記得之前看《爸爸去哪兒》時,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
吃飯時,吳鎮宇的兒子費曼突然說的:“我要回酒店!我要看電視!”吳鎮宇說:“我們已經退房了。”遭到拒絕的費曼直接情緒爆發,開始大哭。
吳鎮宇放下碗筷,抱起費曼開始安撫,等到費曼的情緒稍微平復之后,他親了一下費曼說:
“爸爸愛你。”
點擊加載圖片
如果換做普通家長,在孩子大哭時的反應多半是:
“不許哭!哭什么哭!”
“你怎么這么不聽話!”
“不能看電視有什么好哭的?!”
得到這種反饋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的情緒是錯誤的,不被認可的,不應該發生的,有的孩子甚至會認為自己是個錯誤。
點擊加載圖片
吳鎮宇打動我的地方是他并沒有訓斥費曼,反而是接納了費曼的情緒,并嘗試跟兒子共情:
“是不習慣嗎?我們一起試著住一晚,爸爸在這呢!。”
這種回答讓費曼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爸爸理解了,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情緒也得到了釋放,就會懂得如何處理情緒。
點擊加載圖片
其實很多家長不想讓孩子哭,是因為認為哭解決不了問題、別人會認為我沒帶好孩子、哭對孩子身體不好,從而拒絕接納孩子大哭的情緒。但大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緒,就像興奮、開心、激動一樣需要表達出來。
尤其是對缺乏自我調控能力的孩子來說,大哭是他們釋放情緒的唯一發泄口。
點擊加載圖片
接納、理解孩子的情緒
法國心理學家伊莎貝拉·費利奧莎指出:
表面上不再有情緒的孩子,需要有人幫助他們從那個殼中走出來,勇敢地讓自我得到重生。他越否認自己的痛苦,就越說明他內心的痛苦非常強烈。
孩子大哭是一種正常發生的情緒,想要正確停止孩子大哭,首先要允許孩子哭,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點擊加載圖片
接納孩子表達情緒,孩子會認為父母可以理解自己的悲傷情緒,分擔了一部分情緒。
這時再對孩子進行安撫,告訴他你的感受,讓孩子明白大哭是一種正常的情緒,有助于孩子正確對待大哭、學會正確處理情緒。
點擊加載圖片
誘導式提問,說出孩子的情緒
在孩子大哭時,多數父母都會下意識問:“你為什么哭?”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籠統的問題,孩子的情緒發生可能是很多種,這種需要一定邏輯性、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問題,對孩子來說很難。
所以,家長問了這句話之后,你會發現孩子哭得更厲害了。
點擊加載圖片
這時我們可以用誘導式提問詢問孩子的情緒,對孩子來說就輕松多了。比如:
是因為媽媽拿錯了你想要的玩具,你很失望嗎?
媽媽沒通過你同意就把小熊洗了,你很生氣是嗎?
你的朋友拿走了你最喜歡的玩具,你很難過嗎?
這樣既可以了解孩子為什么生氣,又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察覺到我的情緒,情緒自然就消散了不少。
點擊加載圖片
讓孩子理解情緒,父母做好情緒管理老師
拿破侖說得好:“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對孩子來說,描述情緒本身就不是件簡單的事,更何況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清晰的情緒認知,他們甚至描述不出自己的情緒。因此父母做好孩子的情緒管理老師,教會孩子分辨各種情緒的同時,教孩子正確處理情緒。
點擊加載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