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女,27歲,北京市人,本科學歷,未婚,社會經濟地位中等,廣東某國際貿易公司財務部職員。無家族精神病史,無器質性傷病史,無不良嗜好。
王女士是獨生女,父母在外交部駐外大使館工作。從出生3個月起,父母就連續出國工作8年,回國后雖然在外交部機關工作,也是經常有出國任務。王女士從小與外祖母生活,很少能和父母在一起。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外祖母對歡歡百般呵護,很怕王女士發生問題,經常是千叮嚀萬囑咐要注意安全、別遇上壞人。從上幼兒園到小學畢業,都是由外祖母或保姆接送;從家到學校到回家,十多年兩點一線不讓接觸外界。王女士在幼兒園時就不愛合群,性格溫順、聽話,膽小孤僻。上學后學習用功,成績優秀,成績稍不理想就著急、煩惱;喜愛文學和繪畫;家里藏書很多,有時間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閱讀,讀了上百篇中外小說名著。就是不愛與人交往,從中學到大學畢業,也沒有幾個要好的朋友。
在大學5年的校園生活中,人際交往問題仍然沒有明顯的改變。與同寢室的女同學關系緊張,經常為瑣碎小事產生矛盾。有些男同學主動來試圖接近她時,她經常采取冷淡的態度,認為他們會有不好的企圖。臨畢業時,她對一個外班的品學兼優的男同學有好感,聊了幾次天,覺得很合得來,就鼓足勇氣約他周末去公園玩,沒有想到他以論文沒有寫完婉轉地拒絕了。這使她非常氣惱,男人都是假情假意,再也不想理他了。后來從別人那里得知他在原籍已有女朋友后,她對他又有了非常強烈的崇敬感,懊悔自己沒有能早些認識他。還感到自己冒失地去約會他,被他拒絕是一個天大的恥辱,心里又想他又怕見到他。白天,在校園從宿舍到教學樓的路上或食堂里,誠惶誠恐地搜索著他的身影;夜晚躺在床上滿腦子都是他的音容笑貌,經常自編自演地遐想著與他聊天、散步、郊游,甚至撫摩他的身體、他的敏感部位,與他同床… …,兩手不自覺地伸向自己的乳房和下身。一想到此,她就心慌意亂,面紅耳赤??墒窃趦刃挠稚钌钭l責自己怎么會這樣無恥下流,為此忍受了2周的煩亂與失眠。平時很正常的例假不知為什么也錯后了10天。整天害怕,懷疑自己是不是懷孕了,如果真的懷孕了,那太丟人了!只有一死了之。看到別人有意無意看自己時,就覺得他們一定知道了自己的“丑事”而馬上逃避開對視的目光。
一天在食堂排隊買飯,聽到有人在背后小聲叫她,回頭一看,正是那個男同學。對視著他的眼睛,她感到心慌意亂,面紅耳赤,就像自己裸體站在眾人面前一樣無地自容,馬上低頭跑回宿舍大哭了一場。
她沒有參加畢業典禮的合影和會餐,也沒有和同學們主動聯系過。
畢業后由親友介紹,2000年初來到現在的公司工作。開始的半年多時間,她感到離開了讓自己窘迫、蒙羞的大學環境,心情還好,工作也比較順利,與同事關系方面,雖然交往面比較小,但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有一次,上級公司財務監理來進行常規財務賬目審查,歡歡不知為什么非常緊張 ,本來賬目很清白,但在回答監理的提問時結結巴巴,面紅耳赤。領導知道后找她問話,也出現這種情況。從此,她怕見到領導,怕上級來檢查,怕與同事近距離的目光對視,怕開會發言,甚至不愿到食堂就餐,和以前不愿進校門一樣不愿進入公司的大門。明知沒有什么可怕的,但就是控制不住,生活和工作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心理測驗結果:
1、EPQ艾森克人格問卷(成人)測驗結果:
測 驗 P 量 表 E 量 表 N量 表 L量 表
粗 分 4 6 21 6
T 分 45 40 70 75
2、SCL—90癥狀自評量表測驗結果:
總分:230 總均分:2.67 陽性項目數:67 陰性項目數:23 陽性癥狀均分:3.5
因子分(正常人上限2.5分)
因子 因子分
1、軀體化 2.3
2、強迫癥狀 3.0
3、人際關系障礙 3.8
4、抑郁 2.5
5、焦慮 3.3
因子 因子分
1、敵對 2.3
2、恐怖 3.9
3、偏執 1.7
4、精神病性 2.2
5、其它 1.7
二、主訴:
“上大學期間有過一次短暫的暗戀,雖然我與他之間什么都沒有發生,但我從此以來不敢與別人目光迎視,開始是不敢對同班女同學的目光對視,后來發展為對班里男同學的目光也不敢對視,進而對與自己年齡相當的男性和女性的目光都不敢迎視,怕他們知道了我的丑事,認為我的目光是不正常的,為此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
“離開大學環境,到了工作崗位,以為換了一個環境可以擺脫不敢與別人對視的苦惱,但仍然沒有什么大的改觀,又出現了這種情況。特別是害怕領導的目光對視,有時害怕出入公共場合和社交場合,自知這是一種病態,但是又無力擺脫,十分痛苦。”
“我至今還沒有正式地談過戀愛,親友介紹了幾次,我都沒有勇氣去見面。”
“自己也曾看過不少關于心理治療方面的書籍,也知道這種癥狀叫做社交恐怖癥,是心理問題造成的。我下決心要改掉,但是一到實際生活中就常常不是那么回事了,怕別人看出自己的目光和表情不自然,怕人家懷疑自己有不道德的想法和行為。有一段時期感覺好一些,過后又犯,總也擺脫不了這種陰影。”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自己連別人的目光都不敢對視,那怎么能在社會中生活呢?”
“我聽說心理咨詢可以治療社交恐怖癥,但是幾次下決心來咨詢,都沒有敢來,我怕也會不敢看咨詢師的目光。”
三、觀察印象:
動作緩慢,神情緊張疲憊,多汗,低頭、目光游移、躲避對視,話語少,低語調、語速稍慢、斷續,開始交談時語音有顫抖。思維、邏輯有層次,衣著得體、化妝適度,有禮貌、頻繁使用敬語。
四、評估與診斷:
根據對臨床資料的收集和分析,該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但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與人交往困難,將應對窘迫不合實際的夸大,懼怕與領導交談,不敢對視別人的目光。在上述交往中,求助者害怕在人面前面紅耳赤、語無倫次,伴有顯著的心悸、氣短、出汗,緊張焦慮和植物神經癥狀。為此,該求助者對自感難以應付的人際交往和預期事件采取反復持續的回避行為。持續時間長(最近一次從去年10月至今),恐懼內容泛化。病史初起可追述到幼年期,有焦慮性人格基礎。該求助者對上述癥狀有病感,認為不可思議,但克制不住,主動求治。在既往病史中,未見該求助者酗酒、藥物中毒、腦外傷史。醫院檢查結果排除腦及軀體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病因。EPQ心理測驗表明,該求助者有抑郁質傾向,易焦慮、緊張,對刺激反應過度。SCL-90分析結果,總分230;陽性項目數67;強迫癥狀3.0;焦慮3.3;人際關系3.8;恐怖3.9;均超過正常人上限,其他因子分數陰性。綜合上述資料,可排除精神疾病。
該求助者的心理與行為異常屬于神經癥性障礙社交恐怖癥范疇。
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懼怕在正常人際交往場景中的近距離目光接觸,有意回避,行為退縮,影響社會功能;
2、夸大潛在危險,過分關注自身軀體癥狀,聯想中引發緊張和焦慮,有植物神經紊亂癥狀;
3、自知恐懼感過分,不合乎情理,但不能自控與消除,有苦惱、痛苦體驗;
4、不能接納自己的弱點,缺乏自信,失去生活目標。
五、咨詢目標的制定:
根據以上的評估和診斷,與求助者協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1)具體與近期目標:緩解求助者的緊張焦慮,改善其當前人際關系,適應職場人際環境,部分恢復其社會功能。
(2)最終與長遠目標:幫助求助者理智地認識客觀現實,取代非理性觀念,愉悅的接納自己,建立對社會生活的自信心,完善求助者的個性,增強其社會(人際)適應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溝通模式,習得健康有效的人際交往技巧。盡可能地全面恢復社會功能。
六、咨詢方案的制定:
1、咨詢方法與適用原理:認知—行為治療
求助者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其適應不良的社會交往行為上,無論是回避的行為傾向還是人際關系的緊張,都是因其不良的社會適應模式所直接導致的。而這一系列的不良行為模式,都是在其成長經歷的背景下和個性特點的基礎上,不斷習得和形成的。這其中無論是情緒的變化,還是行為的異常,也都同樣存在著個體社會認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為的不斷重復和強化,反過來又會加劇認知和個性的偏離,再加上教養方式和學校教育環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時采用操作性、目標性、時效性很強的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方法加以矯正,求助者將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極易導致逃避社會現實,自我封閉的結果。
求助者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焦慮性人格基礎讓該求助者更加敏感地捕捉人際交往中的他人評價因素,對現實的認識過分偏頗于不幸和擔憂,并感受其帶來的緊張和焦慮。其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身體的恐懼反應上,或自認為存在窘迫的身處環境中,失去了洞察內在感受和外在現實的能力。
要改變求助者原有的情感體驗、情緒反應、處世態度和行為表現,需要從該求助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著手,了解其對生活狀況的感知和思維模式,從中發現錯誤思維和認知扭曲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引導求助者逐步以客觀積極的思維替代消極扭曲的思維,走出原有的循環誤區。由于求助者有較多的軀體感受經驗,這些經驗被求助者不恰當的用以支持錯誤的認知。因此,在進行認知治療的同時,輔以行為治療,以緩解焦慮,重新建立認知和行為的聯系,逐步糾正行為偏差。
鑒于求助者的心理和行為異常內容,以及其較高的文化水平和領悟能力,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為異常還沒有達到較為嚴重的程度,都比較適于采用如上咨詢方法。
2、雙方的權利與義務
咨詢過程中求助者及其監護人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
(1)求助者可以根據個人意愿選擇咨詢師;
(2)對咨詢進程不滿意可要求更換咨詢師;
(3)對咨詢方案、咨詢收費、咨詢時間的知情權、協商權和選擇權。
義務:
(1)遵守咨詢機構的有關規定;
(2)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咨詢方案、咨詢收費、咨詢時間等方面的規則;
求助者應尊重咨詢師,按照預約時間不失約、不遲到,如有特殊情況提前通知咨詢師。
咨詢過程中咨詢師的權利和義務:
(1)熱愛本職工作,堅定為社會做奉獻的信念,刻苦鉆研專業知識,增強技能,提高自身素質,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與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詢關系。
(2)心理咨詢師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別、年齡、職業、民族、國籍、宗教信仰、價值觀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視求助者;
(3)心理咨詢師在咨詢關系建立之前,必須讓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詢工作的性質、特點、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權利和義務;
(4)心理咨詢師在對求助者進行工作時,應與求助者對工作的重點進行討論并達成一致意見,必要時(如采用某些療法)應與求助者達成書面協議;
(5)心理咨詢師與求助者之間不得產生和建立咨詢以外的任何關系。避免雙重關系(盡量不與熟人、親友、同事建立咨詢關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對咨詢師的信任謀取私利,尤其不得對異性有非禮的言行;
(6)當心理咨詢師認為自己不適合對某個求助者進行咨詢時,應向求助者做出明確的說明,并且應本著對求助者負責的態度將其介紹給另一位合適的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治療師;
(7)心理咨詢師始終嚴格遵守保密原則。
3、咨詢時間與收費:
咨詢時間:每周一次,每次1小時。
咨詢收費: 門診收費咨詢: 周一至周四每小時268元,周五至周日每小時368元。
網上收費咨詢: 周一至周四每小時168元,周五至周日每小時268元。
七、咨詢過程:
咨詢階段大致分為:
1、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
2、心理幫助階段;
3、結束與鞏固階段。
具體咨詢過程:
第一次咨詢 2005年8月7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況;
2、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3、確定主要問題;
4、探尋改變意愿;
5、進行咨詢分析。
方法:會談、心理測驗
過程:
1、填寫咨詢登記表,詢問基本情況;介紹咨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則;
2、做EPQ艾森克人格問卷(成人)和SCL—90癥狀自評量表測驗,同時了解成長過程,尤其是長期養成習慣和發生的重大事件;
3、確定咨詢目標;
4、攝入性交談,鼓勵、啟發其傾訴,以傾訴宣泄為主,輔以認知性引導,收集臨床資料,探尋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變意愿;
5、將測驗結果反饋給求助者,并做出初步問題分析,讓其理解“我為什么會這樣?”;
6、布置咨詢家庭作業: 在什么情況下會發生緊張焦慮,想法與體驗。
第二次咨詢 2005年8月14日
目的:
1、加深咨詢關系;
2、突破應對策略。
方法:了解求助者的認知模式、核心信念、條件信念準則、生活事件和認知脆弱性的相互作用、補償和對應策略、目前障礙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對其自我分析進行引導,適當的肯定其正確做法、想法。引導其自我比較、自我分辯、自我檢討,引出正確認知。
分析作業,尋找當前典型問題和問題情境,搜索情境中典型的自動思維,再現問題情境中的感覺和行為,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
就人際交往時的恐懼感進行情境再現。經過兩次重復當時情景,發現有的時候這種自我的負性認定好像才是最重要的原因,當認為不會出現緊張時,就不會有問題,當認定自己會緊張時就會非常緊張。當然這種認定有的時候是經歷過、證實過,有的時候是心理聯想造成的。
過程:
1、反饋咨詢作業: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事件的程度與情緒反應程度的比較;
2、談在人際交往行為的問題,找出差異,促進自我認知;
3、初步制定“行為契約”,以加強自我控制,并在咨詢室進行演練;
4、布置咨詢作業:我在人際交往中比較好的事例分析。
5、制定反饋表,記錄行為。
第3次咨詢 2005年8月21日
目的:
1、學會合理自我評價;
2、提高自我控制力;
3、加強人際交流。
方法:會談;合理情緒療法、行為治療“代幣法”。
過程:
1、反饋咨詢作業:“行為契約”完成順利,得到同事的贊許,并在某天午餐時,比較自然地進入食堂,和同事打招呼。有了從容的體驗感受;
2、進一步分析行為與情緒、人際的關系,強化“合理觀念”,并引導對人對事的合理評價,練習評價領導及同事;
3、使用“代幣法”,逐漸增強人際交往的數量。
第4次咨詢 2005年8月29日
目的:
1、鞏固咨詢效果;
2、發展交往策略;
3、增強自信心。
方法:
會談、心理測驗法、認知行為法。
過程:
1、反饋作業:完成順利,繼續執行;
2、肯定其交往能力認知行為方面的進步,找出交往策略問題;
3、訓練面對面解答提問,以提高交往自信,減消緊張情緒,將注意力集中在業務交流方面。
4、布置咨詢作業:
先前事件與當前情緒之間的關聯,合理認知與評價。
第5次咨詢 2005年9月16日
目的:
1、鞏固咨詢效果;
2、結束咨詢。
方法:會談
過程:
1、反饋作業:評價交往策略應用,調整對應人際關系角度;
2、指出繼續努力的方向:自我監督與控制;
3、基本結束咨詢。 制定行為目標,加強自我管理能力;
4、進一步鞏固與親友、同事、領導的關系。
八、咨詢效果評估:
1、求助者的自我評價:
“在公司里愿意與人主動說話了”;
“感覺同事們開始喜歡我了”;
“我不再害怕與領導對話了”;
“現在我有信心接受男朋友的約會”
和領導一起去深圳出差7天,順利完成了任務;
在慶祝公司成立5周年晚會上參加了集體舞表演。
2、咨詢師的評估:
本案例綜合運用了“心理分析”、“認識領悟”、“行為療法”等治療方法。這就使來訪者不僅對自己的癥狀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新的認知結構,解決自身尚未解決的內部沖突,深化自我認識,學會面對社會現實,逐漸形成正常的人際交往,達到了消除心理障礙的咨詢目標。同時提示心理咨詢的局限性,為達到長期目標而繼續努力。
通過回訪和跟蹤,發現咨詢已基本達到預期目標:改善了自我封閉行為,促進了良好人際關系的發展,提高了工作適應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