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88年至公元1860年,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完成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哲學著作。叔本華相信,他對于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康德哲學的精到的掌握,會使他自己成為當時歐洲健在的哲學家中最著名的一個。因為,當時的德國哲學幾乎只認其和康德哲學的關系而定,能完美地領悟康德哲學并借以建構一種哲學就等于解決了哲學問題。
叔本華在他的哲學著作中認為,人的意志獨立于人的感官而存在,它是實際的存在。而在于我,就是意志。一切人類行為和知識都是由這種人類意志構成的,只有在反思中,人類意志和行為才有區分,實際上二者是一。叔本華把這種無所不包的人類意志說成是一種盲目的驅動力,它直接呈現給每一個人,作為他自身現象,自我的內在自我。叔本華所謂的自我的內在自我即人的意志,就是《周易》哲學中以自我為主的力量和以自我為主的運動。只是,叔本華在他的哲學著作中只強調或者夸大了以自我為主力量的運動而否認存在相應的、相互依存轉化的,甚至相互對立的以它我為主力量和以它我為主的運動。
哲學是人們對宇宙觀、人生觀一般問題的科學論述。哲學是對宇宙人生作其整體性的思考和根源性的探究,它通過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萬物存在之依據,人生之究竟的理性論證,建立起一個系統性世界觀和人生觀。哲學是抽象的學問、也是高深的學問,它要解決的是人類同客觀世界打交道的一些最根本的問題。要弄清楚世界的本質是什么,哲學有了宇宙觀問題;要弄清楚人類自身的意義是什么,哲學有了人生觀問題;要弄清楚主體與客體關系的實質性內容,哲學有了認識論問題。哲學歸根結底是要解決人對人自身和自然界與社會的認識問題。認識問題之外還有作為認識主體的人,對客觀世界的適應與合諧問題。
《周易》所講的人完全是一個哲學的概念,人作為認識的主體出現在《周易》中。《周易》中的人概念是抽象的,同時又是具體的,抽象性與具體性的統一構成人概念的規定性。由于具有抽象性,表明《周易》的人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又由于具有具體性,表明《周易》的人不是抽象的、超現實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而是生活在現實之中,與自然發生關系,在社會關系制約下的活生生的人。《周易》哲學中人的概念的具體性可分為兩個層次理解。人生活于一定的自然環境和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注定是現實的、具體的,這是一個層次。人不但生活于一定的自然環境和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而且人所生存的一定的自然環境和一定的社會關系是運動著變化著的,這是第二層次。恰恰因為人所面對的客體運動不止,變化多端,令人苦于應付,難以把握,才導致《周易》哲學著作的出現。
一、《周易》哲學中人的意志中兩個組成要素
1.以自我為主力量
《周易》哲學認為,人的意志中存在一種自在的,沒有限定條件的自己如此、本來如此、自然如此的自在力量,這種自在力量是以自我為主力量。孔子闡述以自我為主力量的物質的存在屬性為“天行健”,在人的意志中表現則是“自強不息”。
1.以自我為主力量發生初期,可以擁有,但不能使用。
2.以自我為主力量逐步積累過程中,可以試圖使用,但首先要尋
找到另一個更巨大的以自我為主力量作為自己順應的主體。
3.以自我為主力量的運動,是相對于順應自己的以它我為主力量
運動而言,以自我為主力量應小心謹慎、自強不息。因應時機地自己順應對更巨大的以自我為主力量的以它我為主的運動的關系,不能出現過失和災難。
4.適應了以他我為主的運動和以自我為主的運動后,或在上位、或居下位,并非經常不變,或者前進、或者后退沒有一定的規 律,但不能脫離群體。
5.以自我為主力量的最佳狀態,實現了自由自在的,自然而然的自我如此,本來如此的運動狀態。
6.以自我為主力量過于強烈,減弱了以更大的以自我為主力量的 以它我為主的運動,自身已經失去了自然而然的合諧和平衡,迫使運動的狀態失控,由于有所行動,必然會導致懊悔的結果。
2.以它我為主力量
《周易》哲學認為,人的意志中存在一種為它者的,設有嚴格限定條件的,這個嚴格的限定條件應滿足以下結果:以自己的力量,情愿順從它者自在的力量;以自己的運動,情愿順應它者自在的運動,這種情愿順從的力量和順應的運動必須是絕對的,溫和的、自我的和相對平靜為條件,并以順應它者自在的運動做為自己的運動結果。這種為它者的力量和運動是為它者力量自己情愿而為的;這種為它者力量是以他我為主力量。孔子闡述以它我為主力量的物質的存在,屬性為“地勢坤”,在人的意志中表現則是“以厚德載物”。
以它我為主力量的內在規定性:
1.以它我為主力量的發生初始,應該具備對未來的預見性。到了降霜的季節,就可以知道不久寒冬即將來臨,必然會結成堅冰。盡力的順從是唯一的運動法則。
2.以它我為主力量在積累時期,要以大地寬大無力的胸懷,固執純正的直。有整然法則性的方,順從以自我為主力量的運動,達到不需要學習而習慣成為自然的程度。
3.以它我為主力量的逐步成熟時期,必須含蓄而不外露自己的個性。雖然自己的個性是難以長久隱藏,要按照以自我為主力量的要求,相應的、順從地進行以它我為主的運動,但不可重視個人的成就,最后才會有好的結果。
4.在即將成功地完成以它我為主運動之時,要象扎住口袋那樣收斂,謹言慎行,才不會發生過錯。此時此刻,雖然談不上功績和得到贊譽,欲可避免災禍發生。
5.以它我為主力量達到了最佳的狀態,適中又情愿居下,自己的個性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外,其謙遜之美、吉祥之兆。
6.以它我為主力量不守其位、不盡其責,試圖轉變為以自我為主力量開始新的運動,雖迫不得已,但已窮途末路,當然兇險。
與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哲學著作中“人的意志是自我的自在自我”不同,《周易》哲學中人的意志同時存在著自我的自在,自我和自我的為它者的自我。以它我為主的運動也是一種人的意志另一種形式的自我為主。
所謂同時存在于人的意志之中的自我的自在自我和自我的為它者的自我就是以自我為主力量和以它我為主力量。做為《周易》哲學中抽象的、具體的,生活于變化的自然環境和變化的社會關系之中的人的意志,什么時候使用自我的自在自我的以自我為主力量行事;什么時候使用自我的為它者的自我的以它我為主力量行事,是人的意志自行決定的。雖然這些決定有時是被迫的、有時是主動情愿的、有時是意想天開空想的、有時是終生奮斗之理想的。
《周易》哲學中人的意志同時存在著以自我為主力量和以它我為主力量的法則,使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簡單化了、清晰化了、規范化了、具體化了。究其本質就是什么事、什么時間、以誰為主的問題。《周易》哲學對人的本性、人的思維和行為準則的闡述,最終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華夏主流文化的核心文化。所謂哲學,必須要根植一種文化的基礎土壤之中,才有哲學的生命動力。沒有文化根基的哲學,是一種無本之木的哲學。只有恒久延續的文化,才是哲學賴以生存的條件。這就是《周易》哲學歷經了上、下兩個4000年而持久不衰的原因。
二、《周易》哲學中人的意志
《周易》哲學中人的意志共同存在著以自我為主力量和以它我為主力量的法則認為:生物和人同時具有兩種基因,以自我為主力量和以它我為主力量的兩種基因,這兩種基因決定著生物和人的思維和行為。
生物和人的先天基因一定是以自我為主力量的。生物和人的后天基因一定是以它我為主力量的。
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在辨證他所面對永恒的自我中心為基礎的人的本性的時候,使用了自然中的人、自然國家里的人和契約國家中的人的假定。霍布斯認為:人的真性就是人的自我中心的本性。在自然中沒有真理、理性、正義。此種價值僅僅是人類文明的人為屬性,是由語言和社會習俗造成的。因此,在自然國家里,沒有任何道德或正義的知識,人生活在持續的恐懼和暴死的危險中,因為只有欲望和本能保護著他。人在自然國家中典型的狀況是為生存而進行非道德的爭斗,把他的生活降到了險惡的、野獸的、短暫的存在。為了改進,無須遠求,只要看一看文明訓化以前的兒童那本能的自我中心的天性就行。
霍布斯在面對永恒的自我中心基礎的人性的時候,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一個開端性選擇:要么生活在人性的自私的陰影中、要么放棄人性的自私本性而投靠必然擁有絕對無限的權力,但可以帶來相對和諧及舒適的國家。為了避免生活在無休止的恐懼中,就有必要建立社會契約,即個人和選出的,將要執掌政權的少數人之間的契約。
霍布斯哲學中的人的自我中心的天性本能,即為生物的以自我為主力量的先天原因。而對本能的自我中心天性的文明馴化過程,即生物的自它我為主力量的后天基因培養馴化的過程。社會契約是人以它我為主運動后天基因的社會關系。
生物和人以它我為主力量的后天基因,與生物和人婚戀、性愛、生育繁衍、哺育后代的本能行為培訓,實踐相關。
生物和人是從婚戀、性愛、生育繁衍、哺育后代的本能行為培訓,實踐過程中強化了自身以它我為主力量的后天基因。
生物和人從出生前,至出生后都是呈現以自我為主力量的先天基因決定的行為。新出生的生物和新生兒不會顧及他所存在的周圍環境,同伴、父母的狀態。他只是自己顧及自己的感覺。喜、怒、愁、樂的一切感覺和需求,卻是由著他自己的以自我為主力量的意志。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哲學著作中,有關人的意志的自我的自在自我,就是指先天基因所決定的以自我為主力量。
生物的本性是孤獨的,是先天基因遺傳以自我為主力量的孤獨是自我的孤獨。以它我為主力量的生物則不再孤獨,他們學會了協作,結成相依生存的伙伴。生物和人衰老至生命晚期時,也會表現出生物和人在出生前至出生后的完全以自我為主力量的先天基因所決定的行為。人們稱這樣的先天基因所表現的行為叫“老小孩”、“老來少”、“老頑童”。認為是一種返老還童的生理現象,是生物和人們衰老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
生物和人在生命衰老時候所表現出來的以自我為主力量的思維方式,行為方法是生物和人的先天基因本性所決定的,是生物和人的本性的自然而然的表現方式、是由生物和人的先天基因所決定的。
自然科學認為人的以自我為主力量的先天基因是人類所共同的遺傳基因。遺傳基因決定了做為自然屬性的人和人類的先天思維和先天行為必然是以自我為主力量的。如同一個初生嬰兒,出生下來是不可能思維考慮她母親的疲勞和衰弱一樣。
先天基因表現人的自然本性、自然屬性。人的自然本性一定是以自我為主力量的思維和行為。
哲學科學認為,形成人的后天基因而相對性固定了人的思維行為的范疇稱之為文化。文化是一個極為廣泛的概念,包涵著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發生過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活動及其結果,也包括社會的意識形態或觀念形態。文化是人后天訓練的,是由人所生存的自然環境,人所生存的社會環境、人所生存的家庭環境,所承繼的父母、祖父母以及先輩的思維和行為所決定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之總和。
作為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物質、精神活動及其結果的人類,文化是人的后天基因。文化對個體來說是一個先給出的世界,沒有一個從先在于文化或文化界限之外的實在獲得的知識。文化蘊涵的正是最能代表人類社會的創造性。人的后天基因表現出人的社會本性、社會屬性及社會的意識形態或觀念形態。人和社會聯系的本性,是人的社會性、人合理的社會本性,一定是以它我為主力量的思維和行為。這是以自身需求,是人所自愿的、情愿的,不受任何外界壓迫、限制的絕對自我為主力量所選擇的它我,而以它我為主力量的自我需要。人們多通過以它我為主力量的方式來實現人的以自我為主力量的理想和目的。以它我為主力量的思維和行為也是人所生存社會的需要。
人類擁有不同的文化,人類文化千差萬別豐富多彩。人類文化是具有差異的,甚至不相容和的。總觀所有的人類文化,不外乎以提倡、鼓勵人們以它我為主力量思維和行為的文化;以提倡、鼓勵人們以自我為主力量思維和行為的文化。提倡、鼓勵人們以自我為主力量思維和行為的文化,多為西方文化。提倡、鼓勵人們以它我為主力量思維和行為的文化多為東方文化,也是東西方文化差異所在。
按照人的自然屬性、自然本性而言,人以自我為主力量思維和行為,既然是先天遺傳基因,是人們不需要后天學習和實踐,其自身就固有的先天遺傳基因。如果某一種人們的文化,仍然以提倡鼓勵人們以自我為主力量思維方式、行為方法,強化人的以自我為主力量,并提倡、鼓勵人們以自我為主力量的方式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組織之間,甚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中國《周易》中所孕涵著的以它我為主力量的哲學文化,是中國文化原初內核。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即是以它我為主力量的后天基因的思維方式、行為方法。“弱者道之用”,鼓勵人們以它我為主力量的思維、行為。認為“弱者道之用”是人們文化中根本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學破壞了歐洲啟蒙運動哲學家們所提倡的人類在本質上是自主的理性的動物和是自己命運的主人的觀點。弗洛伊德認為:文明的基礎是生命的驅力(愛洛斯),即文明的基礎是不斷壓抑人類本能。文明就是壓抑和控制本能欲望。但是,一切社會的發展都要經過本能欲望的升華機制。孔子幾乎用盡了一生的時光,推崇西周王朝的仁、禮、義、信、智的哲理文化。
用《周易》哲學理解孔子的仁、禮、義、信、智。
仁:是以自我為主力量的先天基因遺傳和以它我為主力量后天基因文化組合而成的人,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性。
禮:是對以自我為主力量先天基因遺傳的克制和對以它為主力量后天基因文化的張揚。
義:是對以自我為主力量先天基因遺傳和以它我為主力量后天基因文化的形式固定,是內在規定性、規則性的形式固定。
信:以自我為主力量先天基因遺傳的自信,以它我為主力量后天基因文化的誠信組合而成的人,是他者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
智:以它我為主力量后天基因文化做為基礎,以擁有知識后,以自我為主力量社會性合諧的先天基因認知所組合而成的人。
人類文化的后天基因的以它我為主力量思維、行為提倡、鼓勵,并不會抵毀人類自身以自我為主力量先天基因的經常性思維和經常性行為。后天基因文化的提倡、鼓勵也不可能徹底改變人們以自我為主力量先天遺傳基因經常性地自然流露、自然表現。
在中國古典哲學、傳統文化中修身、修養、道德的量衡價值極其重要。
歐洲哲學家尼采認為:“真理只是一種文化上的必要。真理不過是語言的方便的狀況而已。也就是說,并不存在語言以外和事物本質以內的真理。并沒有道德真理和科學的自然真理來支配我們的存在。如果說沒有道德真理,那么就不存在絕對善惡的觀念。”
所謂人的修身:就是人們經常性地自覺思考如何處理自身的以自我為主力量先天基因遺傳和以它我為主力量的后天基因文化的相互關聯和適中合宜的表現程度,最佳的表現方式。
所謂人的修養:就是通過人們經常性地自覺思考的修身,使人們經常性地使以自我為主力量的先天基因遺傳和以它我為主力量的后天基因文化,在人們的思維行為中得以適中合宜的自然合諧地表現形態。
所謂人的道德:就是指人在處理以自我為主力量的先天基因遺傳和以它我為主力量的后天基因文化思維、行為的適中合理程度。相對公眾一致認為適中的、合宜的、合理的,被普通公眾定為有道德。相對公眾一致認為不具適中的、不合理性、不合時宜的,即會被普通公眾認定為缺少道德或者是沒有道德。
道德的標準是具有相對性的。公眾一致認為的道德標準也是具有相對的時間性和相對的社會性。
道德的標準、道德認定具有相對性,但是做為道德的載體,人的以它我為主力量后天基因文化,確具有永恒性、承傳性、延續性。正是由于做為道德載體的文化具有永恒性、承傳性、延續性,致使道德標準、道德認定以及道德認定的公眾一致性也就具有絕對性的權威特征。許多道德標準、道德認定以及道德認定的公眾一致性千古不變。所提倡的、所鼓勵的,延續數千年而不改變內涵。這是人類文化巨大功力和極其特殊的效用性,也是西方哲學家,遲遲無法敲開東方《周易》哲學大門的疑難所在、也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所在。人類一旦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等于喪失了人類自己。正是因為人類普遍性地擁有了以它我為主力量的后天基因文化,才使得人類所面臨自然改變、人與環境變化以及人的自身變化的繁雜演變過程中,得以頑強而勇敢地生存著、繁衍著,與其它的生物合諧地生存著,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人類以它我為主力量的后天基因文化力量是人與生物的根本區別所在。人們經常性的思維和行為需要人體功能的作用,以自我為主的力量和運動需要以自我為主力量消耗所必須的生理物質。
柏拉圖認為:“知識不同于意見,意見涉及美的事物,而知識涉及美本身。意見來源于理由、欲望、自我興趣的感性。知識的來源要高得多、知識來源于某種外在的世界”。正象柏拉圖如此重視知識一樣,人的更高級的后天以自我為主力量的培訓、提倡、鼓勵來源于人們對知識的追求和索取,以及對知識追求后的結果。人們是為了更高級的以自我為主力量的需求而擁有知識、擁有財富的。
如果把人以自我為主力量的先天基因遺傳,做為人的自然屬性,自然性以自我為主力量。而人們以追求知識,追求擁有財富所要求的更高層次、更高級別的后天以自我為主力量的培訓、提倡、鼓勵,則做為社會屬性、社會性的以自我為主力量。人們追求知識,擁有財富的更高層次、更高級別的社會性以自我為主力量是必須以人類的以它我為主力量后天基因文化做為基礎的。離開了人類的以它我為主力量后天基因文化的堅實基礎,社會性以自我為主力量則成為孤家寡人,以自己的自我為主力量,而變成為自己為主力量。實現社會性的以自我為主力量的權力是人們追求知識、追求擁有財富的原始動力。
在人類的以它我為主后天基因文化的基礎上,人們追求知識、擁有財富的更高層次、更高級別的社會性以自我為主力量的實現形式又多以它我為主力量的運動。
三、《周易》哲學中人的意志多樣性
在《周易》哲學中,將人的意志又可以分為外在顯露方式和內在固執方式統一的合二為一的表現形式。他們為內在的以自我為主運動和外在的以它我為主運動;內在的以自我為主運動和外在的以自我為主運動,內在的以它我為主運動和外在的以自我為主運動;內在的以它我為主運動和外在的以它我為主運動。《周易》哲學認為,人的意志中共同存在的兩種力量和運動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以自我為主力量和以它我為主力量互為存在依據。沒有以它我為主力量也無所謂以自我為主力量的性質及存在。以它我為主力量也是以自我為主力量為存在依據的,沒有以自我為主力量的存在,何談以它我為主力量的它者之存在。以自我為主運動可以轉化成為以它我為主運動,反之以它我為主運動也可以轉變成為以自我為主運動。但是,這些轉變是有條件的、有規律的、有習慣性的。在人的意志中,內在的以自我為主運動和外在的以自我為主運動的自我意志,就是西方哲學所提倡的自我的內在自我意志。《周易》哲學認為人的這種意志狀態過強過剛,有時會影響其與社會、群體及自然界的聯系,導致孤獨或者行為的不順利。
《周易》哲學中,推崇內在的以自我為主運動和外在的以它我為主運動的意志。認為這種意志狀態便于人們與社會,群體及自然界溝通,以利于內在的以自我為主運動其真正意志目的最終實現。《周易》哲學稱贊具有這種意志狀態的人士為成功的思維行為模式,是圣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周易》哲學將內在的以自我為主運動和外在的以它我為主運動的人的意志的狀態比喻為水的運動。水的內在意志永遠是流動向前的。它遇圓則圓、遇方則方、堵止則止、決之則行,水能環山行陵,磨鐵消銅,沒有什么物質能成功地戰勝水的。天下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軟的,但任何堅強的東西都不能改變水的本性,因而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勝過水。水滴可以穿石,洪水可以沖決一切堅固的東西。沖擊堅強的東西沒有什么可以超過它,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代替它。水是至柔的、也是至剛的。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用至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相爭來比喻最優秀的人的意志特征。
西方文化之人的意志的內在以自我為主運動和外在以自我為主運動為特征,其典型的意志和行為方式是生活交往中的AA制。東方文化之人的意志的內在以自我為主運動和外在以它我為主運動為特征,其典型的意志和行為方式是生活交往中的“吃虧是福”的行為理念。AA制與“吃虧是福”的兩個行為理念略顯現其差異化,代表著東西方文化理念的不同之處。
《周易》哲學中認為具有內在的以它我為主運動和外在的以自我為主運動意志的人,是外強中干的不誠實的人,不能與之合作共事的人。古代多稱其為小人。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和諧卻不同一小人相同卻不和諧,就是指內在的以它我為主運動和外在的以自我為主運動的小人意志。內在的以它我為主運動和外在的以自我為主運動的小人的意志形態,人們盡量躲避之少遇接觸,而避免受到傷害。
《周易》哲學認為內在的以它我為主和外在的以它我為主意志的女人是最佳的妻子、戀人的賢妻良母型標準。而對于男人處于這種意志狀態時,多認定為非創造型的執行人才。
《周易》哲學將人的意志共同存在的兩種力量、兩種運動、又抽象地分為四大類別的外在顯露方式和內在固執方式后,又闡述其外在顯露和內在固執的兩種力量、兩種運動是相互對應、相互依存的和相互轉化的,這就形成了中國《周易》哲學人的意志變化的復雜性、多樣性,難以表達性和難以控制的特性,這些特性也導致了東方文化照比西方文化,東方人的思維照比西方人的思維的多樣性、復雜性。
美國過程哲學家懷特海認為:“一個解析諸文化活動最普遍的哲學觀念就是,根據絕對個人和相對個人的不同側重考慮對社會生活水平影響”。“具體說來,這些思想有時表現為自由與社會組織的對抗,有時又體現在國家福利和公民個人福利的相對重要性上。”絕對個人與以自我為主力量的運動意志相關,相對個人與以它我為主力量的運動意志相關。絕對個人與相對個人組合共同存在于人的意志之中。《周易》哲學對相對個人觀念的傾向性是非常明顯的。
鄒化政教授在《中西文化的哲學基礎》一文中認為:“近代西方和現在中國的一些人,往往天天強調個體,但他們強調的是原子式的抽象個體。他們沒有看到,對個體的真正肯定需要超脫個體的表象,把握個體所以成為個體的內在規律和真理,然后從這內在規律和真理出發,合乎邏輯地揭示個體的豐富性。他們不想走這樣一條艱苦的和辨證的道路,而是拘泥于表象,從表象抽取個體的性質原則,往往宣揚徹底擺脫禮法制度的個人隨意性,從而激發人們的低級沖動。”鄒教授對中西文化的哲學基礎差異點的闡述,揭示出中西文化和哲學差別的本質,也是中西文化和哲學相互融合的起點。
四、《周易》哲學中夫妻男女
“問世間情為何物,竟讓人生死相許”。夫妻男女之間的男歡女愛,表現出男女各方的人的意志,盡顯人性本質,是人文科學中熱門話題。夫妻男女的性愛、情愛活動是經典的以自我為主運動和以它我為主運動。
我們總和的抽象地概括社會所有的夫妻男女的男歡女愛,不外乎有以下幾種方式和狀態。男以自我為主運動和女以自我為主運動;男以自我為主運動和女以它我為主運動;男以它我為主運動和女以自我為主運動;男以它我為主運動和女以它我為主運動四種方式、四種狀態。夫妻男女間究竟采用或者習慣于那一種方式和狀態,是由男、女各方各自人的意志所決定的。
夫妻男女如果依照叔本華哲學中有關人的意志,作為他自身現象自我的內在自我法則,必然是男以自我為主運動和女以自我為主運動的男歡女愛方式和狀態。《周易》哲學認為這種男歡女愛是直接以生育后代為唯一目的的情愛和性愛,多體現男、女內在的生物本質特征。
男以自我為主運動和女以它我為主運動被界定為夫權意志;男以它我為主運動和女以自我為主運動則被認為有或多或少的女權意志。
男以它我為主運動和女以它我為主運動,在《周易》哲學中認為是以非生育后代為目的的男女情感的感應和交流合諧的運動,或許這是中國哲學、中國文化所提倡的男女相互交流的運動方式和狀態。
在總和的抽象地概括夫妻男女間男歡女愛的意志運動過程中,我們無意中把這種男歡女愛的意志運動僵化了、教條化了。真正的相互的、合諧的、完美幸福的男歡女愛是各種運動方式和狀態的交互進行,間接的交替轉換的全過程。他們表現為男以自我主運動、女以它我為主運動、女以自我為主運動、男以它我為主運動、女以它我為主運動、男以它我為主運動直至男以自我為主運動和女以自我為主運動而終結的復雜的意志變化過程。這種復雜的意志變化過程必然充分地顯露出男女夫妻各自的意志成熟程度、享受情感生活的本事以及男女夫妻間各自的合諧能力和意志強力。這種復雜的意志實施和轉變過程中,充分地展現了男、女兩性的人性本質。
在日本,多年來流行著一句人文哲理。人的性能力與人的精力和人做事情的業績成正比。就是說男性和女性,如果他們在事業上表現出驚人的精力和業績時,他們在情愛、性愛上也一定是擁有超水準本事的高手。這一人文哲理體現出人的意志外在和內在表現的一致性、充分性。《周易》著作中第31組符號感卦和第32組符號恒卦具體地闡述了夫妻男女之間的交互感受與合諧運動。《周易》哲學認為交互感應是男女之道,恒久恒常是夫妻之道。
《周易》哲學認為,感應象征是不必刻意的、無心的感應。這是男女異性間自然、必然的現象。男女相互感應,進而愛慕,以誠意使對方喜悅感動是必然的、自然現象。
男在女的下方,女在男的上方,女尊男卑,男女這種方式的性愛運動生育機率甚低,象征男女、陰陽相互感應的道理。女在男的下方,男在女的上方象征著夫妻的生活常理。男女夫妻之間以何種方式,達到何種狀態的情愛和性愛均由男女雙方及各方的自我意志所決定。
《周易》哲學有關人的意志中同時存在著以自我為主力量和以它我為主力量的法則,直接以最清晰、最簡單、最實用的哲理,揭示出夫妻之間情愛、性愛的男歡女愛的本質,最佳方式、合諧狀態、調整方法,用理性的闡述,指導人們的現實情感生活。
《周易》哲學中人的意志法則,增進了男女、夫妻兩性之間的自我認識和相互認識,對世界的人文科學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周易》哲學中人的意志法則,把人類社會科學中最為復雜的、最為敏感的,也是人們最為關切,對人們生活影響最大的人們意志組成、人的意志存在、人的意志實施、人的意志執行結果等諸多涉及到人類自身存在和發展的繁雜問題,以最簡單的要素、最通俗的哲理表現出來。《周易》哲學中人的意志原則對人們的自身生活質量提高、完善,無疑是有益無害的。
法國哲學家波伏瓦,是一位出色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波伏瓦相信個人和他人負責賦予生活以意義,雖然我們卻是被拋入一個已經具有規范和價值的社會,我們也應有自己的選擇。每一個體在本質上都是他和她自己的世界。一個有生命的個體不是別的,只是它所做的。波伏瓦認為,根據對婦女狀況的明顯界定,她和任何一個人一樣都是自主自由的。而她卻發現自己和選擇自己在這樣一個世界上,男子要求他接受她自己為“它者”。“它者”是什么,這是波伏瓦全部哲學的關鍵所在。波伏瓦再認為,男人在歷史上就自我界定為本質的存在,即徹底地體現與動物相區別的人類的特性即理性。因此,婦女成為男子的“它者”,而男子而是人類的核心載體。
波伏瓦描述了婚姻機制如何是污穢的,因為它剝奪了婦女的個體性,而個體性則是人類自由的本質基礎。人應當成為自發的平等的愛的伙伴,卻在婚姻中淪為屈從的契約關系,使婦女為妻子的不可回避的義務所束縛,任何情況下,婚姻關系中對男子的忠誠都是不可思議的。本真的存在和必然要面對危險和冒險,同完全的忠誠是不相容的。
正如法國哲學家波伏瓦所揭示和那樣,在《周易》哲學中存在著原初性的男屬陽的以自我為主力量、女屬陰的以它我為主力量的界定及闡述。這一界定就生理來說,無可非議,是一個現在仍在指導人們健康治療的真理法則。如果界定男人的以自我為主運動的意志和女子以它我為主運動的意志,顯然剝奪了婦女的個體性。我們提倡《周易》哲學中男人內在的以自我為主運動和外在以它我為主運動的它者是女性的“它者”。而女人內在的以自我為主運動和外在的以它我為主運動的它者是男性的“它者”。男女雙方相互的外在的以它我為主運動的意志,必將構造成男女、夫妻之間的合諧和自我。因為外在的以它我為主運動的意志本質也是自我的、間接自我的,最終實現的自我目的。這是理想的標準的男女、夫妻關系的哲學法則。
正如波伏瓦最后認定的那樣,婦女的自由最終只能通過個體性的能力才能獲得,僅僅攻擊男人無濟于事。波伏瓦所說的婦女個體性的能力的本質是婦女意志中內在的以自我為主力量的形成和強化,以及內在的以自我為主運動的意志力的最終實現。
五、《周易》哲學中經營之道
地球是平的。圓圓的地球不知道在什么時候變成平平的了。美國Google綠色星球網站,每天24小時連續而不間斷地向全世界的人們,展示平坦而起伏的綠色星球的每一個細致的存在特征及部分變化。地球是平的。真正平坦地球是由經濟全球化、網絡全球化所形成的。經濟全球化導致商業管理教育學科的興盛。商業管理是人文科學、也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深究其商業管理的本質,就是管理人群的以自我為主運動和以它我為主運動。就是合諧地界定、強化人群的以自我為主力量和以它我為主力量過程性平衡。說到底就是什么事情、什么時間、什么場合、什么人說了算,應該由誰最終說了算的命題。說了就算的人,按照什么游戲規律即說了就算又不違規。說了不算的人,如何執行說了就算的人的決定,即說了不算又要盡責。對不該說了算,而非要說了算的人,要有治裁措施。對該說了算的,而不愿說了算的人要有糾正辦法。在這些諸多的說了就算和說了不算的以自我為主運動和以它我為主運動的商業管理中,又被分為諸多方面再加以界定。財務的、市場的、消費的、制造的、研發的、原料的、企業與市場的、企業內部的、企業與企業的、企業與銀行的、企業與股市的、企業與政府的、投資與管理的,再投資與再分配的等等。方方面面的以自我為主運動和以它我為主運動的規范限定與合諧管理。這種管理的本質是對人群的意志的管理,是對人的意志中同時存在的以自我為主力量和以它我為主力量的管理。本書作者的另一本《周易》哲學在商業管理中應用的著作《周易》哲學在商業管理中應用的著作《周易》對經營之道做以專門的闡述。
《周易》哲學關于人的意志中同時存在著以自我為主力量和以它我為主力量的法則,將復雜紛爭的人類社會學簡易化了,將難以調和的諸多社會問題清晰化了,將各說各有道理的較大的社會發展問題條理化了,將清官都難斷的家務事透明化了。
《周易》哲學關于人的意志中同時存在著以自我為主力量和以它我為主力量的法則,也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提供新的哲學世界觀和新的哲學方法論。這即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責任和使命,也是華夏古人祖先的殷切期望。
讓我們再來共同復讀一段孔子對《周易》的詮釋。孔子說:《周易》這部書,內容廣大,所有的道理,無不完備。有天的道理,有人的道理,有地的道理。卦中有三畫,象征天、地、人三項元素,再將兩個三畫的卦、重疊成六畫。但六畫的卦,并非另有含義,而陰陽匹配,才能構成形象,各以二畫象征天、地、人。亦即五為陽位,上為陰位,陰陽成雙象征天。同樣的三、四象征人,初與二象征地,是論及天道、人道、地道都是變動。而六“爻”的設定,效法天、地、人的變化,所以稱作爻,是效法的意思。爻有上下不同的等級,以比擬萬物貴賤不同的類別。所以,稱作物。“剛爻”與“柔爻”,在六個位置交錯,猶如萬物錯綜復雜的文采,所以稱作文。文構成的形象,有正當與不正當,陽爻在陽位,陰爻在陰位時正當,否則不正當。由形象正當不正當,產生了吉與兇的象征。
孔子將《周易》哲學人的意志中共同存在的以自我為主力量和以它我為主力量的功用時效法天、仿效地的性質闡出出來,界定清楚,使人融入于自然與社會關系之中。這是人們使用意志決策問題,實施行動的原始依據,是華夏古人祖先留給人們破解困惑,消除恐懼,走向成功的哲學法寶。《周易》哲學法則是人們走向成功的哲學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