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小李的父母是城里的“有產階級”,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結婚時陪嫁豐厚,丈夫是一個家在農村的大學同學,她愛他的才學和英俊。婚后,她是家中的“女皇”,丈夫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家務勞動,小李的任務就是站在旁邊指點:尿布沒有洗凈,床下沒有擦凈,菜太咸了……整天嘮嘮叨叨,經常還要帶有一些與農村相關的“評價”。現在孩子長大了,但是小李怎么也不能理解丈夫為什么會有了一個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紅顏知己。
人們大多認為,因為愛而走入婚姻是天經地義的,愛就是需要奉獻的……但是,如果丈夫多年來在努力扮演一個好父親的角色,本能的竭盡全力的付出,有時甚至以犧牲自己的需要和發展機會為代價,妻子卻從來沒
有意識到這種付出,把這種“犧牲”視如鴻毛,對丈夫的付出缺乏感恩之心,對自己的另一半缺乏起碼的尊重,那么妻子的“愛”就沒有了實質性的內容,丈夫的感情也失去了原有的寄托。所以,
真愛,就要尊重:人格上要平等和尊重,家務勞動、教育子女、接受再教育的機會等等,雙方都擁有平等的權利。沒有尊重的愛不是真愛,一旦沒有了牽掛,對方常常會出現情感的轉移。專家認為,在有問題的婚姻中,婚外情只是果,婚姻本身的問題是因。
案例二:老孫工作很忙,經常早出晚歸,有時獨自在外喝酒。自從兒子一出生,老孫的妻子時刻關注著孩子的一舉一動,給孩子傾注了她全部的愛,兒子的生活、學習樣樣掛在心上,讓孩子和自己睡,很少顧及到丈夫的感受。至今孩子十幾歲了,母子關系依舊,兒子還是樣樣依靠母親,性格內向,聽話,膽小,不敢獨自外出,甚至害怕升學住校。妻子埋怨老孫把家當成旅館,什么都不管;而老孫也埋怨妻子把孩子慣壞了,不像個男子漢。妻子感到很委屈,但對孩子的問題也一籌莫展。
在家庭中主要的有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心理專家一致認為
夫妻關系是第一位的,夫妻中一方對親子關系過度關注,就會傷害另一方感情,不利于夫妻的情感交流和建立親密關系。老孫的妻子對兒子過度關注,長時間的冷落丈夫,不但容易出現對方的情感轉移,也很難給孩子創造好的養育環境。然而,維系正常的夫妻關系是雙方的責任,老孫為什么要長期置身家外,妻子為什么這樣關注孩子,同樣值得探討。因此雙方要給自己留有空間,發展夫妻感情,與孩子之間的天倫之樂是不能取而代之的,如果夫妻關系親密、美滿、有愛,彼此擁有,彼此所屬,共同養育后代,才能給孩子更好的生長環境,同時也為他們樹立了人際關愛的榜樣,對孩子成人以后的婚姻生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案例三:老張是搞藝術的,做事慢條斯理,喜歡臨時起意,靠直覺反應,不喜歡遵守游戲規則,常常丟三落四,但是很幽默;妻子做財務工作,做事喜歡有計劃,有準備,并且再三檢查。妻子不喜歡丈夫的這種作風,常在耳邊嘮叨,傳授組織計劃的好處,但是也沒能使他“有所改進”。于是妻子嘗試著接納他和自己不同的性格,笑納他的“愚蠢行為”,學習他的幽默,并且逐漸體會到從丈夫的角度看自己的性格,相信他也是不舒服的(大概老張認為做組織計劃也是一種愚蠢行為吧)。有時如果妻子情感上確實感到不舒服,就和老張打一個招呼,到隔壁去做別的事情,或者去逛街,讓他自己去完成,一場沖突就此避免了。
個人性格的形成是由遺傳因素和其成長的環境因素決定的,在沒有重大因素影響的情況下,是很難發生改變的。所以最好不要把改變對方的性格作為婚姻的目標或者努力方向,否則往往會上演一場人際戰爭,給雙方帶來痛苦。我們看到的某些家庭爭吵一生,各自數落對方的不是,雙方受傷都很深。要學會溝通,精心維護婚姻關系,協商解決意見分歧,不要為生活瑣事互相批評和攻擊,爭論誰對誰錯,應該不應該,因為家庭生活中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
婚姻中要相互留有空間,保持個人的獨立,如各自有自己的朋友、興趣愛好、生活情趣,允許保留個人隱私等等,使家庭成員,特別是夫妻間要有適度的心理自由。同時,人在婚姻中是會發生改變的,夫妻以對方為鏡子,對自身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情感有了更深的體會;甚至性格、價值取向也可以逐步相互融合,但是,這種改變不是哪一方“說教”的結果,這種改變是因為愛而自發的、自愿的發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就像老張的妻子那樣,靈活、寬容,使婚姻成為個人成長發展的契機,在生活中相互交往,不斷成長。人的一生要與很多性格各異的人相處,假如只會和與自己性格相同的人打交道,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嗎?如果把夫妻相處視為提高自己與不同類型的人相處能力的機會,努力做一個有修養、有智慧、能接納天下人、能包容天下事的人,相信你會生活得更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