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上方藍字“昆明心路明非醫療性心理咨詢”關注,體驗你意想不到的心理學小技巧。
親,當你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是否有問自己是怎么從一個字開始到閱讀全文呢?如果你看的是篇英文文章,其差異又會在哪里呢?而我在敲擊鍵盤,完成這篇文章時,輸入英文字母和中文漢字這兩個過程是否也會有不同呢?這些有趣的問題讓心理學研究者為之著迷而得出許多值得探索的結論。
英文字母與中文漢字
文字具有形、音、義三方面的屬性。西方心理學的研究認為,文字本身不與意義相聯系,而是先由字形轉換為語音,再由語音轉化為有意義的詞,從而完成文字的辨識。但需要注意的是,其研究的內容是表音文字的英文。而中文漢字是現存唯一的表意文字,其結構同字母存在本質不同。每一個漢字必定是一個音節,一個語素,且存在字形;是形、音、義的統一體。而其獨特的二維字形結構,使得形成為音和義的承載者,長期處于首位。最明顯的例子是漢字中存在許多同音字,只有通過語言環境才能進一步選擇;而漢字在形上,提供了大量獨特的信息,也就是說可以不需要花更多的認知資源進行辨別。
而我們獲得的文字信息,主要是通過視覺和聽覺(說話)兩個系統完成的。而這兩個系統在文字的識別和記憶上存在不同。Conrad的研究表明,英文詞語在短時記憶中主要是以聲音形式的編碼為主,而在莫雷的研究中,則發現漢字的結構導致其在記憶上具有視覺優勢。
英文字母與鍵盤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鍵盤輸入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取代了書寫,成為文字表達的主要途徑。國外對英文鍵盤輸入的研究起步較早。 Salthouse認為鍵盤輸入由四個階段組成,首先是輸入階段,輸入者根據材料進行知覺和加工,將其組織成自己熟悉的塊;其次將每個單位分解為一個個字母;之后將每個字母轉換為相應的動作;最后便是執行這些動作,完成輸入。
Larochelle的研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鍵盤輸入熟練的老手,在其輸入時一只手在按鍵,另一只手已經做好下一步的準備動作;如果注意雙手動作,則會打斷鍵盤輸入,在輸入時,操作者并沒有注意到哪只手輸入哪個字符。而在Gentner的研究發現,專業打字員并不是在輸入的每個環節上都快于新手,比如在同字母的連續輸入中學生要快于打字員。
英文字母的書寫與鍵盤輸入的主要差異在于書寫的動作上。然而,漢字的輸入不同于表音文字,漢字的鍵盤輸入是基于漢字的筆畫規則或者讀音規則再敲打相應的鍵來完成。書寫與鍵盤輸入的差異并不僅僅體現在動作上,還表現在于相應規則上的不同。
中文漢字與鍵盤
漢字輸入法主要有兩種形式,以音為準和以形為準。這兩種輸入法中,以音碼為準的拼音輸入法因為易學易用而成為絕大多數人使用的方法。Zhao-Xia研究發現打字會利于漢字的語音加工,即可以促進拼音與漢字的學習,同時因為人們在用拼音打字時,需要從軟件給出的多個同音字中找出正確選項,所以也能促進漢字的字形處理。
可以推測隨著鍵盤輸入時期的到來,拼音輸入法的普及,漢字輸入逐漸由以形為主向以音為主發生轉變,而這勢必會導致認知加工上的變化。而過往的研究卻多集中在拼音輸入法促進漢字加工的研究上,對于這種現象帶來的差異以及影響卻還未得到相關研究結果。不過,已經有學者研究拼音鍵盤輸入過程中的認知特點,發現當我們根據錄音(聽覺)進行鍵盤輸入時,其正確輸入字母的數量要多于我們根據閱讀(視覺)進行鍵盤輸入的。多項研究結果也表明了在進行漢字鍵盤拼音輸入時,視覺和聽覺兩種方式在鍵盤輸入的數量和準確性上存在差異。
鍵盤輸入取代手寫成為現代社會信息傳達的主要手段,比較兩者,我們可以發現,在手寫過程中是以回憶為主,即先回憶出字的形狀然后書寫于紙上,形要優于音先被加工;而鍵盤輸入則是再認的過程,通過了解其音,得到相關的同音字進行選擇,音要優于形先被加工。
漢字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國內研究者不能隨意照搬國外的實驗結論,而需要對研究設計和實驗方法有所批判,進而得出值得推敲的結果。同時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新一代的出生便伴隨著智能手機、個人電腦,他們進行鍵盤輸入、接觸屏幕的機會大大增加。因此這一代人的認知是否會有差異,而這樣的差異又意味著什么?是他們迎接一個美麗新世界還是我們見到陌生的一代產生隔閡,抑或只是我們對于這種差異杞人憂天?心理學的研究一直在繼續。
喜歡的話,就點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