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我國的時間,學術界公認為西漢晚期至東漢初年,這一論點無論是依據史料還是記之實物,都應說是允妥的,佛教弘傳離不開佛像,所以古人也稱佛教為像教。中國的佛教造像即從東漢初年算起,至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其間雖有所謂“三武一宗”滅佛的法難,但時間都極短暫,且歷史上數朝并立,北朝滅佛而南朝佛教依盛,北周滅佛而北齊大造天龍山石窟寺,在造像上應該說是沒有空白期的。如果將佛像依時代順序排列,是可以大致看清歷代佛像演化的規律的 。
唐
彌勒佛與布袋和尚
唐代以后,各式各樣的彌勒均讓位于中國高僧布袋和尚的形象。
相傳五代后梁時,奉化岳林寺出了一位僧人,法名契此,自號長汀子,身矮腹大,笑口常開,常以杖荷一布袋,凡所需用具,皆貯于袋中,且有18小兒與之在街頭市肆追逐嬉戲,常有神奇舉動,人稱之為布袋和尚。后梁貞明二年(916年),布袋和尚端坐岳林寺東廊青石上說偈語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而逝。偈語傳開,時人以為布袋和尚是彌勒化身,競塑其形象作為彌勒菩薩供奉。到北宋,布袋和尚的聲名更加顯赫,以至受到皇帝青睞,宋仁宗賜號定應大師,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又為布袋和尚埋骨的佛塔亭賜號定應大師塔,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還為岳林寺供奉彌勒大師的殿堂賜名崇寧閣。以布袋形象塑造彌勒,逐漸成了中國佛教的象征,不僅中國所有寺院這樣做,而且在東南亞、朝鮮、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凡有佛教信仰的地方,都可以見到布袋和尚笑容可掬的形象。
布袋和尚是奉化第一個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歷史人物。
明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