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與圖片對比
下面全部圖文來自臺灣國術論壇
臺灣國術論壇
發表於
請問中央國術館系統的八極拳
本帖最後由
最近正在研究八極拳在臺灣的系統傳承。
在臺灣雖然大部分聽到的八極拳是劉雲樵大師的武壇及相關系統。
但早期中央國術館也有八極拳師傅在臺傳授,如李元智大師,現在卻較少聽到。
請問李元智大師系統的八極拳在臺灣有傳授嗎?
願各位先進不吝賜教。
現在軍方的八極拳是李元智大師傳的嗎?
還是劉雲樵大師的武壇系統呢?
本帖最後由
這是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提供李元智大師所著之八極拳一書(教育部體育司出版)。
該網站是直接從書上掃描下來,所以全部為圖形檔。
不過這網站似乎沒有經營許久,
不論如何,還是謝謝這位大大的提供,這是很珍貴的內容。
在這邊願提供給各位先進探討。
感謝提供的先進,讓我們能夠一窺李元智大師的八極拳精隨
發表於
A.C先生,
這該是羅瞳八極,也就是李大忠跟丁孝武系列的八極,
跟馬家差別很大。
馬家八極有戳腳、通臂的味道,而馬步更大,頂肘的位置會拉到耳朵那麼高,這是最大的區別。
本帖最後由 朝烜 於 2012-12-5 07:27 編輯
哇!!能看到李元智大師的相關珍貴資料實在是非常難得。
畢竟李元智大師的八極拳,現今不太容易看到。
如果能有更多資料希望能再提供,感謝萬分。
A.C發表於
李元智
摘要
李元智(1902-1972)滄州人,職業武師。拜陳玉山為師習燕青拳,后隨佟忠義習六合拳,后成為佟忠義之女婿。1968/3
考入中央國術館,李是高才生。在中央國術館隨韓化臣、馬英圖、趙樹德習羅疃八極拳,李自稱是他一生最佳心得,并于民國20年著《八極拳圖解》。李畢業后,留館任教習。1932年擔任陸軍大學、憲兵司令部武術教官。1938年任中央國術館某處副處長。1940年擔任國民革命軍中央軍校五分校教官,將韓、馬二師的八極拳在軍中傳播,稱之為“莒拳”
杰出的武術教育家李元智
李元智在軍隊任教官,1949年任軍訓團主任教官,1952年任陸軍軍校教官。國民黨
1949年后,李隨國民黨入臺。李在軍隊任教官,1949年任軍訓團主任教官,1952年任陸軍軍校教官。國民黨軍中八極拳的傳播李元智先生之功也!
實際的講,今天軍隊的擒拿拳、軍體拳皆和李元智先生有相當大的關系。
李元智先生是當代武術史上一位很有影響的人物,一位經常被武術前輩們推崇的“國術”通才。然而,由于海峽阻隔,這位流寓臺灣的武術家卻并不被大陸的武術愛好者們所了解,好像已經被人們淡忘了。說起來大陸上的武術家――特別是出身中央國術館系統的武術前輩們,熟悉李元智的人并不少,但我沒有看到誰寫過回憶文章,也沒有誰對這位武術教育家的成就有所表彰和評價。的確,與當年的赫赫聲威相比,李先生的身后顯得很平淡,甚至多少有點寂寥。我曾跟何福生先生談起我的這點感慨,何先生卻別有一番見地。他說,這其實同李元智的人生風格是一致的,這正是李先生所追求的境界。何先生說:“李元智從來都不是個好熱鬧的人,哪兒熱鬧,哪兒準沒他。他總是遠離喧騰的人群,享受獨處的寧靜與自在。”楊松山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李元智總能保持一身靜氣,勤勤墾墾、默默無聞地做事,從不計較個人的寵辱得失,張之江最看重他的就是這一點。
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李元智的大名,從楊松山先生那里聽說過不少李先生的逸聞軼事。后來又讀了李先生的著作和有關資料,逐漸對李先生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多年來,一種敬重之情深存心間。
可以說,李元智和楊松山都是當年最受張之江器重的中央國術館精英,是難得的文武兼長人材,他們在國術館和國體系統都曾擔當重任,是國術館鼎盛時期的代表人物。若以二人相比較,楊先生的綜合學養和文史功底似更厚實些,這也正是張之江對楊先生格外另眼相待的原因。李先生則在武的方面更全面一些,更具實力。論起練、打、摔、拿以及長短兵劈剌等各種技藝,他是國術館里出了名的多面手,名符其實的“文武昆亂不擋”。楊先生常說,李先生比他年長三歲,他們倆很合得來,彼此尊為知已,經常以事業品節相砥礪。業務上更是推誠相見,文武互補,絕無半點虛與周旋的江湖習氣。當年,國術館內外的某些舊派人物對李、楊二人受到張之江重用不大服氣,于是曾有過“馬前張保、馬后王橫”的譏諷。然而大多數年輕人,特別有一定文化根底的年輕人卻最佩服他們倆,因為他們練打兼擅,中西融合,理論實踐都來得,道德文章足有可觀,加上又都是一派體魄偉健、儀表堂堂的樣子,確有一種新一代“國術家”的風采和氣質。比起那些空談多于實干,往往靠裝腔作勢和故弄玄虛來糊弄人的江湖人物來,李、楊二位老師所表達的“國術”,看得真,學得到,求實效,講科學,教學方法相對先進,師生之間不設藩蘺,這自然就容易貼近年輕人,為莘莘學子心悅誠服。
李、楊二人是國術館師資群體中的出類拔粹者,他們都在培養武術人材方面做出過重要貢獻。這方面李先生的成績尤為突出,稱得上是杰出武術教育家。就這個認識,我多次征詢過曾經受教于李先生后來又與李先生有同事關系的張文廣、溫敬銘、何福生、張登魁、季九茹等先生,幾位先生都表達了肯定的看法。他們都對李先生勤懇謙和與循循善誘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講述過許多生動的例子。當然,國術館和國體的優秀教師絕不僅限于李、楊二人,但論資望論水平,二位先生是張之江從國術館草創之初就親自培養和簡選出來的骨干,后來又在教學工作上多所依重,的確實稱得上國術館的代表人物。我個人以為,從他們身上可以多少領略到張之江先生“國術科學化”的理念內涵,也可以看得出張之江的國術觀和他試圖造就的“國術人材”模式。
黃連順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