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美術學校,布德爾的個人抱負無法與死氣沉沉的學院派教學共處。他繼續保持著自己美好的鄉土情操。因此,他在獲得獎學金的期望的優異條件下,竟中途退學了。隨之而來的是貧窮、孤獨,布德爾對他自己本來有可能飛黃騰達的前途毫不留戀。布德爾的破釜沉舟,勇于進取的精神。在他以后一生的每一件作品中,無不滲透著這種不茍同世俗的獨立精神,其藝術散發出與眾不同的光輝。后來,布德爾通過雕塑家達盧介紹,結識了當時已經成名的雕塑大師羅丹,并進入其工作室,成為他的學生和助手,一呆就是15年。
羅丹和布德爾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藝術分歧。所以他們彼此經常發生爭論,但爭論的結果,只是他們在藝術上的分道揚鑣,并非意味著結束他們友好的師生關系。布德爾要自己開始獨立的藝術探索。直到羅丹去世,他始終熱愛和尊敬他。
羅丹追求嚴格的真實,從真實中激發靈感。但布德爾特別注重把建筑的構成因素運用到雕塑中去。在這一點上,布德爾研究并汲取了古代東方和哥特時期雕塑的特點,使其作品在空間上顯示出體積感和真實的曲線之美,并以此震動人心。它們和環境、大自然互相襯補,構成一首響徹空間的立體交響樂。布德爾的創作,往往經過反復的揣摩,不斷的分析和綜合,把特定藝術形式的造型美保留下來,構成一種比現實更升華的美。所以,他的作品中亦體現出與本質密切聯系的變形。他的創作規律是:“感動-科學-創造”,力求藝術形式與內容的緊密融合。
期待您在下方留言區留下您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