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攝影史上,嘉定是早期西方攝影師涉足的地方之一,在19世紀的影像文獻中,也有一定量的嘉定影像。近代以來,隨著中外攝影人的不斷來訪,嘉定的城市風貌、名勝古跡、民風習俗與市民風采,也借著鏡頭得以定格,成為永恒的歲月印記,它們也成為了這座城市豐滿而溫情的記憶。
■ 150年前,嘉定現存最早的照片上到底記錄了些什么?近代以來,嘉定又發生著怎樣的變化?目前,嘉定正在進行歷史影像數據的收集工作,這個數據庫里到底有些什么“干貨”,就讓小編帶你一起來先睹為快!
十九世紀的嘉定
▲ 1867年 嘉定西門城墻
(英)亨利·坎米奇攝
■ 這張照片為嘉定西門景象,也是至今可見最早的嘉定照片。嘉定城始建于嘉定十二年(1219年),明代嘉靖年間,為防御倭寇侵擾而進行了全面修筑與加固,“崢嶸蔽兮,巍然奕然,中囊井廬,外襟江海,而東南諸城爭雄嘉定矣”(明 徐學謨)。城設有東西南北四門,此照即為西門景象。
▲ 1867年(或1868年) 嘉定的圣湖
(英)亨利·坎米奇攝
■ 照片中的 “圣湖”,指的是孔廟前的匯龍潭。孔廟創建于嘉定十二年(1219年),是教化嘉定的搖籃與發祥地,嘉定歷史上先賢們大多從這里起步,然后服務國家與地方。在元代末年,嘉定孔廟的規模已是“為吳庠最”,至明代晚期隨著匯龍潭的開鑿,“學宮之制,燦然具備”,其風景秀美更是聞名東南。
▲ 1870年代 靠岸
■ 《靠岸》反映的是船只停靠孔廟前匯龍潭邊,人們等候接迎客人的情景。
二十世紀初的嘉定
二十世紀初的嘉定影像,除了當年西方人留下的作品外,還有當年菲律賓煙草公司、別發洋行等商業機構出品的各地風光明信片。這批明信片中嘉定的內容,主要是以孔廟為主的風景,另外還有嘉定城南水關、城內風景、西門外香花橋等。
▲ 1910年 嘉定法華塔
私人藏
▲ 1900年代 嘉定孔廟龍門橋
▲ 1900年代 匯龍潭東南佑文橋
民國時期的嘉定影像
▲ 1910年代 嘉定孔廟之魁星閣
(美)施塔福攝
▲ 1913年 匯龍潭中龍舟競渡
(美)施塔福攝
▲ 民國七年(1918年)十一月,嘉定縣勸學所舉辦的嘉定城市國民學校聯合學藝會活動紀念。這是所見最早的嘉定孔廟大成殿影像。
▲ 1922年12月 嘉定城內小河
▲ 1930年代 奎山公園熱鬧景象
▲ 1932年嘉定淪陷時期,駐嘉日寇在秦家花園“龍墻”前
▲ 1930年代 古猗園內浮筠閣與缺角亭
▲ 1937年“八一三”抗戰后的法華塔,圖中可見東坡橋邊遭日軍飛機轟炸后的景象
▲ 1948年,普濟醫院(現嘉定區中心醫院前身)主樓及化驗樓
新中國的前三十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嘉定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在新中國的前三十年(1949—1978年),在百廢待興中緩步前行的嘉定人民,勵精圖治,砥礪進取,雖然有過曲折,但經過不懈的努力,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 1950年 北下塘街橫瀝河中漁民捕撈河鮮
陸志方攝
▲ 1950年代 婁塘鎮南市梢一帶景象
張定山攝
▲ 1963年 南翔古猗園九曲橋
嘉定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存豐富,文物古跡眾多,歷來受到人們的珍視。但在“文革”初期的“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運動中,大量的文化遺產受到嚴重沖擊與破壞。為了保護孔廟三牌坊與石獅欄,文物工作者趕在造反派破壞之前,用磚砌起了圍墻,再在上面寫上革命標語,古跡得以保全。
▲ “文革”初期 游客在孔廟仰高坊前留影
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
從1978年中共中央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后,嘉定社會與全國各地一樣,社會生活與城鄉面貌各方面再次煥發出活力,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一時期的歷史影像為我們保留了當年嘉定發生的巨大變化,記錄了寶貴的城市變遷發展史。
▲ 1980年代 正在興建中的沙霞路住宅工地
▲ 1980年代 嘉定老汽車站
▲ 1980年代 嘉定圖書館少兒閱覽室
▲ 1980年代 嘉定農村合作社
■ 歷史影像作為記錄社會發展的檔案文獻價值,現在已被社會大眾廣泛認同與接受。再過兩年,嘉定將迎來建縣800周年的紀念,現在,嘉定已經開始進行歷史影像數據的收集工作了。這一歷史影像數據庫,將從影像記錄史與影像呈現史的視角,更直接、更客觀、更全面地反映嘉定近150年來的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從而為考察、補白、修復與重建城市記憶服務,并進而為豐富嘉定800年歷史記憶服務。
小編征集令
如果你關注嘉定、關心嘉定,不管現在你在哪里,歡迎你向我們提供能夠反映嘉定近代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生活、人文面貌的老照片,豐富嘉定歷史影像數據庫的資料,為這一工作的順利推進,貢獻信息,分享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