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口苦:肝膽有熱。口感苦者常兼有頭痛、眩暈,苔薄黃、脈象弦數等癥候。治宜清瀉肝膽郁熱。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15克,柴胡、澤瀉、車前子、木通、當歸、梔子各10克,生地、黃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3.口咸:腎虛。如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五心煩熱、盜汗遺精、苔少、脈細數等癥狀,屬腎陰虧損,虛火上炎,即“腎陰虛口咸”。治宜補益腎陰,滋陰降火。知柏地黃湯加減:知母、黃柏、山藥、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澤瀉、附子12克,肉桂8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4.口酸:口中自覺有酸味,但并無酸水吐出。肝膽之熱乘脾所致。口感酸者常伴有胸悶脅痛、惡心、食后腹脹、舌苔薄黃、脈弦等癥狀。治宜瀉肝和胃。
左金丸與六君子湯加減:黃連、吳茱萸、茯苓、白術各10克,人參、甘草各8克,陳皮15克。日服2次,每日1劑,水煎服。
5.口臭:口中出氣臭穢,自覺或為他人所聞。
一般有三種情況:
(一)胃火上蒸:舌紅或口舌糜爛生瘡,或牙齦腫痛,口氣熱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飲,尿黃便干,苔黃等癥狀。治宜清瀉胃火。
三黃瀉心湯:大黃、黃芩各10克,黃連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二)胃腸食積:口臭如酸腐,或夾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腐穢,舌苔垢膩等傷食癥狀。治宜消食化積。
中成藥保和丸或山楂丸吞服。每日2次,每次9克。
(三)患有齲齒或口腔炎癥。藥方:黃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漱口。
6.口淡: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發淡而無法嘗出飲食滋味,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癥狀。
臨床上分為脾虛和濕阻兩型。
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氣短,腹脹便溏,舌淡脈弱等脾虛癥狀,治宜益氣健脾和胃。方藥選用六君子湯加砂仁、焦谷麥芽等。
后者可見口淡黏膩,惡心胸悶,苔膩脈濡等濕阻脾胃癥狀。治宜芳香辟濁,化濕醒脾。
藿樸夏苓湯:藿香、赤苓、杏仁、豬苓、淡豆豉、澤瀉、厚樸各10克,半夏8克,白蔻仁2克,薏苡仁12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7.口澀:當舌頭味覺細胞苦味閾降低,舌觸覺感受異常時,可出現口澀。肝膽郁熱傷陰或脾土衰敗。常有口舌干澀或枯澀無味的感覺。嚴重的神經官能癥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減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澀。各種癌癥后期多有味覺苦澀,中醫認為是脾腎衰敗,氣血瘀結。
8.口辣:口辣是咸味、熱覺和痛覺的綜合。中醫辨證以腎陰不足、肝火偏旺為多,其次為肺虛痰熱。在高血壓、神經官能癥、絕經期綜合征患者中時有所見。經測定,在室溫18℃—22℃時,正常人的舌溫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溫偏高,有時可達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對咸味和痛覺都較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