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連云港生活了大半輩子,知道各種背街小巷的位置,也知道每條街道的名字。可是,你知道自己家門前的路名是怎么來的嗎?
《兩淮鹽法志》載:新浦得名于清嘉慶三年,因其在板浦、卞家浦形成以后,故名新浦。
墟,古漢語中意為:集市;舊時很多船只都會順著潮汐集于此進行交易,待下次滿潮后順潮汐離去,久而久之在山溝中形成了集市,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山溝中的集市便稱之為“墟溝”。
曾名贛揄、祝其、利城、懷仁、竹庭。
“贛榆”地名源自上古的神話時代,由于受到東夷部族文化、齊魯文化以及吳、越、楚文化交匯的影響,隨著歷史的變遷,時間模糊了傳說與歷史真實的邊界,因此贛榆成了省內陸名淵源尚無定論的少數幾個縣之一。
“東海”是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對于其東邊大海的一種地理觀念。
由于該地南帶灌河,北枕云臺山,遂以灌河和云臺山之首字命名。
因地處灌河流域,位于灌云縣南而得名。
位于新浦西,隴海鐵路北,舊時為曬鹽攤地。其名至少有400余年,因古時附近為薔薇河入海口,是泄洪通道,故名。
位于新浦西北,薔薇河岔河東岸。沈圩歷史長久,舊時為海州沈姓地主莊園,且對岸與東海縣新圩相望,故名。
位于海州西北。傳說舊時有和尚在此建“洪門寺”,村名由此而得。而今,洪門寺已無存。
位于海州城東門外,玉帶河南。古時村周都是海灘,稱為沙溝崖,村名由此而得。
北宋《太平環宇記》:古為朐山縣治,故名。
位于錦屏西北,舊時村民多位劉姓,且村子處于山腳凸起部位,故名。
位于錦屏山東,范莊南。《江南通志》記載:刮風渡,舊名黑風口。舊時有官人經過此地,渡海遇風險,立碑曰“黑風灣”。
舊名大浦港,兼有海、河運輸之便,是淮鹽集散地之一,解放初期曾設大浦鎮,后規劃為猴嘴鎮。
解放前,這里是新浦商業中心,稱大街;解放后新浦商業中心南移解放路,該路也易名為民主路。
解放前,該路南端有“南極門”,故名。
舊時稱海昌巷,僅北面一段,以巷內點號海昌里得名。解放后,不斷拓寬并向南延伸,形成海昌路。
位于海昌路之東,南起玉帶河,北迄民主路,因通往灌云縣,故名。
原舊軍隊水師二營曾駐此,故名。
昔有關帝廟,故名。
清代這里曾豎有二根旗桿,故名。
明隆慶《海州志》載,孔子曾登此山,遙望東海,故名。
因山形如虎踞,滿山色白如玉,故名。
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山上有巨石如棚,立于巖上,故名。
此地因過去兩岸盛開月季、玫瑰等薔薇科花卉得名。
此地原為海灘,因海水沖擊積沙成丘,故名。
隋朝年間,這里是一片湖,時稱五羊湖。因為湖中魚蝦成群,又有百姓淘金,又稱“萬金湖”。
在李莊西北約兩公里,傳說唐時薛仁貴在此平定了蘇蓋文,故名“平山”。
傳說宋子安曾在此建一座別墅,因在墟溝西面,故名。
可能由“皇窩”演變而來,據舊志,皇窩由說有兩種:或因李世民東征經過此地;或因相傳漢昭帝始元三年,有鳳凰經東海。
原稱“鴨島”,因其形似鴨子浮于海面,后因島上鴿子較多,易名為鴿子島,簡稱鴿島。
因島北部山坡上有石頭似羊形,故名。
位于前云臺山東南麓,東磊村北。古時為漁船停泊避風處,故名“漁灣”。
以上解說如有錯誤還請指正,
同時歡迎港城藝術愛好者留言切磋畫技!
Hello,伙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