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跨專業讀研的碩士,從零開始,兩年發表四篇核心。文章是他關于寫論文、投稿的全經驗。
首先,和很多人一樣,剛上研究生的時候我也迷茫過。
我是跨專業讀的研——說的好聽點,是多學科背景;說的不好聽點,是半路出家,底子薄,樣子花??!研一開學之后,和人家科班出身的一聊,哎,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會,壓力很大。想看書,可不知道看什么好,確切的說是無從下手——西經,管理學,這些基礎課需要看,另外,還有很多專業課書要看。沒辦法,只好去找導師,希望能從導師那得到些建議——事實證明,這點很有用。導師告訴我:書是要看的,多讀書很好,但是沒必要全讀;精讀幾本經典專業書,然后以此為發散,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另外,多讀讀專業類的期刊,了解學科研究前沿和方向。有了導師的指導,我開始了自己的讀書生活,研一基本上是這樣度過的。所以,我要告訴大家的第一點是:學會讀書,明確方向。即選擇性的讀書,精讀和泛讀結合,并且要有一定的方向性。
其次,多和導師溝通。
不要認為導師不好接觸,也不要認為導師水平不行——任何一個導師都有他的長處,只是一些人一眼就看出來,一些人要慢慢的發現。我導師我還是很崇拜他的,經常和他溝通。研一上學期,我是每周五9點準時到他辦公室找他談話,自己最近看的書,遇到的問題,都和他說。每次,導師都是必答。當然了,有時簡短,有時詳細。不過,我敢說,能像我導師這樣每周都很學生聊天的人不多了,我很幸運。一是導師肯聊,二是我自己主動。我導師還帶其他專業的幾個同學,他們2年來和導師見面的次數估計沒我半學期的多。我是臉皮厚,沒事了就去,有問題了就去。呵呵,收獲很大。因此,要告訴大家的第二點是:多和導師溝通,要主動去溝通,導師都很忙,主動定期約學生的導師是少之又少,所以自己一定要主動。
再者,多和其他導師聊。
一個培養機構,導師一般也不少,找幾個和自己專業相近,學問做的好的導師,多和他們聊聊,向他們學習做學問的經驗,交流一下知識。要知道:思想的火花是在碰撞中產生的。研究生這2年,除了我導師,我和2名其他老師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系。一個是30多歲的博士副教,觀點新,思維密接,和這樣的人聊天,很有收獲。另外一個是我的計量經濟學老師,我研一的時候就請教她問題,研二課程結束的時候開始和她合作做統計局的課題。和她關系一直不錯,一是她沒帶學生,二是我導師在定量分析這方面不占優勢,而她絕對厲害,剛好可以彌補我導師這方面的不足。這就是我告訴大家的第三點:除了自己的導師,還要和其他老師多交流,但千萬注意要平衡好各方面的關系,導師之間是很忌諱學生亂串的,自己可別觸犯了這點。
第四點是寫論文。我第一次開始寫東西是研一下學期,導師教育廳的一個課題,急著結項,就讓我做了(他早評上正教,這種課題對他沒用),呵呵,我是戰戰兢兢,總算是完成了吧(當然,他沒少修改)。這次經歷可能對我專業知識進步幫助不大(不是我專業的課題),但是我知道了寫文章的基本“流程”:首先是有想法(或者叫靈感,感覺,方向吧),然后搜集資料,要大量搜集,不停翻看,發現其中的問題,這樣才有可能寫出東西,否則,自己想當然的寫,純屬閉門造車。
第五點是如何寫。
很多人苦悶,不知道寫什么,我也深有這樣的體會。于是強迫自己去圖書館看書,后來發現看大部頭的書不行,要想寫東西,有靈感,還是得看期刊,專業的期刊,學科內頂級的專業期刊。有人曾經開過玩笑:做學問就是追星,要追學科最新的星,趕在最前面,那就是創新,就是研究方向。暫且不論比喻是否恰當,但是我個人覺得絕對有道理,而且是在自己經歷過那樣一個過程之后,越發覺得有道理。這也是我要告訴大家的第五點:多看專業頂級期刊,而且要看外文的;看期刊,不僅能了解前沿,而且能啟發靈感。
第六點是多看教材。
不矛盾,這是我反復體會出來的。剛起步開始的時候,基本經典的,然后擴展知識面,達到一定程度后,開始看專業期刊,有了靈感記下來,要敢動手寫,這樣才有手感;期刊上面會經常出現一些自己陌生的知識或是名詞理論之類的,這時候別輕易跳過去,要翻教材,自己給自己補課,這樣才有進步。也就是“教材——期刊——教材”不停這樣的反復進行,并堅持動筆,才有收獲。
第七點是記筆記。
到現在,我已經記了2本多筆記了,什么都記,只要是自己敢興趣的,沒事的時候翻翻,挺有意思的。我有個習慣,是高中養成的,就是記筆記之前,會表上日期,長久下來,就成了一個“日記”:顯示日期,然后是當天自己看的書或是雜志什么的。呵呵,沒事的時候,一翻,就能知道自己那天干了什么。
第八點是會修改。
自己的文章,要自己修改。寫好了,不是萬事大吉,沒事的自己改改,也可以發給導師,讓他幫忙改改。我之前的幾篇文章,都是導師幫忙改的,他提出修改意見,我再不停的反復修改,知道他說可以往外投了。再后來,就是我自己修改,覺得可以了再給導師他,呵呵,后來幾次,他基本看看,也不改了。
上面基本是寫作的經驗,建議大家可以看看王汎森的《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可以搜搜看,大家寫的東西,看著明白,條理還清楚。下面說說投稿的事情:
首先:永遠不要一稿多發,但可以一稿多投。
呵呵,這是我的感覺啊。一稿多發,就像有個帖子說的那樣,是重婚罪;而一稿多投,至多是我同時多相了幾次親。作為學生來說,一稿多投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核心期刊的審稿周期最少最少也得一個月,一般以2個月的居多,而且發稿時間特別長,少則3、5個月,多則7、8個月,一年什么的。想想咱們三年的研究生(有的只有2年),是什么時間開始寫論文的?我是研一暑假開始寫第一篇文章的,算是比較早的了(當然,那些牛校的牛人或是其他學校的牛人很多本科,研一都開始寫的),咱們這里針對大多數人的情況。按研二開始寫、投,隨便被核心拒一次稿都是半年的時間?。〉⒄`不起。所以,我的觀點是,可以一稿多投,但同時錄用了千萬別一稿多發!另外,當你水平見長,而且對自己能準確評價的時候,可以試著只投一家,也算是為凈化學術氛圍出了一份力吧!
其次,可以參考借鑒別人的文章,注明出處,但別做低水平的抄手。
天下文章一大抄,可是,為什么有些是抄襲,有些是創新呢?其實就是是否有新東西進去,這新東西就是自己的勞動。這是我和那位年輕博士聊天他告訴我的,并且告訴我一開始走學術道路時,一定要對自己嚴厲,這樣才能有成果。另外,人大的一位博導也告訴過我,做學問,一定要有責任感,不能只為論文而論文,否則會迷失自己的。
前面說的都是原則什么的了。下面說說投稿的一些技巧吧!
首先,要明白,我們的稿子被拒,并不意味著我們稿子質量差,也很可能是我們的文章不合人家期刊的風格。這就是我說的第一點技巧吧!一個好的期刊,一般有自己的風格,比如講求觀點的新穎,重視研究的深度,要求定量的分析等。我們投稿子的時候,可以先對這個期刊做一些了解,翻看一下過去一年,或是幾年他們的目錄??纯此麄冞^去刊發的文章集中在那些方面,最近的集中在那些地方,自己的文章是不是之前他們已經等過類似的(登過的話,如果自己寫的可以,那么錄用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是不是很他們近期等的熱點類接近的。注意了這些,可能很大的提高自己文章中的可能性。
其次,是項目。有些期刊重視項目,有項目支持,是課題或者文章的重要性的一個反應吧。一般來說,級別越高,越說明研究的必要性等,編輯看見的時候就可能會不自覺地產生傾向性。但不是說,有項目就一定能中,項目只是我們的籌碼,關鍵還得是自己的文章有質量,投的期刊和欄目對頭,這時候項目這個籌碼的作用才會體現出來。大家可以考慮下這點,但不要自己沒項目去造項目,這種行為也是有悖學術道德的。
再者,就是格式,投稿之前,先看看要投期刊的投稿要求,然后對著要求修改自己的文章,這樣也會增加命中率的。寫好文章了,可以單獨備份份,這個除了文章,不要有其他的個人信息等東西;選好期刊后,照他們的要求修改,然后投出去。每次投稿都按這樣的順序來,不僅節省時間,還有的放矢,增加命中率。
還有,就是和導師合著。不管導師第一作者或是第二作者,有時有個“大?!眽褐?,還是很管用的。不過,現在有些導師不喜歡自己學生投稿帶自己的名字,也是怕惹是非,可以理解。有些則是“豪奪”,也沒辦法,這個就看個人的造化了。呵呵。
最后,這點是我們沒法改變的,就是我們的碩士生的身份。有些雜志,有個莫名其妙的規定,若是學生投稿,就只發博士以上學歷的論文(好像在校老師不受這個限制)。我有次投某個期刊,請教一個朋友的時候,他告訴,這個雜志一般不發研究生的文章,除非導師放前面,否則希望不大。遇見這種情況,也是我們沒辦法的時候,安慰一下自己吧,只能繼續奮斗吧!
來源:人大經濟論壇
知深
背靠70萬碩博資源的科研服務平臺
科研 | 人才 | 智庫 | 服務
◆ ◆ ◆ ◆
● 專家說|一位基金評審老師的評審原則
● 如何選擇有意義的科研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