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起源于印度,并不是佛教專有,佛祖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學習外道禪,證道成佛之時,就是對禪的開悟。禪宗傳入中國,是在南北朝時期。公元520年前后,南印度僧人菩提達摩航海來到中國,入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開始傳授佛法。
初祖達摩
一、禪宗名稱的由來
禪宗主張以“禪定”方式修習佛法,因此稱為“禪宗”。禪宗講究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要通過“禪定”來實現。佛教有“戒、定、慧”三學,“禪定”就屬于其中的“定學”。
最初,“禪定”特指僧人“坐禪”過程中達到的一種入定狀態,所謂“萬緣俱息,雜念不生”,即使僧人也很難做到。隨著禪宗的普及和大眾化,對“禪定”有了更廣義的解釋。在修習過程中,能夠專注一境,心神不散,持之以恒,有所領悟,也就是“禪定”,這是普通信眾能做到的,這樣更利于禪宗的普及。
二、中國禪宗的傳承
初祖達摩。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修習大乘佛法。南朝宋末年自海路到廣州,后入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圓寂,終年150歲。北魏時期,達摩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二入四行”禪法,是中國禪宗的開創者。相傳他的著述有《達摩論》、《二入四行論》、《無心論》、《正心論》、《悟性論》、《安心法門》、《修心要論》等。中國禪宗稱達摩為“西天(印度)二十八祖”的第二十八祖,東土(中國)禪宗初祖。達摩頗具神通,留下“達摩面壁”、“一葦渡江”的傳說。
二祖慧可禪師斷臂故事
二祖慧可禪師(公元487—593年)。俗姓姬,名光,虎牢(現在的河南滎陽)人,年少為儒生,精通易經,后在洛陽龍門香山出家,鉆研三藏佛典,始終未能了悟生死。40歲那年,忽然夢到一個神人,告訴他這樣枯坐修行沒有結果,真正的大道在南方。慧可知道這是神人的點化,于是南行去嵩山少林寺,拜見達摩祖師。達摩本來無意收徒,一心面壁,對慧可不予理睬。慧可心意堅韌,把拒絕當做對自己的考驗,始終不離左右,時值寒冬,下起大雪,慧可在達摩洞外,一動不動站了一夜,積雪沒過了膝蓋,終于打動達摩。慧可為表達自己求法的決心,用刀砍下了自己的左臂。
達摩感嘆道:你能為法忘軀,將來必成大器。于是,親傳《楞伽經》四卷。慧可追隨達摩六年,繼承了祖師衣缽,成為禪宗二祖。
三祖僧璨禪師
三祖僧璨禪師。舒州獨山(現在的安徽安慶)人,出生年月沒有確切記載。二祖慧可避難遇到僧璨,當時僧璨是個居士,患有風疾,請慧可幫他贖罪以解脫病痛。慧可見他有善根,收為弟子,傳授禪宗佛法。北周武宗滅佛時,僧璨隨慧可隱居15年,接受衣缽傳承,成為禪宗三祖。著有《信心銘》。
四祖道信禪師
四祖道信禪師(公元560年—651年)。俗姓司馬,名信,河內(現在的河南沁陽)人。道信年少出家,起初的師傅“戒行不純”,遂尋訪高僧大德,遇到道信禪師,相隨學習十年,得到衣缽傳承。此后,入黃梅雙峰山修行,招攬門徒,傳授禪宗法門。唐太宗仰慕道信之名,想一睹大師風采,先后四次征召入京,堅辭不就。圓寂后,唐代宗謚號“大醫禪師”。
五祖弘忍禪師
五祖弘忍禪師(公元602—675年)。俗姓周,黃梅(現屬湖北)人。7歲跟隨道信出家,一直在黃梅雙峰山修行,學到了禪宗的漸悟、頓悟之道,得到禪宗衣缽傳承。師徒兩人廣收門徒,弘揚佛法。由于求學的人越來越多,在東面的馮茂山另建道場,因此,他們的禪學被稱為“東山法門”。
六祖慧能禪師
六祖慧能禪師(公元638—713年)。俗姓盧,出生在南海新興(現在的廣東),三歲喪父,靠買柴度日。一日,這里街市賣柴時,有人講《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去黃梅參見弘忍禪師,在寺中做雜役。弘忍臨終前,為了考察弟子,讓每人作一首偈子。慧能不識字,求別人幫忙把自己的偈子寫在墻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偈得到了弘忍的認可,秘傳衣缽,讓慧能回嶺南等待時機。慧能混跡市井、山林16年,公元676年在南海法性寺剃度出家,次年回到韶州(現在的廣東韶關)曹溪寶林寺開壇講法,傳授“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后世稱為禪宗南派。弟子法海將慧能講授的內容編輯成書,名為《六祖法寶壇經》(簡稱《壇經》),成為中國禪宗的寶典。
禪宗六祖
五祖弘忍禪師的另一弟子神秀持“漸悟”說,開創了中國禪宗的北派,和慧能同時期寫的偈子能代表他的觀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神秀深得武則天敬重,下旨入長安內道場講法,被尊為“兩京(長安、洛陽)法主”、“三帝(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國師”。
三、中國禪宗的流派
北宗禪沒落后,慧能開創的南宗禪逐漸興盛,發展出不同的流派,后人稱為“五家七宗”。
1、溈仰宗。由溈山靈佑和弟子仰山慧寂共同創建,主要觀點是萬物有情,皆有佛性,明心見性,即可成佛。溈仰宗受到魏晉玄學的影響,以“參玄”代替“參禪”,受到當時士大夫階層歡迎。
2、臨濟宗。創始人為義玄禪師,因義玄禪師所住寺院叫臨濟院而得名。該宗的主張體現在“三玄”、“三要”、“四料簡”、“四照用”,接引方法很有特點,多用“棒喝”、“獅子吼”等激烈的方式引人開悟。是禪宗“五家”中影響最大的一家。
3、曹洞宗。由洞山良價與弟子曹山本寂共同創立。主張以“五位君臣”說闡述“理事不二,體用無礙”的禪理。行事特點為“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其影響力僅次于臨濟宗。
4、云門宗。由云門文偃禪師創立,禪法主要體現在“云門三句”(涵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中。其特點是剛勁,與臨濟宗有相類之處。接引信眾常以一字應答,人稱“一字禪”。
5、法眼宗。由清涼文益禪師創立,因南唐中主李璟賜謚號“大法眼禪師”而得名。主張“事理不二,貴在圓通”、“不著他求,盡由心造”。特點是“對癥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
6、黃龍派。是臨濟宗的一個分支,北宋時期,由慧南禪師創立,因慧南禪師住在江西南昌的黃龍山而得名。主要禪法為“黃龍三關”(生緣、佛手、驢腳),主張“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禪不假學,貴在息心”。
7、楊岐派。臨濟宗的另一個分支。由方會禪師創立,因為方會居住在楊岐山而得名。禪法兼容了臨濟宗和云門宗的風格,既有棒喝機鋒,又有禪機妙語,逐漸取代黃龍派而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