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
6.3黃土高原
課型
新授
課時
1
教
學
目
標
1. 運用地圖描述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2. 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富有特色的黃土文化的影響。
3.了解“風成說”,辨識黃土高原的主要地貌。
重點
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
難點
黃土高原“風成說”
教具學具
多媒體
教學
方法
引導法
過程
教師引導
學生活動
一、情境導入
二、新授
三、總結歸納
同學們,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地理區域,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這樣寫道“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犸,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著粗暴的指痕……”如果我們在飛機上看到這個區域,這里幾乎看不到一絲的綠色,那里的人們因地制宜,挖窯洞居住,黃河也流經其中,因而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黃”河,這個區域就是“黃土高原”(板書:黃土高原)
(一)出示自主學習提示
1.運用地圖描述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2.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富有特色的黃土文化的影響。
3.了解“風成說”,辨識黃土高原的主要地貌。
(二)學生自主學習,閱讀P23-27頁,完成“自主學習提示”中的問題,邊讀邊畫出知識點。
(三)匯報交流
探究一: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1. 請同學回答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 請同學在中國地圖上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
3. 課件出示中國地圖,明確黃土高原在中國的位置和范圍。
4. 課件出示黃土高原所跨的省。
探究二:古代文明的發源地
1. 了解黃河、黃河流域。(課件出示黃河及黃河流域古代文明的介紹。)
2. 渭河平原。(課件出示渭河平原的農田)
3. 了解眾多的名勝古跡和文化遺存。(課件出示:黃帝陵、社稷壇、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壺口瀑布、永樂宮及其精美的壁畫。)
活動一:獨特的“黃土風情”
1. 了解“窯洞”
2. 了解“信天游”
3. 了解“安塞腰鼓”
4. 欣賞“陜北剪紙--十二生肖”
5. 了解民俗文化--秦腔
6. 欣賞“鳳翔彩繪泥塑”
課件出示窯洞、信天游、安塞腰鼓、秦腔的介紹,并請學生舉例說明“黃土風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探究三:理解“風成說”
1. 請同學回答什么是“風成說”。
2. 閱讀材料,師生共同理解“風成說”。
3. 圖文結合進行講解。
4. 課件講解“風成說”。
活動二:運用“風成說”解釋地理現象
1. 引導學生理解三個地理現象。
2. 師生共同交流“風成說”與地理現象的關系。
3. 課件出示這三個地理現象的具體說明。
探究四:黃土高原常見的地貌景觀
1. 請同學找出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并說出其形成的原因。
2. 請同學說說黃土高原有哪種地貌景觀。
3. 引導學生圖文結合,更深刻了解黃土高原的地貌景觀。
找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理解斯諾的這段話
指名讀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任務。
學生自主學習,邊讀邊畫出知識點。
一生回答,其他生評價。
記憶黃土高原所跨的主要的四個省。
結合學生的匯報和課件中的圖片,進一步理解黃土高原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
結合自學、同學的匯報和課件的介紹,舉例說明“黃土風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通過靜態的學習、動態的演示,更好地理解“風成說”。
學生自由交流對三個地理現象的理解。
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