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德說過一句話:“孩子最初愛他們的父母,等大一些他們評判父母;然后有些時候,他們原諒父母?!笨上У氖?,很多人一生都滯留在評判和仇恨的階段之中。請李老師談一談我們與父母的關系,談一談我們長大成人后怎樣跟父母相處,能讓他們幸福,同時也讓自己的生命更美滿。
我們與父母的關系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孩子1-5歲前后,這個階段母親經歷了與0-2歲孩子深度“依戀”,得到心靈的飽滿,并擁有更完美的人格。父親也在細心陪伴母子或母女中獲得自信,責任感,與成熟的男性氣質。父母所有的付出僅僅因為孩子的在,孩子的微笑與喜愛,溫馨的家的氣氛逐漸濃烈起來。被一個小生命無條件的依附與信任,這種美妙的體驗促進了父母自我快速的發展。這個時候,父母在孩子眼中是“全能的神”,只要父母在,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必掛懷。童年的無憂與幸福是建立在孩子對父母全能的“客體印象”中,不一定需要父母真的全能,不一定需要豐厚的物質滿足與居住的奢華,基本的吃穿滿足后,父母貼身的依靠與陪伴就是兒時快樂的源泉。父母孩子三人之間的關系在最初的五年可以是最純凈、最唯美、最和諧的了,孩子無條件的愛父母,父母也無條件的愛著孩子,如果父母之間的愛也是無條件的,那么,天堂即在人間?!盁o條件的愛”是成人內心渴求的神圣情感,正源于早年孩子與父母的關系中發生的哪些奇跡,當追求這樣的愛而不得時,無條件的愛與被愛會轉向宗教求索,成為信仰的動力。
生命在最初五年需要一種穩定的,和睦的,安全的家庭氛圍,父母不能當著孩子爭吵,更不能軀體暴力,父母的恩愛與互相的體諒是家庭溫馨的關鍵。如果可以,最后不要父母一方長期缺席,如果父母非要外出打工,也要等孩子六歲以后,確保給孩子一個完滿的童年。六歲到十二歲,我們與父母的關系進入第二個階段。一方面孩子的心身成長,內心有了分辨與觀察的能力,同時進入幼兒園,小學開始接受社會通約的價值標準。孩子內心對父母的“客體印象”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父母的全能感喪失了,無助,不安全,焦慮,恐懼的情緒會逐步蔓延,無憂無慮的心境再也不在,替代而來的是對未知與不可控的壓力如影隨形。青春前期的孩子需要同齡人交往去緩沖成長的焦慮,友情與伙伴關系在這個時候比父母更重要。但我們有的父母并沒有意識到長大的孩子需要自我的空間,反倒因為孩子長大開始了無休止的陪伴,纏繞,教育,管理,替代孩子的一切決定,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童年許多的不愉快大多發生在這一階段。如果把五歲前的親子關系稱為春天,那么,這個時候的親子關系類似盛夏,酷暑難耐。
我們與父母關系的第三個階段是青春期與青春后期,12-16歲。這個時候孩子已經開始對父母說“no!”對父母的安排陽奉陰違,對親情也充滿否定的情緒。這個時候的孩子一一種夸大的自我,感覺自己什么都行,感覺自己很成熟。父母恰好是專門敗壞孩子美妙自我感的殺手,與父母同在的時候,因為父母永遠看到孩子的不足,永遠喜歡與有問題的孩子相處,讓孩子被迫呈現出諸多的幼稚,找不到喜悅中的自己,所有大多數孩子不那么愿意與父母呆在一起。在孩子自我印象逐步形成的時候,內心中父母的客體印象也在重建,這個時候的父母不再是全能的,反倒是各有各的膽怯,自私,愚昧與無能。為什么孩子重建的父母印象大多是負面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心理學認為孩子要成長必須突破父母的權威印象,相對男孩對父親,女孩對母親的攻擊性要大一些。心理學說的是否是必要的,很難去鑒定,但如果父親在親子關系是非常強權,孩子的確會出現對父親的排斥與敵意。如果父親是開明的,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那么我們也看不到青春期后的孩子與父母有那么大的仇隙。
第二種解釋來源于社會心理學,青春期與后期的孩子或多或少存在與現實的不適應,他們有時有超價的道德觀,對社會一些不良現象記恨如仇。同時他們對規則有天生的反感,也會經常扮演反社會規則的人。這兩方面會讓孩子內心社會性敵意變大,但每一個孩子都明白,針對社會的攻擊最終是要自己買單的,但把敵意轉移到父母的身上,認為他們才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至少自己是安全的。父母成為青春期孩子憤怒的安全出口,對孩子緩慢的適應現實社會,并與社會一致是重要的。不過遺憾的是,父母與孩子都不想承認青春期的親子沖突是協同關系而非敵對關系。那么,孩子突圍叛逆出去了(心理層面上的),經過成年早期與成年期,16-25歲,孩子有了真正成熟的心靈,有了更為真切的自我認知。這個時候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印象出現了巨大的變化。一個更為真實的,貼切的父母客體活化在孩子心中,并相伴終身。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父母在自己內心印象是逐步選擇與演變的,是為了配合孩子自己的心理需要,與父母無關。少數青春后期叛逆而出的孩子就要面臨一個重要的心理課題:“回家!”回家意味著要與父母重建親密感,形成彼此認同與信任。要讓自己圓滿回家,一定要注意,你內在的父母是你心理渴求的產物,不能要求真實的父母要符合你隱秘的內心期待。其實,如果我們在內心重建了一個美好的父母印象,獲益的是我們,至于真實的父母到底怎么樣,已經不重要的。
要讓自己內心構建一個好的父親與母親,是成年人與父母相處的關鍵點。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勇氣與良知去無條件接納曾經的父母,或者無法把厚重的善意、孝順、關懷投注給年老的父母,那么問題一定在自己身上,因為你還沒有真正接納自己。人,一旦與自己搞好了關系,與世界的關系也就圓滿了。
特別聲明:“李子勛工作室”是李子勛老師唯一授權運作的公眾號,其所發布的文章均為李子勛老師本人創作。請大家支持,保護知識產權,轉發請標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