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兒童,應對危機
成長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應激事件不時出現
好事和壞事都可以成為應激事件
有的是正常、可以預見的
有的則是突然發生的事故。
兒童經歷危機事件后的反應
1
什么是危機事件
任何威脅到兒童身體和心理完整性的事件, 包括經歷、目睹、聽到/通過媒體接觸自然災難(例如:地震,大火,泥石流等)、人為災難或嚴重事故(例如:火災,嚴重車禍,燒傷,摔傷,戰爭,等)、暴力(被嚴重欺凌、家庭內暴力、虐待/忽視、強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例如:群體爆發嚴重傳染性疾病)等。
2
為什么兒童容易暴露于危機/災難
?兒童發育特點也導致他們容易暴露于危機/災難。
對問題的認識與意識不足;
解決問題經驗與能力不足;
對環境的依賴;
缺乏求助能力。
3
哪些兒童更容易在災難中出現問題?
營養不良、健康狀況差;
孤身和失散的兒童;
關注不足的兒童;
救助機構的兒童;
特困家庭兒童;
暴露于極端應激事件和創傷的兒童(例如,失去至親的人或失去賴以維持生存的所有物品的人、強奸幸存者、暴行的目擊者等);
原本有嚴重的身體、神經或精神殘疾或障礙的兒童。
4
兒童經歷危機/災難事件的反應
?表現與成人不同
容易行為化;
容易被誤解與忽略,導致問題行為惡化或發展。
?多數會出現階段性正常反應
危機事件或災難發生一個月內出現下述問題多為正常反應,多數兒童1個月后恢復正常,超過一個月仍有明顯的影響則應及時就診。
情緒失調:緊張、害怕、擔心、無助、不開心、憤怒、煩躁;
與外界交往的能力下降:對人和對外界退縮;
警覺性增高;
行為反常:退行性行為(變得似乎更幼小,能力退化),或攻擊他人,
回避創傷有關情景;
感覺被孤立與歧視;
低自尊、內疚自責;
注意集中困難、坐立不安;
難以信任別人或外界;
反復講與創傷性事件有關話題或玩類似情景的游戲;
軀體癥狀和生理功能失調:常見入睡困難或容易驚醒,進食問題,不明無原因的身體不舒服等。
? 反應的特點與年齡發育階段有關
學齡前幼兒:
更容易恐懼、煩躁、哭鬧不安、打人,好動或呆滯,行為更幼稚(如吸吮拇指、怕黑暗、尿床等) 。
學齡兒童:
可以有視覺閃回或者對災難經過失憶;
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同伴攻擊行為;學習退步或拒絕上學;
反復玩創傷后游戲或者在游戲、繪畫或者講話中再現創傷體驗與理解;
可發生多種心理障礙的誘發或原發障礙加重,如PTSD (創傷后應激障礙) ,分離性焦慮,抑郁,特定性恐懼癥,發育遲緩,品行障礙(包括對立違抗障礙),多種軀體的主訴,進食障礙等。
影響兒童危機/災后反應的因素
1
家庭/社會因素
兒童或家庭狀況:家庭是否和睦,過去是否有其他的創傷事件;父母對事件的反應是異常還是鎮靜;
兒童本身特點:氣質特點(如適應性、自我調控能力),軀體健康(先前是否存在病理心理或發育困難);
社會支持系統:支持系統(家庭、學校、社區、同伴)的強弱。
2
事件因素
性質、受傷程度、持續時間、頻次,如:
高度暴露水平:自己嚴重受傷或目睹他人被殘暴,感受到極度恐怖、無助、受到生命威脅;
事件導致孩子與父母的分離;
持續時間長,多次出現;
軀體受傷程度:在受傷或治療后劇烈、慢性疼痛;明顯的軀體畸形或殘疾。
成人指導兒童遠離以及應對
危機/災難的安全計劃
1
預防
方式:親子讀本等教育;當兒童目睹/聽說時,及時與兒童討論。
識別、認識災難;
自我保護:生存技能、物理安全、避免危險與疾病、危險處境對策等;
情緒調節與放松。
2
災后保護
(1)安全感的建立:
身體:
獲得身體與心理安全感:安全環境,盡量由熟悉、親近人照顧;
獲得健康水、食物、空氣;
醫療。
心理:
以適齡的方式了解真相;
與事實相符的安全保證;
允許暫時的退行,理解情緒行為反應;
幫助恢復熟悉的生活環境與活動;
參與適當的紀念儀式。
(2)得到恰當照顧
合適的照顧者:識別、滿足兒童基本需要;對兒童反應、心理疾病的識別;管理兒童行為的能力;
避免:讓孩子害怕、擔心;懲罰、內疚;忽略/過度保護。
3
幫助兒童自我情緒調節
示范,創造條件允許、促進兒童的自我調節,教孩子放松方法,幫助問題解決等。
4
促進恰當的社會支持
活動/游戲;
同伴交往;
家庭陪伴;
學校活動;
與外界的聯系;
5
避免不利的社會環境因素
再次受到創傷或不利于康復環境;
反復接觸創傷情景;
單獨、過多接受媒體采訪;
獲得過度保護和過多無益的好處。
臨危不懼
很多應激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不主張家長為回避應激而過度保護孩子,積極的態度是幫助兒童學習一些應對技能,發展起良好的問題解決策略和適應能力,如果孩子的反應過于強烈,以上方法不能有效地緩解,則要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參考:上海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重點人群心理健康服務》項目(編號GWIII-30)子項目:兒童創傷事件后心理危機干預機制(負責人:張勁松)
文字校審:張勁松
圖文編輯:王姍姍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