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母親留言說:女兒昨天晚上和自己講述了一年來的心理問題,非常擔憂。女兒十七歲,上高一,去年中考成績不理想,半夜醒來突然想自殺,走到窗前想跳下去,又覺得害怕,沒有跳。幾個月后再次出現自殺的念頭,情緒低落,發呆,強顏歡笑,持續了兩周左右。第三次是最近兩周,出現發呆、情緒低落的情況。
這位媽媽行動非常迅速,第二天就掛了三甲醫院的心理科、以及神經科門診。在心理科門診做了相關的檢查之后,醫生告訴母親孩子得的是雙相情感障礙,并開了治療的藥物。
這位媽媽問我:在網上仔細查了這個病,才知道這是比較嚴重的精神類疾病。不知道這次檢查就定性診斷為雙相障礙是否可靠?是否需要再去其他醫院找專家確診之后再服藥?在知乎上了解雙相障礙,看到其他病人的描述,被嚇到了。自責為什么會讓女兒患病,感到很無助。
想必這位媽媽和孩子的爸爸這幾天受了不少煎熬。寫下這篇文字,給類似經歷的朋友一些必要的信息。
首先,雙相情感障礙是精神科非常常見的疾病,也是每一個精神科醫生需要掌握的疾病。我相信一個三甲醫院心理科的醫生,有能力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這位媽媽做得非常好,在了解了孩子的情況后,第二天就帶孩子去看病,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早一點歐美國家的數據,雙相障礙從發病到確診平均需要8年甚至更久,被誤診最多的是單相抑郁(69%),被誤診者在咨詢平均4個醫生后才被正確診斷(Hirschfeld等,2003)。
被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意味著什么?
許多母親擔心孩子學習能力會受損,擔心女兒將來找不到工作,甚至擔心女兒嫁不出去,以至于覺得,一輩子就這么毀了。
這些擔心并不是沒有道理的,由于自古以來的緣故,精神疾病患者被歧視、精神科從業者(醫生、護士、社工等等)都是被歧視的對象,我當然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這些困難都會是困難,而且是長期的困難。
但是,當下最重要的是,減少疾病帶來的損害,盡可能恢復正常學習生活,讓疾病對生活產生的影響最小化。
怎么做呢?和醫生合作。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方面孩子和家屬一起多了解疾病相關的知識,孩子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病情以及疾病給自己帶來的痛苦的,父母是孩子最有力量的支持。良好的溝通,是在和疾病相處的過程中最最重要的。父母會感到有壓力,每一次掛號看診都需要付出時間和金錢;孩子會有壓力,每一次服藥都會提醒自己是個病人。唯有一起面對,才有足夠的力量。
另一方面,學會相信醫生,學會和醫生合作。給醫生提供診斷和治療所需要的客觀的信息,溝通遇到的困難、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服藥期間會有一些副作用,主動咨詢副作用的信息、應對方式。雙相障礙的治療是一個邊走邊看、根據病情調整的過程,和信任的醫生長期合作對于病情的穩定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疾病對人的影響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及時有效的治療最重要,家人的支持、理解更是重要的保護因素,能減少由于社會心理應激引起病情反復。如果有相關的心理問題,心理治療也有助于維持病情的持續康復。
最后,如果擔心被誤診,在國內的話,多看幾位專家也并不是太難的事兒。但最終,還是要選擇一位信任的醫生長期合作,這對于病情的穩定、維持正常的學習生活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
推薦書目:《我與躁郁癥共處的三十年》
《雙相情感障礙——你和你的家人需要知道的》
《非暴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