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特殊的心理咨詢 01 期
沙盤游戲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很陌生的概念。
簡單來說,在沙游室內,咨詢師會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感覺來選擇沙具,把沙具放在沙盤,通過沙具和沙盤的造型呈現出各種圖畫。
聽起來有點像我們小時候玩的過家家。
今天的主人公是8年兒童沙游師李莎。
她的主要工作是在沙游的過程中陪伴孩子,跟孩子在游戲的層面進行交流,進而去看到孩子內心的困惑以及解決方式。
談到如何跟沙盤游戲結緣,她說:“作為一位曾經非常渴望被指導和支持的媽媽,一開始我就希望能和父母們一起探索親子關系的真相和方法。
但是,我發現有很多父母非常焦慮的點是:雖然她們經常能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出問題了,但卻找不到原因。
有些是孩子打死都不說,有些是孩子說不清楚。
而恰好沙游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沙盤游戲將無形的心理現象以有形的方式呈現出來了。
沙游既是線索,也是療愈。
當然也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孩子們神奇的創造性和成長性常常讓我贊嘆不已。
最讓我感動的是不僅孩子發生了變化,父母們也因此減少了焦慮,在改善親子關系的同時,自己也走向了成長。“
正文從這里開始哦
李莎
01
我是李莎,做兒童沙盤游戲已經8年。
這8年來我接觸了各種各樣的孩子,他們有的不太能處理好人際問題,甚至有暴力傾向;
有的無法投入學習,也有的有嚴重的情緒問題,例如抑郁,甚至想死。
而家長,無一例外都是焦慮的:她們不明白自己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常有人問我覺得目前中國的親子教育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兩個字:
控 制
打個比方,有兩種電腦,一種出廠就帶了程序,如果你強行插入外來的程序,它就會死機;
還有一種電腦,出廠的時候沒有程序,所以你可以按照你的喜好人為地設立程序。
事實上每個人都是第一種,有自己的人格特質、天賦所在、基本心愿要走。
然而在媽媽的心里,孩子是第二種,所以如果她不努力勤奮地給孩子輸入程序,孩子就是白癡,甚至變壞。
這個是核心的認知錯誤。
其次是共生。
媽媽們普遍的負擔是什么呢?
孩子好是我的功勞,而孩子不好就是我的失敗,因為孩子和我是一體共生的。
有句話說,關注帶來焦慮,所以為了面子和想做個好媽媽的愿望,她們一定會更加控制,并且是名正言順的控制。
基于這兩個原因,媽媽們就會把自己的程序輸入到孩子的系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行事。
大家覺得媽媽的努力只會加分,沒有人意識到:也許外來的努力,只會給這個生命打折。
生命就像一個種子,需要的是什么,是陽光雨露。
在它需要支持的時候給她支持,他需要看見的時候,像鏡子一樣給她回應,真實的當下的不變形的回應就夠了。
只可惜中國的大多數父母是哈哈鏡。
02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
變形的陪伴
我們常講陪伴的重要性。
陪伴為什么有用,是因為每個生命存在的體驗就是被看見。而變形的陪伴常常染上了“評價、指導、控制、父母的焦慮”
我們大多數的父母首先都不太懂得陪伴的真正意義,她們糾結于陪伴的時長,糾結于陪伴時應該讓孩子學點什么。
而不是即時的回應孩子,和孩子在一個頻道中。
我曾經做過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我打算在沙游中離開,孩子們都說:“李老師,你別走!”。
我說:“前面那么多次都是你一個人獨立在做,老師相信你一個人就可以的了。”
他們說:“你什么都不用做,坐在旁邊就好了,看著我! ”
這說明小孩對于陪伴的需求很干凈,坐在他旁邊,靜靜地看著對他們來說就很好。
第二個實驗我邀請孩子的母親們進來陪伴,4個家長都堅決拒絕第二次進來。
他們說:老師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就不行,心跳特別不穩,一上一下的。
比如孩子拿蛇,她們恐懼;拿花,就很開心。
她們的喜怒哀樂很明顯,馬上就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媽媽允許的,什么是不被允許的,什么是媽媽受得了,什么是媽媽受不了的。
孩子和媽媽是共生的,也需要討好媽媽。
03
這也是很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敢表達的原因,一說出口就可能被批評甚至被懲罰。
而在沙盤里面,圖形的象征意義孩子自己并不知道,所以可以解除孩子當心被評價的焦慮。
當孩子發現自己無選擇什么,表達什么情緒,都是被允許的時候,慢慢孩子就會很自由地表達他當下的感受、決定、思考。
這時候,幾乎所有的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
這就是自性化過程。
所謂的自性化,簡單來說就是:self,我成為我自己,并接受有點好也有點壞,有點聰明有點傻的我自己。
我們要做的是,啟動孩子內在的原裝的自我價值。
而這正是沙游的意義所在:無論孩子在沙游的過程中表現如何,都會被咨詢師不變形地回應和接納。
豆豆4歲,爸爸長期在國外援建,媽媽獨自在家照顧,1年前媽媽生下妹妹,對豆豆的關注明顯減少,豆豆不甘心就開始各種黏人、吵鬧和“不聽話”。
媽媽非常焦慮,朋友傳授經驗說,把他關黑房子就乖了。
豆豆果然乖了,但從那之后,他常常獨自一個人在角落中自言自語,感覺和空氣中的誰在對話。
在幼兒園因為膽小害羞也被欺負。
在沙游過程中,起初的豆豆非常小心,一邊玩一邊揣摩著咨詢師的態度。
當然,咨詢師對他選擇的所有沙具和沙盤造型,只是陪伴和共情。
于是,他開始試著自由決定和表達,呈現出很真實的沙畫。
他在角落中“喝酒”,展示自己“小壞”的一面,這是他在現實生活中不被接納的部分。
第8次左右,他通過沙游象征性的說出來自己的“遭遇和解決方法”。
小石頭不乖,被大人關起來了,小石頭哀求說:放了我吧,我怕黑。大人扭頭就走。
也許是孩子太難受了,所以他將自己變成無感的石頭,這樣才能緩解痛楚。
下一次,籠子里面的石頭進化成了米奇老鼠,他不再哀求大人,而是呼喚自己喜歡的動物。
于是小老虎送來了食物,并且陪伴著他。
再下一次,被關著的變成了王子和公主,他們互相鼓勵,除了小老虎,小牛也加入了送食物的隊伍。
變化很明顯,一開始是石頭,后面變成動物,再后面變成人。
最后他還說,鎖是可以打開的,他可以自己從這座黑房子里走出來了。
孩子的自言自語不再需要了,在游戲中在象征層面在內心能量,他變得不那么孤獨和弱小了。
孩子媽媽也理解了孩子,不再關他黑房子了。
所以,其實對兒童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處理,是陪伴,是讓他自由地表達。
沙游就是白天的夢。
它就像給孩子在不那么好的現實生活里開了一扇窗,讓他更有力量去面對生活,而這個力量來源于他自己。
快問快答
Q: 什么樣的人適合做沙游?
A:在我看來,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沒有不適合做沙游的,都可以,只要你做好準備直面內心,你都可以來做沙游。
Q:一般沙游要做多久?
A:一般心理問題12次,嚴重心理問題12-36次,人格問題要做1—2年,一次50分鐘。
Q、孩子做沙游的時候,父母需要配合什么?
A:沙游的意義所在是孩子完全地表達真實的自己,所以父母們在心理咨詢期間,最好不要主動詢問,以免孩子感受到被窺探。
沙游結束之后,如果孩子主動希望和家長分享,這是最好的,但孩子沒有主動分享,家長也可以試著征求孩子的意見。
其次,如果家長內心有焦慮和疑慮,可以和咨詢師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