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博士談親子關系中的軟暴力 來自芒果關系學院 00:00 01:51
“你真是太煩人了,媽媽再也不喜歡你了!”
“你就不能好好聽話?!”
相信為人父母,大家都曾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有時只是出于儀式氣急,有時自己在說過后都不當回事。但語言的力量是驚人的,這樣的話就是不斷施加在孩子身上的“軟暴力”,這種痛苦會不斷在親子關系上積累。
也許你正在每天施加這種暴力,而正確意識到這種暴力溝通的存在,是改變的第一步,因為有些暴力是非常隱晦的。
1 操縱
除了赤裸裸的強制命令,很多家長都意識不到自己經常會用示弱的方式操控孩子。
“你這么不聽話,媽媽的心都傷透了。”當家長說這種話時就是把自己置于弱者甚至受害者的地位,利用孩子的內疚感去操縱他們去完成自己所期望的事。
2 進行比較
“別人家孩子”可能是全天下最優秀的孩子,也是許多孩子的夢魘。
“你看看隔壁王叔叔家的孩子,你怎么就這么不懂事?”暴力溝通絕對不止是普通的打罵,將孩子長期置于自卑的比較中更可怕。
3 強制
在傳統的親子關系中,父母天然處于強勢的地位,家長們會有一種天然的責任感。但當這種責任感變為“我的責任就是管教你”時就出現了問題。
父母常常希望豎立一個威嚴的形象,有些家長甚至以“孩子怕我生氣”為榮,“現在立即停下來,回自己房間里!”這樣盛氣凌人的命令毫無疑問是一種暴力。
4 身體暴力
因為孩子的不聽話,對孩子打一巴掌似乎是很普通的事,但這卻是實實在在的兒童虐待(child abuse)。
“我也不想打你的,但你做的太過分了!” 家長也許會解釋自己是因為在情急之下,沒忍住,才打孩子兩下。但這一切都是暴力的原因,不能成為理由。
5 冷暴力
在一個家庭中,夫妻冷戰很容易被察覺,但對孩子的冷暴力卻容易被忽視。
當孩子向你分享一天中的經歷你卻意興闌珊;當孩子對你道歉而你視若不見的時候,你就是在對孩子施加“情感忽視”的暴力。不久之后,你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感受并不重要。
為什么暴力溝通傷害的最終是家長?
暴力溝通最直接的受害者當然是孩子:
退縮、自卑、不愿與人交流;
自我批判、抑郁焦慮情緒增多;
無法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個性和自我被扼殺
影響學業表現、與同學之間的關系;
成為暴力溝通模式的傳遞者;
而在孩子受到傷害之后,自食其果的就是家長。
父母也會因為自己粗暴的態度而產生愧疚,覺得自己不是合格的家長,這就是所謂的“打在你身上,痛在我心里。”
更令父母難以接受的是,當孩子一步步在人生旅途中展示負面的一面,作為最關心孩子的人,自然會真正感到切膚之痛般的失敗和難過。
到底如何和孩子良性溝通呢?
那么有沒有一種交流方式,是完全避免以上所有錯誤的呢?答案是有的。
在心理學的角度中,我們凡事講究換一個角度“看見”;從微笑主義出發依照它的準則來進行談話和傾聽,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沖突。它包括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1 觀察
觀察意味著單純地闡述觀察到的孩子行為,不摻雜任何評判、觀點、指責。想要做到客觀的觀察是很難的,因為家長容易將評論和觀察混為一談。
“你又睡懶覺了,真的懶。”這是評論,而觀察則是“你今天睡到了11點還沒有起床。”客觀的陳述事實能大幅降低對孩子的傷害。
2 感受
感受容易和想法混為一談。
當人們說“我覺得”時,往往表達的不是情緒感受而是認知層面的想法。當孩子因為玩游戲而熬夜的時候,比起一句粗暴的“我覺得你不乖”,坦誠又合理的表達“你這樣晚睡,我擔心你的身體”,孩子當然更能接受。
3 需要
家長不擅長表達自己的需求也是如此。
當媽媽們強制命令孩子晚上必須早點到家的時候,潛臺詞無一不是“你太晚回來的話,我會擔心你的安全。”將這種需求直白清晰地說給孩子聽,他才不會產生無謂的逆反心理。
4 請求
最后一步是提出具體的請求,但不是命令。
對孩子提出要求時,我們通常不說希望他們做什么,而說不希望他們做什么,并且非常模糊、抽象。不要再說出類似“下次你再這么晚睡,等著瞧”這樣的話,請這樣提問:“能不能告訴我,晚睡對你有什么好處呢?”
正確的方法是提出正面的、明確的請求,并且請求越具體,就越容易實現。
親子關系中的軟暴力極易被忽視,糾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通過透徹的理解和事件練習,每個人都掌握這些技巧,每一個父母也都應該掌握。
為你推薦
11月19日著名心理學家博士生導師賀嶺峰教授,教你用微笑讓孩子的心離你更近,一起解開親子關系的秘密。
動動手指,掃碼入群!
即可免費收看賀博士親子關系直播課
讓你與孩子的溝通更融洽,以微笑讓心靈零距離
動手掃碼 即刻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