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晚上的答疑教學直播是青少年自殺心理危機干預主題案例教學的第二天。
對于如何在悲劇陰影下減輕傷害這個話題,賀嶺峰教授分別從家長、教師和孩子三個角度為大家提供了可行的建議,無論是對心理師還是父母,都有很多的啟發。
1. 在中國每年有十萬青少年死于自殺,相當于一次汶川地震。每五分鐘就有1個孩子死于自殺,8個孩子自殺未遂。目前平均12歲自殺孩子占總自殺人數的40.3%,其次是14歲,22.7%,11歲和13歲是13.6%。性別比例中,女孩占到72.7%,男孩23.7%。
2. 在上海有24.39%的中小學生有過結束生命的想法。15.23%的孩子認真考慮過自殺。5.85%的孩子曾經計劃過自殺。1.71%的孩子曾經嘗試過自殺。
3. 在大學中20%的大學生心理是有問題的,其中15%是一般性的問題,3.5%是明確可以達到診斷標準的心理障礙,1.5%存在精神類的疾病(無自知力,無法區分現實和幻覺)。
4. 孩子自殺的三大主要原因:
(1) 親子關系問題
(2) 神經癥狀(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
(3) 沖擊性的負性事件
給父母的建議
1. 希望父母在孩子的關鍵期能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
(1)1.5歲之前,要即時的對孩子的所有需求做出回應,不設立任何規則,完全滿足孩子的需求,給到無條件的愛,同時,這一時期需要一個情緒穩定的撫養人。
(2)2歲時孩子開始出現第一反抗期,此時是對孩子制定規則意識的關鍵期。建立規則意識的關鍵源自游戲,特別是多人游戲。
(3)3歲之前給到孩子充分的有安全感的互動。這個時期與孩子互動中表達的單詞數量和質量對孩子的發育和成長非常關鍵,增加聊天的回合。
(4)6歲之前是孩子大腦神經發育的關鍵時期,孩子大腦中的860億個神經細胞在6歲之前就達到了成人的90%,此時最關鍵的是要讓孩子的大腦神經元建立充分的連接。父母最需要做的是陪孩子去玩耍,漫山遍野的去奔跑,好奇的應對這個自然的世界。
(5)青春期,孩子開始做出自己對世界的判斷和決定。在小學中年級之后,孩子的同伴關系就已經超越了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青春期之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會變得非常微弱。
2.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逐漸地讓渡權力給孩子。
孩子在長大,我們允許他長大,看見他長大。在孩子長大的時候我們就應當不斷的后退,給孩子充足的成長空間,讓他來掌控他自己的生命,直到有一天我們連生命也要讓渡給孩子,把世界交給他們去掌控。
如果父母不主動出讓權利,孩子就只能使用斗爭的方式去爭取,如此一來雙方都會受到很深的傷害。
3.永遠把親子關系放在養育的首位。
對孩子來說親子關系的重要性超過能力,情商智商,特長愛好,名牌大學。良好的親子關系是給到孩子的幫助的基礎,因為有親子關系在,那個與孩子連接的通道就依然存在,父母的愛和智慧就可以支持到他。通道斷了,孩子也將不再向父母尋求幫助,也感受不到世界對他的溫暖。
4.自己努力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起跑線,我們要首先成為一個有愛心,有道德,努力奮斗的身心健康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楚,但我們不能將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不應因自己的好惡去決定孩子的命運,尊重孩子的生命和態度。
5.要將孩子當成上天派遣的客人。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是上天派給父母養育他成長的人。他不屬于任何人,我們只是生命中的遇見,只是彼此陪伴走一段路的過客。父母要讓這段相遇盡可能的美好一些。
給老師的建議:
1. 打破社會對老師的魔咒。
老師對學生的愛是理性的,老師應當堅守自己的職業素養,要站在一個理性的角度去看到一個孩子的成長。老師不是一個犧牲者,老師的使命也不是為了成全他人,而要為自己的生命發光發熱。
2. 我們只是孩子一段生命成長的服務者和生命見證者。
老師并不是培養智慧和天才的搖籃,孩子的成功是他自己成長的結果,老師只是一個陪伴者和見證者。老師要把自己當成一個服務員,而不是一個暴君。老師的地位源自于國家賦予的神圣位置,離開了這個崗位依然可以耀眼,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
3. 老師應該讓自己的職業生涯過的漂亮,開心,有成就感。
老師要把自己活得漂亮,成為學生的榜樣。要讓自己開心,讓自己變得有愛,并且因為身邊有那么多健康活潑的生命在成長而感到有成就感。老師要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讓所有遇見自己的生命也活得更加光彩。
4. 對每一個生命都保持最基本的敬畏和柔軟。
每個生命都是神圣的,獨一無二且值得尊敬的。老師應當懷著一顆更加柔軟的心去對待身邊每一個年輕的生命。
給孩子的建議:
1. 孩子要找到自己多維的快樂模式。
生命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方式有很多,不要局限于單一的快樂方式中,而要讓自己有更多獲取快樂的途徑。
2.孩子要建立自己的多維社會支持系統。
從小學中高年級開始就要開始建立自己的生活支持系統,找到自己的圈子,建立能給到自己支持和幫助的友誼,讓自己的生命始終都能找到支撐點。
3.孩子要生成應對壓力的生存策略。
在面對生活的壓力面前,可能生成的策略是逃避,可能是陽奉陰違,可能是偷懶,可能是撒謊,抄作業,但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與這個世界硬對抗,孩子要找到一個既能夠幫助自己,又能夠應對這個世界的方式。不要將所有的攻擊目標都設立成權威,因為那個打擊有時候讓孩子難以承受。最重要的不要攻擊自己,不要覺得是自己沒用,自己做不好。孩子,要知道,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壓力永遠在,你要生成你的方式,你可以假裝認輸,裝病,示弱,討好,欺騙,偷懶。但這些都是你的策略,不是你的人生,在你心中有你的英雄,夢想和力量。
如果這個世界都不能對我們溫柔以待的時候,我們對自己溫柔以待。如果這個世界都不能對我們寬容的時候,我們對自己寬容。如果這個世界都不愛我們,我們就好好的愛自己,因為我們是獨立的生命。
4.孩子要學會利用社會資源來保護自己。
這是一個叢林社會,當孩子以一個天真的,善良的面孔去對待這個世界的時候,所收獲的未必都是我們期待中的友好,我們很像討好這個世界,我們也很努力。但這個世界中除了有愛,也存在著邪惡和風險。這個世界不是天堂,它沒有那么美好,所以我們要學會保護好我們自己。
幸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還是有很多社會支持系統,還有很多社會資源和力量可以給到我們支持。所以除了學校和家庭以外,孩子要盡早的學會使用社會資源和武器來保護好自己。
今天的信息時代給了孩子更多的武器:錄音,錄像,圖片,網絡空間,公共空間,學會用這些武器保護好自己,收集證據,讓這個世界對你們有更多的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