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
一定要給孩子一扇窗;
當你否定一個東西的時候,
一定要給孩子一個肯定。
開學了!
在孩子們開始新一學期生活之際,松了一口氣的家長們是否也在想給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升升級?
伴隨著上海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業委員會舉辦的上海科技節科普論壇講座的開展,積極心理學“科普使者”的講座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本場培訓的主講人席居哲教授,在前幾次的科普培訓及公益講座中就《積極心理學科研論文、科普文章的寫作方法》、《如何運用積極心理學提升大眾抗逆力》、《如何培養積極情緒》、《如何建立和發展積極的人際關系》、《如何塑造積極特質與人格》等主題進行了分享。
在此次講座中,席教授就《積極家庭教育“心”方案》這一主題,用不同于以往的、“并列式、密集式的知識點給予”的方式開展了分享與討論。
“Family=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什么是積極教育?——積極教育是積極心理學在教育中的使用。
什么是積極家庭教育呢?——是積極教育在家庭中的一種運用,是以尊重和愛護孩子,而又不損壞孩子精神為特征的教育,它通過溫和引導和積極約規(而不是嚴罰或責打),助推孩子走上積極發展之路。
積極家庭教育和積極心理學的秉持的觀念是一樣的,最高綱領為熱愛生命,最低綱領為我們不放棄自己、不謀害他人。
怎么來做積極的家庭教育?席教授別出心裁地用parenting一詞給出了解答。
Positivity
積極的看法和期待
圖:愛迪生
席教授從兩個自身案例及愛迪生母親的教育智慧中引出“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自我驗證的語言”,其實質是“期待效應”,和人們日常所言“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有異曲同工之處。所以家長不能由著自己的情緒隨便數落孩子,說話一定要擲地有聲。如果家長滿嘴都是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就會影響孩子的認知。
如果家庭教育中發生了問題,家長可以從積極的視角來看待,如善用PEPEPE模型:
PE-Parenting Emotion:當孩子的表現沒有讓自己滿意,或者說出了一些故障的情況下,父母要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在變化。
PE-Positive education:家長要提醒自己用積極教育的理念來想這件事——“所有的問題都有它積極的一面,這是一種教育契機”,這樣家長自身的感覺就會好一些。
PE-Problem Solving:家長要跟孩子一起探索來解決問題。
Attachment
親子安全依戀
席教授指出,“雖然抑郁癥已經成為很重要值得關注的青少年的問題,但“抑郁”這個詞背了太多了鍋了,不是所有的問題講抑郁二字就ok了。有一些人的抑郁是有原因的,另外有一些人的抑郁是遺傳的。有原因的抑郁,那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很多人并不能夠做到這一點。”造成孩子抑郁的很大原因是家庭不溫暖,親子安全依戀沒有形成。
跟孩子建立安全依戀的最重要方法:一起玩。家長在和孩子一起玩的過程中也要學會正確地“玩”:玩的時候不和孩子講學習成績,但是雙方又能夠一起去探討學習興趣;玩的時候不和孩子講“你要這么著,你要那么著”,但是雙方都能感覺到合作的快樂和共同發現的樂趣。家長們不要把學習跟游戲分開,在孩子成長的早期,學習就是游戲,游戲就是學習。
Respect
無條件尊重
有的家長說話圖一時心口之快,在家里沒有做到好好說話、多說好話,跟孩子講話也沒耐心,口無遮攔任我行,導致孩子內傷嚴重。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被尊重,向父母要求一點點尊重,結果父母就開始用責罵和動手來對待。這會引起很多問題,尤其會影響到孩子的心智發展。
Caroll Dweck團隊在《Nature》上發表的《A national experiment reveals where a growth mindset improves achievement》講的是“發展性心智”,即為了成功不怕犯錯的心智,可以對人的成就有重要影響;反之為固定式心智,即為了成功怕犯錯。家長的教育應當是讓孩子可以感覺到壓力,但是不能感覺到恐懼,這其中最重要的是無條件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價值,和善而堅定。
Encouragement
鼓勵
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要多做“鼓勵式”教育,而不是表揚式教育,盡管表揚有時候也是需要的。鼓勵和表揚的區別在于鼓勵是指向未來的,能夠出信心,而表揚則是指向過去的,會產生虛榮。
如果一個孩子考的分數不錯,
爸爸:“你覺得怎么樣?爸爸非常以你為豪”、 “那你下一次有想法嗎?”
孩子:“我要比現在考的還要好”,“我要超過第一名!”
爸爸:“好的,我相信你!”
這是鼓勵。
爸爸:“做的真棒!走,吃肯德基去!”
這是表揚。
表揚完了孩子的勁就只能停在這兒了,雖然表揚有一定的作用,它比批評稍微好一點,但它不是我們教育的前途。而鼓勵是一種賦能,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只肯定孩子的運氣;是指向未來并給予充分的信任,是愛,是相信。
Nutrition
營養與健康
PERMA plus模型相較PEREMA模型新增了運動exercise、睡眠sleep、營養nutrition幾個維度。提示家長在孩子的營養方面也要尤其注意,如有的孩子太喜歡吃糖,這容易導致注意力缺陷;有點孩子營養過剩而運動不足,也會導致自身身材走樣,容易受同伴們的嘲笑,從而引發其他心理與人際問題。
Tenderness
溫柔
家長對孩子既然是充滿愛的,一定要溫柔。因為當一個人回首往事的時候,創傷性的記憶會帶來持久的傷害,而溫暖的記憶卻會持久給力。當孩子遇到難處時,父母充滿力量的體貼溫柔,可以讓孩子懸崖勒馬。
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關注孩子的優勢和幸福,通過隨手拍照、隨手記錄等方式記載孩子成長的點滴,制作孩子的“優勢日記”,記錄親子之間的幸福時刻,而不是總記著孩子犯了什么錯、存在什么問題。
Instilling hope
注入希望
失敗是失敗的外祖母,成功是成功之母。
給孩子注入希望感指的是家長不說喪氣話、不行頹廢事,不要總是埋怨家人、埋怨同事、埋怨上級、埋怨工作,而是要給孩子展示出來自己昂揚向上的生命能量。但生活生活有時真的很艱難,這時候不妨跟孩子一起來分享,因為孩子稍微早承擔一點,也能夠體味到父母的艱辛,這反而不是壞事。
kNowing
懂比愛更重要
如果家長們想了解兒童,務必要讀懂這三位心理學家的理論:
皮亞杰:游戲和擺弄是智慧的發射品。
維沃斯基: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嚴重超越孩子的接受力,一定要在最佳最近發展區。而我們的家長教育就是搭腳手架,當孩子能夠獨立行走的時候,慢慢撤出腳手架。
阿內特:人到青春期會有青春期風暴,它的特點就是冒險行為、挑戰權威。
如果了解這三個人的理論,那么家長就會發現,能夠讀懂孩子的行為和語言,可以更有藝術性的跟孩子進行交流。
Grit
培養堅毅和勇氣
堅毅,是面對長久目標持之以恒的一種熱情,是馬拉松式的堅毅,而不是一發即放、然后結束的短發。在本次分享的結尾,席教授用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名言引發可謂科普大使們的思考。
“我毫不懷疑絕大多數人不論是在生理上、心理上還是道德上,都只是很有限地利用了他們的潛力……一個所謂‘典型’商人,即一個健康的腓力斯人,只是一個人所能實現的全部潛力的一小部分。我們所擁有的生命寶庫是我們連夢也想不到的。”
“與我們應當做的相比,我們只是半睡半醒而已。我們生命的火花被打濕,思想的鋒芒被折斷。我們只能利用我們可能的智力資源和體力資源的一小部分?!?/em>
“我們中間的每一個人最好還是加強和激起可能存于我們深處的創造性能量。”
原來我們有一個觀點講到大人對孩子的“吼”,一方面講是叫情緒上失控了,其實另外一個方面是我們大家可能調用了早期潛藏于我們頭腦當中的一個內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如果我們能夠把學到的一些內容,反復地在孩子沒有發生這件事的時候,做一些預演和思索,當孩子再出現這種事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機會,而不在于是要解決孩子當前的、緊急的功利化的機會,這樣我們可以轉移開吼叫的這樣一種做法。所以我們希望是功夫下在平時,我們要多去反思rethink,reflecting,這樣到關鍵的時候才不會掉鏈子。因為如果我們不置換掉那樣一個自動化反應,我們到時間所學的東西一下子全部都忘掉了,這是我的一個建議。
這個問題我回應一下,說的是某種意義上的事實。我們每個做父母的,因為都沒有真正的去學習過孩子成長的心理學知識,在這一點上來講,我們應該自己謙遜一些,一起來學習這些內容,而不在于是說別人都在教導我們。當然了我們都在講教導是不對的,我們也不希望對家長進行教導,但反過來講,家長確實需要去了解的一些內容。作為我們的專業人來講,應該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而我們的家長你可以有選擇的去接觸一點就行了。這既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責任。
家庭教育有法而無定法,在這里邊最重要的問題在于什么呢?我們的孩子他是一個什么樣個性的孩子?未必非要在家庭當中一定要唱紅黑臉,有的家庭當中已經唱了,并且唱的比較有效,我們說這應該也算是一個教養方式的搭配。另一方面來講的話,有一些家庭里面不是這樣,也沒有關系,因此我們講的是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匹配問題。不過匹配并不代表說我們說對孩子罵或者責罰,一定就匹配孩子,這又是另外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