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9
一切力量皆來自於內在世界,而且絶對在你的掌控之下。它來自於準確的認知,
來自於準確的原則的主動踐履。發現自己,運用自己,改選自己,乃是實現任何
目標的不二法門。
你無需去獲取這種力量。你已經擁有它。但是,你應該去瞭解它,去運用它,
去掌握它,去把它注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這樣,你就能夠勇往直前,征服面前
的整個世界。
感悟是必須的,它與上述一切共同發生作用,而那些深入領悟的人,將被新的光芒所照亮,充滿嶄新的力量,從而每一天都將獲得更大的力量與自信。你將認識到,你的希望,你的夢想,都會變成現實。生命的意義,也比以往更深刻、更豐富、更清晰。
在現實生活的各個層面上,“多者愈多”的道理顛撲不破;反過來,“損者愈
損”的道理也同樣真實可信。
心智是創造性的。外在條件、客觀環境以及一切生活際遇,都是我們心靈中
習慣性或支配性的心態所造成的結果。我們的所思所想,必然決定著我們的心態。因此,一切力量、成就與財富,其奧秘全在於我們的思維方式。
這是真的,因為在我們“做”什麼之前,我們必須已經“是”什麼了。我們
只能“做”到我們所“是”的程度。而我們“是”什麼,則取決於我們“想”什
麼。
我們無法顯示自己所不具備的力量。要想擁有力量,唯一的途徑就是意識到力量的存在;而要想意識到力量的存在,我們就必須懂得:一切力量皆源於內心。
內在世界的確存在——這是一個思想、感覺和力量的世界;一個光明、鮮活而美麗的世界;儘管它無影無形,但卻強大有力。
內在世界由精神統治。當我們發現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可以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所有結果的動因。既然內在世界服從於我們的掌控,那麼,一切力量和財富的規律也就盡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了。
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映射。相由心生。在內在世界中,可以找到無盡的智慧、無盡的能量、無心的供給,它足以滿足一切需求,並等著你去開啟、發揚、釋放。如果我們認識到了內在世界的潛能,這些潛能就會在外在世界中成形。
內在世界的和諧,將會通過和諧的景況、愜意的環境以及萬物的最佳狀態反映在外在世界中。這正是健康的基礎,也是一切偉大、力量、功績、成就和勝利的必要條件。內在世界的和諧,意味著一種能力,它使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思想,由自己來決定一切經歷加諸於我們的影響。內在世界的和諧,會帶來樂觀和滿足;而內在的滿足,也將帶來外在的富足。 外在世界,反映出內在意識的情形和境況。
如果我們在內在世界中找到了智慧,就會領悟到如何辨別潛伏在內在世界中的非凡潛能,並將獲得在外在世界中彰顯這些潛能的能力。
一旦我們認識到了內在世界的智慧,我們就會在精神上擁有這種智慧,並通過對這筆精神財富的擁有,從而擁有實際的力量和智慧,去彰顯那些為我們最充分、最和諧的發展所必不可少的本質要素。
內在世界是一個實際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凡是有力量的男人和女人,都會產生勇氣、希望、熱情、信心、信賴與信仰。借助這些,你可以獲得非凡的才智去領悟夢想,獲得實際的能力把夢想變成現實。
生命,不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是一個逐漸展開的過程。凡是在外在世界所獲得的東西,都是我們在內在世界已經擁有的東西。一切財富,都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之上。所得,皆是認知累積的結果。所失,皆是認知耗散的結果。
我們憑藉客觀的心智與外在世界連結起來。大腦是心智的器官,脊椎神經系統把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自覺地聯繫在一起。這一神經系統,以光、熱、嗅、聲、味等一切知覺做出反應。當我們的心智能夠正確地思維,當其通真理之光,當思想通過大腦——脊椎神經系統將建設性的信息傳遞到身體的各個角落時,這些知覺將是和諧而令人愉悅的。
但結果是:我們正是通過心智,將勇氣、活力以及一切建設性的能量注入我們的身體;同樣,也是這種客觀存在的心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的悲傷、疾患、匱乏、侷限以及各種混雜、不和諧的成分。因此,錯誤的思維方式將通過客觀的心智將各種破壞性的力量施加在我們身上。
我們與內在世界的連結是通過潛意識建立的。太陽神經叢是此種心智的器官;交感神經系統操控著各種主觀感覺,如快樂、恐懼、愛戀、感情、熱望、想像等各種潛意識現象。正是通過這種潛意識我們得以和宇宙精神相聯結,和宇宙中無限的建設性力量建立起聯繫。
生命的偉大奧秘,正在於人類生命這兩大中心的協調,以及對其各自功能的感悟。有了這一認知,我們才能夠使客觀心智和主觀心智自覺協作,從而使有限和無限協調統一。我們的未來全然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而無須聽憑反覆無常的外部力量所擺佈。
只有一種法則或意念遍及整個宇宙,占滿所有的空間,其所在的每個地方,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它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所有思想和意念都在它裡面。它是萬有中的萬有。
宇宙中有且只有一種意念能夠思考;當它思考的時候,想法就轉變成客觀事物。這種意念無所不在,因此也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每個人都是這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意念的表現形式。正因為宇宙中有且只有一種意念能夠思考,所以必然引出如下結論:你的認知必須同宇宙意念相一致,換句話說,就是萬念歸一。這個結論是不容迴避的。
集聚在你大腦細胞中的意念,與集聚在他人大腦細胞中的意念並無不同。每個人不過是世界或宇宙精神的個體化。宇宙精神是靜態的或潛在的能量;它僅僅是它;它只能通過個體的人昭示顯明,而個人也只有通宇宙過能彰顯自身。二者是合而為一的。
個人的思考能力,就是他作用於宇宙並彰顯宇宙的能力。人的意識僅在於人的思考能力。我們可以相信,心智本身是一種靜態能量的微妙形式。所謂的“想法”就是由此能量而生的,想法是心智的動態階段。心智是靜止的能量,想法是活動的能量——心智和想法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階段。想法正是心智由靜到動的轉化過程中,綻放出的勃勃生機一切屬性的總和,都包含在宇宙精神之中,它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在。因此,這些屬性在每個人身上也無時無刻不是如影隨形。所以,當一個人思考的時候,他的想法就被它所擁有的特性所推動,並在客觀世界或外在環境中體現出來,與它的源頭相呼應。
是以,任何想法皆為因,任何境遇皆為果;由是之故,控制自己的思想以產生令人滿意的外部環境,絶對是本質之所在。一切力量皆來自於內在世界,而且絶對在你的掌控之下。它來自於準確的認知,來自於對準確原則的主動踐履顯而易見,如果你能夠對這一法則領會貫通,對自己的思維進程加以掌控,你就能在任何境況中應用它。換言之,你就能夠在意識地與無所不能的宇宙法則協作互動,而這一法則乃是萬物的根基。
宇宙精神是客觀存在的每一粒原子的生命法則;每一粒原子都持續不懈地努力彰顯出更多的生機;每一粒原子都是智慧的,它們為何而生,也將為何而盡心竭力。
多數人生活在外在世界中;少數人發現了內在世界;然而,恰恰是內在世界造就了外在的一切;因此,內在世界是富有創造力的,你在外在世界中所找到的一切,都是你的內在世界所創造出來的。當你理解了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的這種關係時,這一體系將讓你認識到屬於自己的力量。內在世界是因,外在世界是果;想要改變結果,必須從根源做起。
你立刻可以看到,這是一種全新的、與眾不同的理念;大多數人都是試圖通過對結果的運作來改變結果。他們沒有看到,這不過是把不幸的形式由一種改變為另一種。要想去掉不和諧,我們必須去掉它的“因”,而這個“因”,只能在內在世界中找到。切生長都源於內在。萬物皆然,顯而易見。任何植物、動物乃至人類都是這一偉大法則活生生的見證,而往昔的謬誤,正是因為人們從外在世界中尋找力量或能量。
內在世界是宇宙中一切供給的源泉,外在世界是噴湧而出的川流。我們接受容納的能力,取決於我們對這一宇宙源泉的認知,每一個個體都是這種無限能量的出口,而每個人對於其他人而言也都是如此。
認知是一種精神過程,而精神行為正是個體與宇宙精神交互作用的體現;由於宇宙精神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智慧,充斥天地萬物,激發一切生命,這種精神的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因果關係的法則,但這一法則並非建立在個體之上,而是建立在宇宙精神之中。它並非是客觀感受,而是主觀進程,它的結果也將體現在一切境遇和經歷的無窮變化之中。
為了釋放生命,必須先有意念;萬事因意念而立。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這一基本物質的某種體現,萬物由此而被創造出來,並不斷被再創造。我們生活在一片深不可測、可形可塑的精神實體的海洋之中。這種精神實體永遠是生機勃發的。它極度敏感。它根據不同的精神需求而成形。它通過思想澆鑄的模型或構造的母體而得以表達。請記住:這種理念的價值僅僅在於對它的應用。對這一法則的實際領悟,將能使富足取代貧困,令智慧取代無知,變混亂為和諧,化暴政為自由。毫無疑問,站在物質和社會的角度上看,沒有這更好的祝福了。
潛意識的定義是什麼?
潛意識是心靈的一部分,通常在個體內部不被覺察地進行,控制著個體的本能活動。潛意識是記憶的儲藏庫,具有接通靈感與智慧的功能。潛意識與意識一起,構成了 個體的心靈。
潛意識的功能:
負責本能、生理機械反應。比如:身體的呼吸,腸胃的消化,心臟的跳動,賀爾蒙的分泌,防禦細菌 與病毒等等。我們不需要提醒自己要記得呼吸,因為這一切,潛意識都會自動幫助我們完成。潛意識是記憶的儲存庫,我們一生的記憶,乃至多生多世的記憶 ,都存留在潛意識裡。潛意識裡負面的記憶,是各種心理障礙的根源,通過催眠療法,或聆聽潛意識CD,可以重建潛意識,釋放潛意識裡負面的記憶,解決各種心理問題。
潛意識最喜歡帶感情色彩的信息。
例如:如果你希望致富,僅僅暗示自己會富有是不夠的,你還要想像,當你已經很富有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會看到什麼畫面,會聽到什麼聲音,會問到什麼氣味......
潛意識不識真假。
即使現實中的你生活拮據,一旦你的潛意識接受“你很富有”的信息,潛意識就會按照指令使之變為現實。當然,對於有的窮人來說,讓潛意識接受“我很富有”的信息,實在講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負面信息太多了。
潛意識是直來直去的。
千萬不要對潛意識說:我不窮、我不笨、我不生氣......因為潛意識只會抓住“窮、我笨、生氣”這些字眼,所以,你應該說:我很富有,我很聰明,我很平靜......
潛意識易受圖象刺激。如果你看到什麼圖片,很符合自己的夢想,就可以把它掛起來,作為視覺化的工具,比如,女孩子想漂亮點,可以掛上林志玲的圖片天天看。
放鬆時,最容易進入潛意識。入睡前、早上剛醒來時,都是比較放鬆的時刻,應該好好利用,抓住這兩個黃金時間,給自己輸入積極的潛意識信息。
潛意識切勿運用於負面信息。要確保你所有的潛意識信息,都是積極、正面、利己利人的。切勿運用潛意識咀咒或報復別人。因果法則是宇宙的根本法則,任何人對別人做的任何事情,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
不管你要運用潛意識實現什麼夢想,都應該明白:最高境界的人,沒有夢想。夢想的實現,只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走向“沒有夢想”這個最高境界的一個過程。所以,請放心吧,不管你認為你的夢想有沒有實現,事實就是,從遙遠不可知的過去開始,你就早已擁有了整個宇宙。
我們心中都有兩個能量區,一個是憤怒,一個是正念,修行就是要以正念的能量覺知和擁抱憤怒的能量。這並不是壓抑憤怒。正念是你,憤怒也是你,自己不該把自己變成戰場,不應利用某一方去擊倒另一方。不要認為正念是好的,是正確的,憤怒就是壞的,是邪惡的,只要認知到憤怒是負面的能量而正念是正面的能量,要以正面的能量照顧負面的能量即可。那些懂得生活、懂得秩序的人,都是懂得將心歸置一處的智慧之人。他們都明白一心一用等於獲得理想的道理。
生命僅有一次,如何把有限的生命發揮到極致,需要知識,但更需要智慧。智慧不同於知識,從根本上說,它比知識更重要。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知識(事實的數量)每六個月翻一番,但是智慧卻處於短缺狀態。知識只是不斷積累的事實,但智慧是辨別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的能力。只有我們發現了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東西,我們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
無法做到真我,往往是由於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忙於把自己和別人對比,而不是反省我們到底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如何才能做真實的自己?想要活得有目的,其秘訣就是要不斷地、經常地問自己三個關鍵的問題:我是否在追隨本心?是否在做真實的自己?
梵文的般若是“智慧”,波羅蜜是波羅蜜多的簡稱,是“超越”。但般若無法僅用“智慧”兩字來表達,因為一般人認為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等,凡有創造性的人,都有智慧。
但這跟般若不一樣。般若的智慧,也有一般人的智慧的功能與作用,但無一般人的自我中心的執著,這才能從煩惱的苦海超越而成為大解脫、大自在的智者,叫做“波羅蜜多”。因此,開發了般若波羅蜜多的人,便不會再有顛倒意見了,因為他已體驗到了真實的心境。
什麼叫“顛倒”?共有四種: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不淨為淨。這是人間凡夫對於身心和環境所持的正常心態,但從佛法的立場看來,卻叫做顛倒。
因為世法無常,所以身心世界皆非真我;因為一切現象無法永久保持或保證不變,所以有生老病死等諸苦;因為有煩惱的心念,所以不清淨;有血肉的身體,所以是臭皮囊。我們的心,就像一個非常高明的畫家,能夠極其細膩地畫出身心活動的一切現象,甚至於我們的環境世界,也都是由這個內心的畫家創造出來的。五陰是人生現象,世界是宇宙現象。這是一種唯心論的觀念,粗看不容易理解。例如說,人在心情煩悶時感受到身體狀況不會爽快,接觸到各種環境現象也不會舒服。如果心情愉快時,就覺得一切都是這麼美好。
不過,若說我們的身體、家族乃至整個世界,都是由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所造,恐怕就很難體會出來了。這不僅僅是從心理現象來解釋的,即如“我思故我在”的理論,是由自己的心理活動感受到自我存在於這個世界;心理先有活動、有主宰、有計劃,因而才有外在世界的活動出現。這樣的唯心論,不曾考慮到每一個人所處的全宇宙,也是自己內心創造的。因為無法想像這個環境是他所造,何況人生短短數十年,怎麼可能造出已有幾十億年乃至千百億年壽命的宇宙世界?
每一個人的人生宇宙是各有因緣的,而且是隨著時空的變遷及其心念的變動,經常都在變化。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的同一個時段,每一個人的環境世界,也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絶對不會完全相同宇宙世界及人生的際遇,每一個人都是由心所造,由心感受,處身同一個時空的許多人,各有各自的宇宙人生,當你出生的時候,你的世界為你自己所有,若不珍惜它、愛護它、美化它,你的世界就可能是人間地獄;如果你能全心努力於身心世界的保健培養,你的世界就是人間的淨土。
當你這一期生命終了之後,你的這個宇宙人生也就隨著你消失。雖然其他的人還在照常生活,但那已不是你的世界了。多聞令志明,己明智慧增;智則博解義,見義行法安
理解真實的義理之後,必然要即知即行,並且如法而行,自安安人。以他自己所理解的義理去實踐,繼而從實踐中體會更深一層的道理。其思想和行為既能安頓自己,也能安頓他人。
通常,幾乎人人都曾有過“盡在不言中”的體驗。有人形容大智若愚,其實不是裝成憨厚笨拙,而是根本覺得用任何方式辯論、解釋說明,都是不必要的。因為事實就是如此,多說不如不說,否則離事實真相就會越來越遠。
般若之威德,能動二種人;無智者恐怖,有智者歡喜。此偈是說,般若能使兩種人震撼:一是使得沒有智慧的人恐怖,二是使得已有智慧的人歡喜。
梵文“般若”的意思是無私無我的智慧。在沒有智慧之前,不知般若是什麼;有了智慧之後,沒有自我、沒有執著,因為警悟到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身心,都不是永恆的自我。
不過在般若的智慧尚未從心中顯現之時,縱然在認知上能夠接受無私的觀念,卻無從體會到無我的狀態。甚至一聽到般若是空,空即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就會恐懼驚怖。因為既然無我,自己的身心究竟又是誰呢?
可是對於已經有智慧者,認為達到這種境界實在太好了,能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所以盼望協助那些無智的眾生,在尚未斷除煩惱之前應當斷除煩惱,未得大智慧之前應當開發智慧。因此要用種種觀念、種種方法,幫助眾生開啟智慧,並且鼓勵大家,總有一天會大徹大悟,顯現出大智者的功能。
然而,一般人害怕失去自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害怕在體驗到無我之後,就會像一個好端端的人,突然失去了記憶,不認識自己,當然也不認識親人;沒有了自我,當然也會失去本來屬於自我的一切,那該是多麼悲慘可怕的事了!
事實上,無我的經驗,是以無私的般若智慧,超越了主觀客觀,超越了時間空間,超越了相對絶對的自我中心,除了沒有自私的立場,所有的一切都還照常。
開悟之前,是你的私有,所以被你在心理上佔有;開悟之後,是屬於各人所有,你已沒有自我的私心,在心理上是盡慈悲關愛奉獻的責任。這種心境是很難說明的,唯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你歡喜地獲得般若的智慧之時,自然就知道了
一般人也可以練習著用智者的觀點來放下自我,特別是在被煩惱所苦的時候,學習著暫時放下自我,也會有益於身心的健康。
若人得般若,議論心皆滅;譬如日出時,朝露一時失。如果一個人得到了般若智慧,從我見、我執所生出的議論心就沒有了,好比早晨太陽一出來,露水都不見了。
般若本身不是用語言講的,即使說是得到了文字般若、語言三昧,還是以語言來表達,用***工具。但以文字語言做工具,是為了利益眾生,因材施教,不是為了自己要申述什麼真理。所以,得到般若的人,心中朗朗乾坤,對任何現象皆不需揣摩,當下就明白。若是哲學家及科學家,則需靠理論表達,分析實驗。徹悟以後的聖者,對於宇宙人生,都是如實觀、如實知、如實說。
是直觀而不是直覺,無相無不相,是如實相;無念之念,即是般若。既然如此,已不需要議論、辯論、爭論,因為一切都已清清楚楚,還要議論什麼?但是未得般若智慧的人,仍需要思辨的邏輯,才不致陷於盲從、迷信、迷惑。
凡是辯論的、討論的、爭論的、計較的、衡量的、分析的、綜合的,都叫議論心。這些都會因無我智慧的出現而消失,好比太陽一出來,朝露就被蒸發了。
直到今天,西藏的喇嘛對議論依然很重視,用議論達成消滅議論的目的,使講的人不會似是而非,聽話的人也容易進入主題。所以,已得般若的人,本身不需議論,若是為了他人,則仍然需要議論。
不要執著悟境,不要等待開悟。如果真的開悟了,不要大驚小怪,逢人就顯示自己已經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心中了無痕跡,如果有開悟的感覺和開悟的傲氣,那就證明你不是真悟,未得解脫。
實相是實際的、根本的形象、現象,原來就是這個樣。但真有實相這個東西嗎?從語言上、思想上講是有的。若從實相的本身來說,實相是無相,無相不離一切有的現象。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東西叫實相,可知世界一切現象都沒有離開實相。
一個人如果徹底明白了“無我”的道理,聽到說“有”,不會喜形於色,或聽說“無”,也不致憂愁恐慌。
如果已知無我的道理,即知“我”這樣東西,不過是由身、心、環境的三種因緣結合而成的,我是暫時的假相,不是真實持久的存在。一旦達到這個境界,聽到有什麼可得,不會歡喜;聽到沒有什麼可得,也不會憂愁。與其塵封在自我的狹小世界裡,不如從日常瑣事中後退一步,靜下心來試著把整個世界想像成蛛網般交織的浩瀚因果網。每條蛛絲向各方放射,連結其他蛛網。乍看之下,似乎曲線密佈,錯綜複雜,其實還是有跡可循。若能這樣思考,我們就能坦然面對人生的變幻。
探索心靈在於明白生命的意義,心靈是智慧之光的中心。它就如一面從未用過的鏡子,必須有人去凝視,才能折射出影像。所以,若不去瞭解、觀察自己的心靈,生命將失去意義。
對於生命的認知,我們時常處於混沌與模糊的狀態。我們須去探索變幻莫測的萬事萬物,在恆常的變化中尋獲生命的真諦。
深入瞭解、認知生命的本質後,心靈就不再處於混沌的狀態中,對於不斷改變的世界感到懼怕和緊張。因為,我們的生命來自於自然的生命本源,若能對生命的本源——心靈的深處進行探索、觀察,心靈的成長與幸福的生活便唾手可得。
我們常依自己的所見所聞,於日常生活中做出習慣性的反應。比方說,我們即使知道天空之所以會呈現藍色,是因為藍色是光線中唯一不經陽光過濾,波長最長的顏色,也會習慣性地把藍天看做大地的背景。
俗語說:眼見為實。但是有太多經驗告訴我們,光靠事物的表相來做出判斷,不見得可靠。首先,生命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心靈,我們卻對心靈一無所知,行事全憑直覺。
第二,我們過於主觀自我,而自我卻常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它總是晦暗不明,渴望更多,執著於美好的事物,最終卻被自己的期望、恐懼與執念緊緊困住。西方哲學對於主觀論,也就是物質世界只憑直覺認知才存在的這種概念的探討從未間斷。主觀論者認為,若我們移開目光,不去看花園裡的蘋果樹,蘋果樹就不存在。然而,這世上最美妙的喜悅,其實來自於瞭解我們內心那無形的愛和能量。
人的一生,總是依照習慣而活。對於每天都會經過的街道,我們早已失去了新鮮感。然而,運用某些方法,我們能找到關於這條街道的全新印象。或許,這種方法並不能帶領我們更靠近心靈,但是它能幫助我們不用因循既往的方式看待事物。一旦我們摒除陳舊積習,就能更容易感受到心靈的力量。拿起一個茶壺,或是任何自己熟悉的物品,試著把它看成單純的客體,不要考慮它的功用,將自己融入它的顏色和形體,觀察它是用什麼材質做成的,它有什麼本質之美。試著冥想,若不考慮它的功能,這件物品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
選一個清爽、晴朗的日子,仰臥在公園的草地上,用全新的視角來觀察世界。當你仰臥時,路邊行人的身影將變得上下顛倒,同時你能看見身旁花朵的側影。雖然視角發生了改變,你所見事物的真實本質卻沒有改變,而且,你可能會見到自己從未見過的畫面。嘗試用這種嶄新的角度來看待萬事萬物,你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奇幻世界。
想像有一張桌子,桌上擺滿各種美味佳餚,桌下豎有四根堅固的白色支柱。如果缺了任何一根支柱,整張桌子就會搖晃不定;如果其中一根支柱有裂縫,或者較其他支柱短小,桌子就會不平穩。我們真實的心靈生活也與這張桌子相似,心靈的四根支柱,分別稱為精進、實修、內在中心和奉獻。這四根支柱同等重要,只有互相支持才得以保持平衡。在邁向心靈的旅程中,知識與學習能讓我們前進得更順利。通過學習知識,我們能夠瞭解自己,明白心靈的能量是永恆的,進而獲得證悟。
我們檢視思想如何產生,記憶是怎麼運作的?我們的想法究竟可幫助我們,還是對我們造成種種障礙?我們又是怎麼做出決定的?這種以自我反省為基礎的學習使得我們了悟自己,並且理解他人。最終我們會願意抽出更多靈修的時間,來獲取見地,獲得證悟。
【實修】冥想開啟一道內在的光,讓我們對自己的想法、行動和世界有更清楚的認知;我們的思緒從而變得更敏鋭,更深入內在。通過不間斷的冥想訓練,最終我們那天性多疑與自我驕慢的習氣被逐漸改善。
通過冥想,我們獲得了悟,進而用一種全新的態度看清內我。我們對生命發展出全新的認知,並獲得在傳統學院之中所學習不到的智能。當我們向內觀察,能漸漸把自己看得一清二楚。對真正走在覺醒道路上的人而言,一個了悟的瞬間,就是一份珍貴的個人體驗,這是冥想給予的贈禮。
奉獻,是指把最珍貴的與他人共享。給予的最高形式,就是將心靈旅程中學習到的智慧散播給他人。在持續不斷的心靈旅程中,喚醒身邊的人,讓他們也能共享靈光。
許多人過於相信電視、電影與書報雜誌大量產出的影像,將它們提供的幻象視為真實,並認為這些絢爛畫面與價值觀是權威的。其實這是一個悲劇,因為他們將原本多元化的聲音,簡化成單一的主流思想,扼殺了心靈多彩綻放的機會。
大多數人都抱持著一種既定的生活態度,不是覺得未來已經命定,就是認定前方的道路將走向未知的結局,無法掌控。不管是哪一種生活態度,都忽視了夢想實現的可能性,忘卻了心靈的力量能讓美夢成真。
一般人都會認為富有創造力的人,不是天賦異稟,就是在後天的學習中比別人傾注更多的努力;當功成名就之後,可能會對自己的成就感到自滿。然而,最偉大的創造力源自人類的心靈,在這偉大的力量之前,我們應感到謙卑
開發創造力的秘訣之一就是保持放鬆與自信。在一段充滿互動、輕鬆的友誼關係裡,我們所分享的對話、決定的計劃,以及每個貼心的舉動,都是創造力的泉源。
心靈的探索之旅會激發我們的創造力,使心靈閃耀出自信的光輝。這樣的光輝有時會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天賦,就如同藝術家的珍貴靈感,稀有而震撼人心。
妨礙創造力發展的兩大天敵是自我懷疑與怠惰。保持安靜與愉悅的感覺,更能讓自己自在。你可以運用一些方法,找出看待世界的新模式。
養成圖象思考的習慣,藉此延伸你的想像力。舉例來說,當你想到一位朋友時,想想看他是否有某種動物的特質,例如他可能很像一隻獅子(代表威嚴、沉著的氣質),或是一隻瞪羚(代表敏捷、優雅的特徵),或是一隻海豚(具有好玩、擅於社交的個性)等等。運用視覺圖象的方式來思考,能讓我們更精確地捕捉到語言無法描述的特質,讓思維的空間更大,更有趣。直覺是訊息的再生之源,它就像一條清澈的智慧之河,由心靈流入意識。它就像其他五感一樣,向我們提供訊息,也由此被人們稱為“第六感”。事實上,直覺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生命的指南針,它就是本我。通過直覺,我們可以認知生命的特性。只需推開心靈之門,我們就能與內在的純潔光芒相遇。
那麼,理智的狀態和角色是什麼?如果心靈認知是一種直覺,那麼理智不就變成探索心靈的敵人了嗎?其實不然。十七世紀的英國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相信,理智的功用在於平衡我們的情緒。另一種更準確的詮釋認為,理智是一種調和、掌控的力量,但是不具有創造力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碰到必須抉擇的時刻,我們常仰賴理智來判斷、分析事物的前因後果。當然,如果直覺凌駕於理智之上,理智必須受到直覺的支配,以免我們只聽從理智的引導而誤入歧途。
除直覺之外,還有潛意識。當我們的行為有所偏差時,來自潛意識的聲音會警告我們正在犯錯誤。我們可能會忽視那聲音,再次以自我的理智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潛意識之前有詳細介紹過,諸位還記得否?
但不見得每次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有時它會干擾我們,矇蔽我們對事物的見解。這時直覺將持續發出規勸的訊息,我們可選擇抑制這股聲音,或選擇改變心意並修正錯誤。
直覺與內在的核心是緊密相連的。直覺讓我們敞開胸懷,用愛、接納與包容待人,但理智所崇信的冷靜、沉著讓我們錯失太多生命的機遇,導致人際關係疏離。
有很多人際互動的案例,讓我們看清這兩者的差異。當我們直覺與某人很投緣,通常會由此發展出美好的友誼;一旦關係更進一步,當理智的常用工具——言語成為溝通的要角時,猜忌、誤會等就難以避免,而原先那種契合的感覺也會不翼而飛。
理智無所不在,如同偶像崇拜,當你一味相信大樹和石頭擁有靈力時,
它們就成為上帝。
甘地(Gandhi,1869-1948)
雖然“情緒”和“情感”的字義常被併論,實際上兩者仍有本質上的差別。它們的最大差異便是:情緒是盲目的,情感則有覺知的能力。
情緒”源於較低層次的生理反應,具有無法控制的以及負面的力量。“激情一時的衝動”、“陷入恐懼的魔掌之中”,或“憤怒得難以自拔”等說法即是例證。情緒像一陣無法預測的暴風雨猛然來襲,爆發之後,我們猛然發現之前的行徑根本不像自己。情緒的爆發往往使我們掙脫心靈的繮繩,恣意妄為,最終導致可怕的後果。
我們能很輕易地覺察出憤怒或嫉妒這類令人不舒服的情緒,然而,類似激情、意氣風發、驕傲這類讓我們感覺舒服的情緒,更是心靈的大敵。它們比憤怒更狡猾,就像快樂的毒藥,往往使我們很難從各種情緒中覺察出它們的蹤跡。
我們越享受驕傲、功成名就的滋味,自我就越來越強大,從而逐漸喪失某些真實的本性。情緒是會傳染的。當我們試圖幫助一位正在鬧情緒的人時,唯一有用的方法便是避免自身的情緒也受到影響。情緒是一種負面能量,它會讓我們正向的生命力,以及本有的冷靜都深受影響。情緒是心情的起伏,宛如大海上的浪花;情感則是一種覺知的能力,如同探測器,響應所有外來的刺激。我們運用覺受的能力,把心靈向外延伸,覺知這個世界,衡量每件事物的價值。但是多數時候,我們被情緒淹沒,無法看清心靈的本質。如果想脫離情緒的桎梏,進入較高層次的心靈境界,就應培養探索心靈的能力。漸漸地,我們就能面對情緒,與自己為友,如同父母看著孩子嬉戲那般超然、自在。
在各種喜怒哀樂的情緒中,愛往往被公認為至高無上的情感。事實上,真愛淨化了情緒的根源,讓我們的心靈產生堅定的力量。一段伴侶關係初期的“愛”,多半意味著慾望、執著和依賴;但是真愛則超越慾望,是人類文明中最璀璨的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