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譜 本報記者 于歡 攝 □本報記者 于歡
“智謀超群,指揮卓越;身先士卒,作戰英勇。”這是后人對安史之亂中血戰睢陽、為國為民壯烈捐軀的大唐名臣鄧州人張巡的評價。滄海桑田,斗轉星移,日前,一本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張氏家譜”在臥龍區石橋鎮現身,記者在張巡第37代后人張國賢的帶領下,于昨日在其哥哥張俊賢家中看到了這本家譜。 大唐名臣家譜 現身石橋農家 在張俊賢家中,記者看到了被張氏一脈視為“傳家寶”的“張氏家譜”。經過歲月的洗禮,這本家譜微微泛黃,略顯破舊,翻開之后,首頁上大書“忠義”二字,隨后是介紹“張氏家譜”由來的序言和有關張巡的各種歷史文獻記錄,并詳細記錄了張家39代后人的名字。此外,張俊賢還向記者展示了一對和“張氏家譜”有關的牌位。 “牌位上顯示的名字是‘張寶義’,他是我的老爺,是張家第34代后人,他的名字可以在‘張氏家譜’上找到!”按照張俊賢的介紹,記者在牌位和家譜上找到了“張寶義”的名字。 “所以說,這個家譜是千真萬確的張巡后裔家譜!”張俊賢為自己是張巡的后人而自豪不已。 祖先是一位文武雙全、忠心報國的大英雄,這讓張家人引以為榮,他們將老祖宗張巡血戰睢陽、為國為民壯烈捐軀的英雄故事代代相傳。 傳承祖先忠烈 期盼骨肉團聚 雖然張家人對老祖宗張巡的故事耳熟能詳,但對這本文言文的“張氏家譜”仍有諸多不解之處。于是,記者和張國賢一起拜訪了南陽師范學院圖書館古文獻研究館員韓連武。經過仔細研究,韓老師表示,這本“張氏家譜”的序言部分講述的是家譜的由來,是一位名叫邵源的文人在清道光25年所寫。 如今,張家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張氏家譜”能夠代代傳承下去,希望張巡為國為民死而后已的精神能夠薪火相傳,希望全球各地的張巡后人能夠回來看看,骨肉團聚。 這本“張氏家譜”是如何歷經磨難保存下來的?其真偽如何?本報將繼續關注。(線索提供人 王先生) 相關鏈接 張巡(708年-757年),唐代河南南陽鄧州人,是“安史之亂”時期著名的英雄。張巡祖籍蒲州河東(今山西芮城),出生于河南南陽鄧州,自幼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文不打草稿,落筆成章;長大后有才干,講氣節,輕財好施,扶危濟困。“安史之亂”時,張巡誓死守衛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縣),他雖為文官,但精通兵法,屢次擊敗叛軍,最終因寡不敵眾,戰死于睢陽。張巡殉國時,身首分離,芮城、鄧州、睢陽三地皆招魂而葬。據說,張巡死后被追封為“通真三太子”。在南陽市和鄧州市,清代建有兩座二忠祠,紀念的兩位忠臣為唐代張巡和明代鐵弦,二人均為鄧州人。⑥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