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是個星期天.天有點陰,象下雨的樣子.
星期天是八仙庵的"擋子".一大早朋友來電話說,走,一起淘寶去!我有點猶豫,主要怕天下雨.
在朋友的極力鼓動下,我們在八仙庵照壁下見了面.
我的朋友在機關工作,最近愛上收藏,心很熱,見什么東西都想買,有時候攔都攔不住,和我七八年一樣.
八仙庵市場向來很熱鬧,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現在的古玩市場,真真假假,一不小心,就會走眼,吃虧上當在所難免,不少人交了很多的學費.我也一樣.這些年下來,花了不少冤枉錢.自己不吸煙,不主動花錢喝酒,又沒有其他愛好,把時間都花在"收藏"上.我是工薪階層,所謂的收藏,也只能是小小玩玩.過去講:玩物喪志.現在看,有有一點時間搞搞收藏,也是休閑的一種方式,起碼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保護嘛.現在的人有時間,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搞收藏可以增長知識,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也許可以增值保值.我只是玩一玩.所以,收來收去,我選擇一般人不入眼的古燈上.燈,是社會文明的標識.通過幾年的努力,我已經積攢三四把從戰國到民國的各式各樣的油燈\燭臺.
今天沒有我要的東西,我準備空手而歸.突然,我的朋友拉了我一下,看!這是什么?
在一堆亂七八糟的地契中,有一份干干凈凈的象簿書一樣的東西.我拿起仔細看看,是一份標有:"光緒十五年四月初八日官課卷",即童生試卷.
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到清光緒27年結束,在我國流行了1300多年,是一種選拔人才的辦法.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后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后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后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1)鄉試,(2)會試,(3)殿試。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回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后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在鄉試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后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后一般要舉行復試。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圣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后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編修。其余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余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余分發各部任主事,或分發到各省任知縣。……“范進中舉”這個片斷選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查捷報”。這一回寫的是范進中舉的故事。小說描寫廣東學道周進,到廣州上任,先考兩場生員,考完兩場以后,第三場是南海、番禺兩縣的童生來進行考試。童生里就有范進,范進考完這場考試后就進了學,取得了第一名,人們稱他為“相公”。范進進了學以后想進一步考舉人,考上舉人后人們就會稱他為“老爺”。
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一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科舉的初步考試有這么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童試,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做“童生”,童生經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里面選拔了以后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范進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終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這也是一個選優的過程,這叫“歲試”。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大的考試,叫“科試”。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為了推舉舉人考試的資格,通過這個考試的提名,便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范進剛好趕上童試這一年也是科試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試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這是科舉的初步考試。
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它也有三種: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鄉試考中了以后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舉制度規定,舉人可以到吏部注冊,可以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縣太爺了。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額。舉人的名額很少,那么舉人當中候補做官的人就更少了,這樣就往往有候補官。這是第一種鄉試。接下來是會試。會試是緊接著鄉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舉行。鄉試是頭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試,叫“春試”,這就是會試。會試如果考中了,稱為進士,進士每年的名額大概有300名左右。會試考完以后還要進行第三場考試殿試,在會試以后的第二個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試是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后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這是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自明代開始形成的一套很嚴格的科舉考試制度。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來又叫八股。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系到一個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升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童生卷雖在科舉考試中屬于最第一個層次,但它畢竟經過一百多年的歷史,是一個重要史料,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收藏價值的.
見我們看的很認真,攤主很神秘給我們講起故事來.我們并不在乎他講什么,而把注意力放在真偽上.
在這張卷子上印有:"陜甘宏道書院,合陽金毓瑞,一等第貳拾名"等字樣.卷首和卷尾還有老師的批語.我的判斷這張卷子應該是老的.宏道書院好象在三原縣一帶,于右任就是在宏道書院上的學.我記得不準確,回去得查一查.
于是我們很有耐心地開始和老板砍價.這個老板很精明,也很痛快.一開始他要一千元,但經不住我的朋友軟硬兼施,最后以五百元定了下來.到掏腰包的時候,朋友摸了摸口袋,他無奈的搖了搖頭,用孔已己的語調,說了一句:"多乎哉?不多已".老板正要作,我說我要了吧,只好讓給我.我給朋友說,回頭我研究了送給你.朋友不好意思地說:再說吧.
回家后,我查了查資料,宏道書院果然在陜西三原縣.
下面是宏道書院的一些資料.
宏道書院:明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恕之子王承裕于弘治七年(1494)首創。初名宏道書屋,弘治八年(1495)擴建為書院。地址在三原縣北城清河岸邊。其教學宗旨是明綱常之道,究道問之學,主要研討程朱理學和儒家經典,廣泛涉獵當代典章制度。先后培養了馬理、呂楠、秦偉、雒昂、溫純、來復、張問達等有名人物。明末大儒黃宗羲在其《明儒學案》中,曾設有“三原學案”,介紹以宏道書院為陣地的關學學人及其思想。進入清代,成為西北教育界的一面旗幟,曾有“學風之盛,莫過三原”之譽。因鄉試定期在此舉辦,陜西學政駐扎這里,故學風蔚然,影響深遠。光緒末,成為培養維新志士和革命人才的大熔爐,井勿幕、宋向辰、李元鼎、徐朗西等著名人物皆出乎此。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名宏道高等學堂,成為當時傳播西方科學與民主思想、輸出留學人才的著名學府,曾造就了于右任、李儀祉、吳宓、范紫東、張季鸞、張奚若、茹欲立等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