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女強人,漢高帝劉邦的妻子呂雉絕對算得上是其中一位,而她之所以有名,除了她卓越的政治才能,能幫助劉邦殺伐決斷、助其坐穩天下外,還在于她做了幾件特別挑戰人類底線的奇葩事。一是把曾經的情敵戚夫人砍去手腳,拔光頭發,灌聾耳朵,毒壞嗓子,扔到豬圈去,美其名曰“人彘”,再讓兒子惠帝去欣賞自己的“杰作”,把向來仁愛的惠帝嚇懵了,覺得這根本不是人干的事,直接開始懷疑人生,從此縱情聲色,沒過幾年就去世了。另一件就是讓自己的外孫女張嫣嫁給自己的兒子,硬是把自己的女兒變成了自己兒子的岳母,自己和女兒從母女關系升級成親家關系,這關系只能用一個字形容——亂,再狗血的編劇都不敢這么寫。就算漢朝真的是風氣開放,男女關系比明清時期要自由,這場婚姻無論如何都是違背綱常倫理的,在當時引起的“地震”估計也不小。那呂雉為何要這樣做?呂后的兒子、女兒為何又會聽從?那個成了皇后的女孩過的怎么樣?最后結局又是什么呢?
一、從農婦到太后
呂后本名呂雉,字娥姁。因為父親呂公要躲避仇人,全家從碭郡單縣(今山東單縣)遷居到沛縣(今江蘇徐州)。在為呂家接風的宴會上,呂公認識了豪爽不拘小節的劉邦。盡管劉邦當時只是一介泗水亭長,家境潦倒,三十多歲了還沒有正經產業,但卻被好相面的呂公認為日后定有一番大作為,在酒席上便決定將待字閨中的女兒呂雉嫁給劉邦。呂雉比劉邦小15歲,原來過的雖不是錦衣玉食的生活,但也不至于事事親力親為,嫁到劉家后,家中一切事務都由呂雉操持,與農婦無異。婚后的劉邦沒有改掉好交游的習慣,再加上他的工作性質,需要經常在外,幾乎顧不到家里,呂雉有時還要帶著孩子去地里干活。
秦嵐版呂雉
到秦二世登基后,原來辛苦但安穩的日子都成了奢求。秦二世大興土木,在全國各地征調百姓服役。作為亭長的劉邦在一次押解途中,私自放走了服役的百姓,率領一波人落草為寇。呂后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她時不時給丈夫贈送衣食,因此被抓進監獄關了好幾個月。后來,劉邦加入了反秦的起義隊伍,離家西行,一家老小全都托付給了呂雉。秦朝被推翻后,做了漢王的劉邦又和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在沛縣老家的呂雉和劉太公等人受到牽連,被項羽抓去做人質,一關就是兩三年。直到公元前203年,楚漢雙方議和,呂雉才重新回到劉邦身邊,見到了朝思暮想的兒女。她很快發現丈夫不僅有了新歡戚夫人,兩人還有了一個兒子如意。而自己因為年長色衰,對丈夫已沒有了吸引力。可能是為了報答呂雉的辛苦付出,劉邦立了呂雉的兒子劉盈為太子,母以子貴,呂雉也被立為皇后。但因為戚夫人的緣故,劉邦屢次生出廢太子劉盈,改立如意的念頭,這讓呂雉非常恐懼怨恨。
《大風歌》中的戚夫人
對呂雉來說,丈夫早已變心,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和自己的皇后之位就是她最為在乎的東西。飽經戰亂之苦的呂雉早已失去了往昔的溫柔和善良,讓她性格中堅毅和剛強的一面無限放大。呂雉深知,改立太子失去的不僅是兒子和自己的榮耀,更可能讓呂家人淪為魚肉。保住劉盈的太子地位,才能保住一切。當她千方百計找人出謀劃策徹底穩住劉盈的太子地位后,她對權力也變得更加渴求,性格也更加強勢,畢竟只有權力和強勢才能真正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當劉邦去世后,作為太后的呂雉怎么會輕易放過差點讓自己失去權力和地位的戚夫人?即便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做了皇帝,她又怎么會甘心放權?為了繼續把控權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下一任太子從呂家出,解決辦法就是讓女兒魯元公主送女進宮,親上加親。讓甥舅變成夫妻,就算是罔顧倫理綱常,那又有什么關系?
《美人心計》中的呂雉
二、張皇后的真實身份
乘著電視劇《美人心計》的東風,惠帝皇后張嫣幾乎成了人人皆知的名字,但可惜的是,這名字是假的。不管是司馬遷還是班固,在記載張皇后事跡時都沒提她的名字,或者不知道,或是有意避諱,而幾百年以后的皇甫謐說張皇后叫張嫣又有幾分可信?東晉野史《漢宮春色》不僅沿襲皇甫謐的說法,還給她起字孟媖,小字淑君,更是荒唐。魯王張偃是魯元公主的親生兒子,張嫣、張偃讀音相似,更能看出張嫣不是張皇后的真名。
許多人先入為主認為張皇后就是魯元公主的親女兒、呂后的親外甥女,這一點其實不太準確,張嫣(姑且這么稱呼吧)并不是魯元公主的親生女兒。
張嫣
魯元公主嫁給張敖時,張敖早已有孩子。魯元公主是漢高祖的長女,大約在高祖五年(前202年)嫁給張敖為妻。張敖之父張耳是信陵君的門客,而高祖青年時期曾做過張耳的門客,兩人相交雖僅有數月,但交情不錯。后來,劉邦反秦起義,張耳也率軍反秦。公元前206年,張耳前來投靠做了漢王的劉邦,受到了厚待。兩年后,劉邦將其封為趙王,定都邯鄲。劉邦與張耳交情深厚,又結為兒女親家,對魯元來說并不完全是盲婚啞嫁,她和張敖應該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礎。但這都掩蓋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張敖要比魯元年齡大,而且早就有了妻室。高后八年(前180年)四月,張敖子壽、侈封侯。《史記·張耳陳余列傳》對此有詳細記載:“元王弱,兄弟少,乃封張敖他姬子二人。壽為樂昌侯,侈為信都侯。”元王即張偃。此事表明張敖姬妾所生子女明顯大于張敖與魯元所生之子。而《惠景間侯者年表》在記載樂昌侯、信都侯受封一事時,則將二人身份標注為張敖與魯元太后子。這是因為按照禮法來說,魯元是正妻,所以即便不是她的親生兒女,也能歸于其名下。如此一來,如果張嫣是張敖姬妾生的女兒,也能看成魯元的女兒。
呂佳容版魯元公主
再就是,假如張嫣是魯元的親生女兒,在呂后去世后,諸呂幾乎遭到地毯式的屠殺。惠帝劉盈的三個幼子、呂后妹妹的兒子舞陽侯樊伉都被殺。如果已經成人的漢朝皇后張嫣也有呂氏血脈,怎會輕易逃過這一劫?
司馬遷在《史記·外戚世家》中已將張嫣身份明確定義為張敖之女,而班固卻在《漢書·外戚傳》將其身份改為魯元之女。張敖之女和魯元之女有時候并不是一個概念,班固加以改動可能是考慮到只有魯元的親生女兒嫁給惠帝,才能達到呂后“重親”也就是親上加親、進而繼續把控最高權力的目的。但實際上,按照漢時的禮法觀念,即便張嫣不是魯元的親生女兒,魯元仍是張嫣的母親,張嫣和惠帝劉盈仍是甥舅關系,張嫣嫁給惠帝仍能達到呂后的目的。
不過,對魯元和惠帝來說,即便張嫣和惠帝沒有實際上的血緣關系,這種關系都是畸形的,難以接受的。而惠帝本人非常重視綱常倫理,這從他在為帝后仍堅持以“家人之禮”宴請哥哥齊王就能看出,所以他非常不愿和張嫣結為夫妻。再加上,惠帝自幼就和姐姐一起生活,還有過共同逃難的經歷,二人感情很好,一旦娶張嫣為妻,只會讓姐姐身份變得非常尷尬,受到別人恥笑。然而這一切都不會以惠帝和魯元的意志為轉移,在呂后的高壓下,姐弟二人只能聽從。
羅晉版漢惠帝
三、張皇后的結局
公元前195年,劉邦去世,16歲的劉盈繼位。四年后,惠帝迫于母命,立只有十一二歲的張嫣為后。呂后最希望張嫣生個兒子,這樣也好方便她控制皇權,但由于惠帝本身就反感呂后的強勢,再加上他和張嫣的甥舅關系,兩人根本就不可能生孩子。
但這對呂后來說也不是難事,張嫣不能生,但被惠帝臨幸的其他宮女嬪妃會生就行。在呂后的逼迫下,大漢朝也上演了一出貍貓換太子。張嫣假裝懷孕,抱養惠帝和其他后宮妃嬪生的孩子,謊稱是自己的兒子。
公元前188年,年僅23歲的惠帝郁郁而終,失去舅舅兼丈夫的張嫣開始守寡,然而這只是她不幸生活的起點。一年后,魯元公主去世。五年后,張敖去世。張嫣徹底成了無父無母的孤兒,呂后成了身處后宮中的張嫣唯一最能信賴的親人。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惠帝去世后,張嫣的養子劉恭繼位。四年后,劉恭得知自己并非張嫣的親生兒子,生母被呂后所殺,揚言日后要為母報仇。呂后害怕養虎為患,不僅將劉恭囚禁,后又將其殺害,另立惠帝其他兒子為皇帝。張嫣默默看著這一切,無可奈何,她知道自己和小皇帝一樣都是傀儡,任人擺弄而已。
蘇青版張嫣
公元前180年,呂后患重病去世。陳平、周勃等大臣終于等來了揚眉吐氣的日子,誅殺亂政的呂氏一族,迎立劉恒為皇帝。劉恒登基后,沒有難為張嫣,只是廢掉她的皇后稱號,讓她到北宮生活。想來文帝對張嫣應該還是比較關心的,張嫣過的也比較舒心,否則不至于十七年后才病逝。
文史君說
張嫣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她在本應該無憂無慮的年紀,被迫遠離父母,進入宮廷。為了滿足太后外婆的一己私欲,她又要聽從安排嫁給自己的舅舅,像傀儡一般生活。或許老天對她也是心有憐惜,諸呂作亂,沒有將她牽扯進去。新任皇帝也是她的舅舅,同情她的遭遇,允許她繼續在宮中生活。死后,又在長安神禾原給她修建了皇后規格的陵墓,沒有讓她和惠帝葬在一起,這份來自文帝的哀榮多多少少減弱了一些縈繞在張嫣身上的悲劇色彩。
參考文獻
周騁:《漢孝惠皇后身份辨》,《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3期。
段清波:《關于神禾原大墓墓主及相關問題的討論》,《考古與文物》2009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