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是我國南方著名的千年古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是一方重鎮,有“屈賈之鄉”“楚漢名城”的美譽。可如果外地的朋友去長沙旅游,卻又會感到有些奇怪:雖說這些年也出現了像馬王堆漢墓這樣重要的考古發現,但相比于其它以歷史為名片的城市,長沙這里知名的名勝古跡似乎確實偏少了一些。古城長沙的歷史都去哪了呢?這一切還得從1938年說起。
1938年11月13日的凌晨,長沙城,百姓們在戰爭即將來臨的陰影中不安地睡去。凌晨2點多,城內突然火光四起,兇猛的火舌從各個地方噴出,長沙城頓時陷入一片火海。伴隨著火光四起的是無數百姓的哀嚎、逃竄,奔走呼救,沖天的火光將夜幕映照成了血紅色,宛如人間地獄。這場大火一共持續了3天,長沙城幾乎付之一炬,這就是抗戰時期震驚中外的長沙大火事件。因為大火發生在12日左右,12日在電文代碼中被稱為“文日”,而大火又是發生在夜間,因此長沙大火也被稱為“文夕大火”。這次大火吞噬了無數人的生命,也吞沒了長沙城無數的古跡,而大火的真相卻變得撲朔迷離。
一、焦土抗戰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在之后的一年多里面,中日雙方爆發了包括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和武漢會戰等在內的大規模戰役。1938年10月,武漢、廣州失守之后,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在武漢失守之后,日軍緊接著便攻占了湘北重鎮岳陽,而岳陽南面的湖南省會長沙自然就成為了日軍進攻的下一個目標。
武漢會戰劇照
隨著日軍的步步緊逼,國民黨內部確立了“焦土抗戰”政策。“焦土抗戰”最早是由桂系的李宗仁提出,1933年,他草擬了一篇名為《焦土抗戰論》的論文,其中李宗仁提出了“焦土抗戰”的兩個核心觀點:第一個是鼓勵全民族要不惜一切代價,奮起抵抗,與日寇殊死搏斗,哪怕國家化為焦土;第二個就是抗戰的方式應為游擊戰、持久戰和堅壁清野。此后隨著華北事件的爆發,以李宗仁為代表的“焦土抗戰”政策日益形成,并且得到了海內外人士的肯定。
1937年全面戰爭爆發之后,已經決定與共產黨開展第二次國共合作的蔣介石逐步接受了桂系的“焦土抗戰”。1938年重慶國民政府以蔣介石的名義公布了《告全國國民書》,在這份文件中國民黨政府指出:“所謂一貫之方針,一曰持久抗戰;二曰全面戰爭;三曰爭取主動。以上三義者,實為我克敵制勝的必要因素”,這與桂系李宗仁等人的“焦土抗戰”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李宗仁
國民黨奉行的“焦土抗戰”政策,有它積極的一面,它確實表現了國民黨在抗戰初期堅決抵抗日軍侵略的決心,其決定開展持久戰、游擊戰與堅壁清野等抗戰方式也與毛主席提出的“持久戰”不謀而合,這自當無可非議。但是“焦土政策”又有弊端,其并沒有嚴格區分“使國土成為焦土”的必要性與標準,更沒有提出如何堅壁清野使得國土不資敵用。換言之,在這種鼓舞人心的政治宣傳之下,這種行為很容易就因為沒有固定的標準與措施,而成為當政者決策失誤的犧牲品,也可能因為種種措施不當而造成“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后果,長沙大火事件就是國民黨政府錯誤實行“焦土抗戰”政策的結果。
在岳陽失守,長沙岌岌可危的情況下,1938年11月7日,蔣介石在長沙召開軍政會議,蔣介石要求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奉行“焦土抗戰”,采取必要的措施免得長沙落入敵手,以資敵用。蔣介石究竟有沒有明確提出火燒長沙的計劃,時任長沙警備司令的酆悌會后曾對警備司令參謀處長許權說,蔣指示“日寇越過新墻河進攻長沙而長沙棄守時,就舉火燒掉長沙”,但張治中事后卻又稱會上只是總結了武漢失守的原因,并要堅持“焦土政策”,并未明確提出要火燒長沙。
一方明確說要火燒長沙,一方說沒有,兩個截然相反的證言,必然有一個是真相。而無論蔣介石是否在會上明確提出要火燒長沙,會后火燒長沙的計劃基本就被確定了下來,而蔣介石也不可能不知曉。
張治中
二、長沙之殤
火燒長沙計劃被提出之后,是月的11、12兩天,張治中便和酆悌等人制定了火燒長沙城的計劃,計劃大概是調用一個團的兵力,五人一個小組,分別駐扎在長沙城的各個地區,執行放火任務。此外還配備摩托車,攜帶汽油進行巡游補火,但在放火之前還得釋放假的防空警報,讓百姓逃出城去避火。
據張治中自稱,在11月12日上午,他接到了“文侍參電”:“限一小時到。長沙張主席。密。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準備,勿誤!中正文侍參。”據酆悌的《焚余日記》記載,張治中在接到密電的當天下午,便召集他和湖南省保安處長徐權開會,確定了這次防火總指揮為長沙警備司令部警備第二團團長徐昆,并且他還稱放火的命令必須得等張治中下命令才行,而張治中囑咐酆悌等人“明日須根據綱要,做好細則,送來核定”,這就說明在12日晚上并沒有火燒長沙城的計劃。
但離奇的是,就在13日凌晨2點鐘時,這場原本不該發生在此時的大火卻提前發生了。這在酆悌在日記中是有記載的。
文夕大火中被付之一炬的九芝堂
按照張治中等人的計劃,在放火之前要先疏散群眾,但是突如其來的大火就連張治中等人都毫無準備,更別說睡夢中的長沙百姓了。當時的長沙城房屋多為木質結構,大火一旦勢起,在汽油等助燃物的加持之下很快就蔓延開來。為了火燒長沙城的計劃實施,所有的警察與消防隊都撤離了長沙城,就連消防車里的水都換成了汽油。
反應過來的長沙城百姓四處逃竄,幸運者在火海中找到了一條活路,不幸者則被當場燒死,有百姓躲入水缸者,被兇猛的大火給煮成了肉湯,也有人躲進了防空洞,卻被活活烤死,凄厲的叫喊聲伴隨著烈火爆裂的聲音,使得長沙成為了人間地獄,長沙市長席楚霖后來回憶道:“大火發生時,市民從夢中驚醒,面對熊熊烈火,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老少婦孺的哭喊聲和火燒房屋發出的爆炸聲匯成一片,構成一幅極端悲慘的景象。”更令人心痛的是,當時從前線戰場上撤下來眾多傷員,他們有許多都喪失了行動能力,只能在大火中被活活燒死,有十幾個傷兵躲入水井中,沒想到墻壁倒塌掩埋了水井,水井成了他們集體的墳墓!
美國記者拍攝的大火后的兒童
大火發生時,周恩來、郭沫若等人亦在長沙城中,后來郭沫若在《洪波曲》中描述長沙大火之后的慘狀是:“沿途的情景真是慘目。公路上擁塞著逃難的人,拖兒帶女,扛箱抬柜,哭的,叫的,罵的,裹著被條的,背著老年人的,負著傷的,懷著胎的,士兵,難民,雜亂成一片,喇叭不斷地在叫,車子不斷地在撞,狼狽的情形真是沒有方法可以形容。”
這次大火持續了大概3天的時間才自行熄滅,事后統計在這場大火中整個長沙城90%以上的房屋遭到焚毀,大約有3萬人葬身火海,有數千年歷史文化的長沙城數夕之間被抹去了蹤影,也因此,長沙城與斯大林格勒、廣島、長崎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毀最嚴重的四個城市之一,長沙大火也和花園口決堤、重慶防空洞慘案并稱為抗日戰爭時期的三大慘案。
大火后的斷壁殘垣
三、收拾殘局
長沙大火事件震驚了海內外,事后追查大火發生的原因,更覺得撲朔迷離。有人說是前線電報員在向長沙發電時,將“日軍已經抵達新墻河”發成了“日軍已經抵達新河”,而新河距離長沙城只有12里的距離,消息走漏進而引起了士兵的恐慌,士兵遂決定焚城。也有人說是因為長沙城南門外傷兵醫院起火,焚城士兵誤以為是信號,遂開始焚城。更有人直斥是國民黨故意為之……時至今日,因為史料的限制,長沙大火為何突然而起,始終是個謎團。
大火前的長沙一角
長沙大火給長沙帶來的毀滅性災害,遭到海內外人士的一致譴責,矛頭直指蔣介石,輿論認為長沙不守而焚,就連大學、醫院等機構都沒放過,實在是駭人聽聞。與此同時,國民黨內部的汪精衛等人也開始譴責蔣介石。迫于輿論壓力,在長沙大火兩天之后,蔣介石就槍斃了長沙警備司令酆悌、徐昆和文重孚等人。但是事實上,長沙大火究竟是不是這些人的過錯,實難定斷,酆悌等三人有被當作替死鬼的嫌疑。除此之外,蔣介石又將張治中革職,并且從中央撥款賑濟災民,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民情。
張治中被革職之后,蔣介石調來了薛岳擔任湖南省主席。在薛岳指揮下,中日雙方爆發了著名的長沙會戰。三次長沙會戰中國都挫敗了日寇,極大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也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同時,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也證明了1938年蔣介石奉行的“焦土抗戰”的部分錯誤。在薛岳的指揮下,長沙城在廢墟上重建了起來。
文夕大火警示鐘
文史君說
抗戰初期,國民黨奉行“焦土政策”,有一定的正確性,但因為政策先天的缺陷,也容易導致巨大的失誤,長沙大火就是“焦土抗戰”政策缺陷的最大證明。在“焦土抗戰”政策的影響下,火燒長沙已經成為了鐵定的計劃,但因為部屬不當等偶然性因素,使得原本就“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焚城計劃成了一個徹底的敗筆,導致無數百姓在烈火中喪生,無數古跡在大火中毀去。而后來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也證明了所謂的“焦土抗戰”政策的部分錯誤。
參考文獻
王向文:《論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得“焦土抗戰”政策》,中南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
劉大禹:《酆悌與長沙文夕大火新探——基于<酆悌遺著:焚余日記>的解讀》,《民國檔案》2013年第4期。
李常寶:《1938年長沙大火的再考察——兼與劉大禹<酆悌與長沙文夕大火新探>一文商榷》,《南京社會科學》2015年第7期。
(作者:浩然文史·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