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模擬圖
鬼方在殷商直至西周時期,都是盤踞在北方的強大民族。但是,為什么到春秋以后,這一民族就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呢?要知道鬼方的生產生活水平,是幾乎可以比肩殷商核心區的,怎么可能憑空消失在歷史中?
一、殷商伐鬼方,鬼方開始分化
鬼方作為方國的稱呼,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經屢有提及。而根據《大戴禮記》和《史記》等材料的記載,鬼方在黃帝時期就已經是雄踞一方的方國了。他們分布在晉南平原一帶,因為溫熱的氣候和充沛的降水,加上和中原有著較為密切的交流,所以很早就發展出了農業文明與青銅文明,并以河伯為祭祀崇拜的對象,還使用甲骨文、金文為自己的文字。可見,鬼方在殷商時期已經有了較高的文明發展水平。
殷商早期,殷商王朝因為各種原因數次遷都,國力有所衰落,四周的各民族方國都蠢蠢欲動。商王朝內部的統治集團也產生了激烈的矛盾,爆發了一場“九世之亂”,鬼方等方國就趁機襲擾邊境,給中原地區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鬼方地理分布
鬼方對這些地方的襲擾,自然會引起商王朝的抗爭。盤庚遷殷后,商王朝內部逐漸穩定下來,國力也有所恢復。整頓好內務后,討伐屢犯邊疆的外族就提上日程。鬼方所處的晉南平原,資源富饒又緊靠商朝的核心地區,毫無疑問會成為商朝討伐的對象。《周易》和《竹書紀年》等古文獻,都記錄了武丁對鬼方進行的攻伐戰爭。
武丁雕塑
武丁是盤庚遷殷以后的第四代君主,此時的商王朝國力達到全盛,剪除外患是再合適不過的。武丁先后花費了3年時間,對鬼方發動進攻。《周易》中記載:“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竹書紀年》也記載:“(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三十四年克鬼方。”連甲骨卜辭中都有“貞,王勿乎婦好往伐鬼方”的記錄。足以見得,武丁對鬼方的征伐是確有其事的。著名的婦好墓的主人,武丁的王后婦好女將軍,也親自披掛上陣。
正是武丁此次規模巨大的攻伐行動,鬼方部族被沖潰,內部也發生了分化,一部分族群南遷,臣服于殷商,另一部分則繼續游離于中原之外,向東遷徙,保持著獨立方國地位。
二、部分鬼方部族的華夏化
鬼方由此分化成兩部分,歸順中原王朝的部族成為若干附屬國,這些屬國以“鬼侯”、“九侯”并以懷姓九宗為名在商王朝立足,作為商朝抵抗北方、西方勢力的屏障。商朝被西周滅亡后,鬼方作為殷商的屬國,一并歸順西周。
西周分封主要是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三部分分封。鬼方長期作為商朝的方國,歸順西周后,也以先代貴族的身份成為一方屬國。而此時,懷姓九宗中的“隗姓”逐漸強盛,成為當時歸順中原的鬼方的主要代表。隗姓氏族,分布在晉南平原一帶,根據《穆天子傳》和諸多青銅銘文的記錄,隗姓氏族以河伯為祖先并加以崇拜。他們的氏是倗,這本身就是懷姓九宗的一宗。因此,隗姓是鬼方后裔無疑。根據《國語》記載:“當成周者……西有虞、虢、晉、隗……”可見,在西周時期,隗姓已成為中原諸國之一,而不再是原先的族屬方國,這本身就是鬼方融入華夏的一個象征。
春秋諸國
不少青銅器銘文中屢屢出現隗姓與中原諸侯互相通婚往來的記錄。橫水墓地出土的傳世青銅器中,記錄了媿姓女曾出嫁畢氏諸侯國,倗仲鼎上的銘文也同樣記錄了隗姓女嫁入畢氏的聯姻事件。而反映隗姓諸侯國遵從周禮、與四方諸侯交往的青銅器更是不在少數。甚至在考察隗姓氏族的禮儀和青銅器規模的時候,專家們還發現了隗姓氏族與西周王室之間的親密關系。
從種種證據都可以明顯看出,鬼方分化出的這一部分族屬,在歸順周朝后,以“隗姓”諸侯國的身份,繼續在中原內部活動。他們還接受了中原文化和中原政治、經濟制度,逐漸華夏化為一個中原諸侯國。隨著春秋戰國的征伐和秦始皇掃滅六國的軍事行動,這部分鬼方部族也被納入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之中,徹底融入華夏民族。
三、游離于中原之外的鬼方部族
鬼方部族的另一部分,則一直游離于中原王朝之外,始終以敵對狀態和中原對立。在春秋時期,鬼方一詞已經幾乎不再使用,中原則以“隗姓赤狄”為名稱呼這一民族。之所以為赤狄,是因為鬼方以紅色為吉服祭祀,與以白色為吉服的白狄不同。
比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說:“王德狄人, 將以其女為后……狄隗姓也,……王不忍小忿而棄鄭, 又登叔隗以階狄, 狄封豕豺狼也, 不可厭也。”主要講的就是周襄王為了感激幫忙討伐鄭國的赤狄,想要娶赤狄部族的女子為妻。大夫富辰連忙諫阻,并說赤狄像野豬豺狼一樣貪婪兇狠,是永遠都不會滿足的。《竹書紀年》也佐證了這一說法。可見,春秋以后,中原史書中對“隗姓赤狄”、“赤狄”的稱呼,都是指代分化后向東遷徙的鬼方族屬。
而這些赤狄聯合其他民族,在春秋時期一直都是令中原王朝頭疼的存在。他們屢屢南下,對臨近的邢、衛、溫等國家造成極為嚴重的生存危機。數年時間里,邢、衛、溫國被他們所滅,就是齊、鄭、晉這樣的大國,也飽受他們的侵擾。這些戎狄最為強盛的時候,甚至一度侵擾河南、山東等地,北方諸國都難以幸免。
鬼方士卒
但是,隨著晉國的強大和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實力的強盛,赤狄被驅逐出中原,并遭受沉重打擊,只能以弱小族群的身份,盤踞在陜西南部的傳統領地中。隨著匈奴的強盛,赤狄北出的機會也被剝奪,只能一直蝸居在上黨一帶。隨后鬼方民族進一步分化,一部分納入匈奴和中原王朝,另一部分演變成后來五胡亂華中的“羯”族。
再往后,根據蒙文通先生的考證,他們又演變成零丁、高車等游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相對立。但是,在明清等大一統王朝建立后,這些游牧民族大部分被納入到華夏民族之中,僅存的一小部分則游牧于歐亞大草原,遁入東歐、中亞,很難再分辨出具體的族群演變。
影視劇中的羯族皇帝石勒
由此可見,鬼方民族中的一部分,雖然長期和中原王朝對立,但最終大部分還是被納入華夏民族體系,其他始終游離于中原王朝的那部分族屬,也逐漸融入了歐亞大陸的民族系統之中,不再以獨立的民族出現。
高車族斛律部首領
文史君說
商代的鬼方部族,一度強盛到襲擾中原王朝。但是,伴隨著中原王朝實力的提升,他們最終還是被擊潰、分化、瓦解,其中的一支融入華夏,另一支則一直與中原對峙千年,最終于明清時期歸附,僅有一小部分游離于外,最后融入了歐亞大陸民族之中,泯然不可辨析了。鬼方民族融入華夏民族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過程中的一個縮影,也是馬克思所說的“落后民族征服先進民族,最終被先進民族的先進文化所征服”的鮮活例子。
參考文獻
蒙文通:《周秦少數民族研究》,《古族甄微》,巴蜀書社, 1993年。
呂智榮:《從石峁到李家崖》,《榆林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
張海:《商周時期的鬼方、媿姓族氏及其華夏化》,《殷都學刊》2015年第2期。
宋亦簫:《鬼方種族考》,《晉陽學刊》2008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史海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