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與長江交匯的漢江,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與其相連的武漢。武漢中心城區(qū)由漢口、武昌、漢陽三部分組成,而漢口的繁榮與發(fā)達正是源于這兩條江的相互交匯。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溝通漢江與長江的地方,并不是只有這個漢口。縱看整個古代社會,漢江與長江相互溝通的歷史更像是一條運河修筑史。
早在春秋時期,楚國就命令孫叔敖修建了溝通漢江與長江的揚水運河,通航后的揚水運河,可由漢江直達今天長江沿岸的荊州附近,而像這種江漢間的運河,在過去的2000多年時間里,一直都在南方的運河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今天江漢運河的航運狀況(筆者實拍)
一、揚水運河,古代江漢運河的雛形
漢江,發(fā)源于漢中的寧強縣西南地區(qū),經(jīng)安康、商洛、襄陽、荊門一路向東,一直在武漢匯入長江。漢江全長近1500公里,是長江眾多支流中里程最長的一條,在長江中游水系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漢江在進入荊襄盆地之前一直都處于山地地貌,中間要經(jīng)過秦嶺與大巴山山區(qū),地勢崎嶇難走,不利于通航。而一過了襄陽,整個漢水的水流就平緩了很多,再加上越來越多的河流匯聚于此,漢江的水量也變得極為充沛,從襄陽到漢口這一段是通途大道,十分有利于航運。
在先秦時期,楚國占有幾乎整個漢江中下游流域,這段區(qū)域從地理位置來看主要集中在今天的荊門、荊州與武漢一帶。春秋時漢江的走勢是十分復雜的,原因是這里有一個巨大的湖泊云夢澤,云夢澤的范圍比今天整個洞庭湖的范圍都要大,所以云夢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早期漢水的走勢。
楚王為了滿足其軍事與商業(yè)運輸?shù)男枰顚O叔敖在云夢澤附近開辟運河,這就是今天江漢運河的前身——揚水運河。只不過后來云夢澤漸漸變小,最后在魏晉時期開始分裂成幾個大小不一的湖泊,今天荊州的洪湖前身就是云夢澤。
《詩經(jīng)》記載,當時楚國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紀南城,就是今天荊州城區(qū)以北的位置,而糧草主要依賴于今天的襄陽與荊門一帶,為了方便軍隊獲取糧食,就必須開辟水運通道。在古代水運的便利遠遠超過陸運,古人在軍事上運糧能走水路的,絕對不走陸路,因為水運可以保證運糧的高效性。
所以孫叔敖勘探地形后決定修筑一條從長江到漢水的運糧通道。揚水運河全長89公里,從長江中部穿行而過。由于江漢平原水道夏天雨量充沛,冬天河流則會進入枯水期,為了保證揚水運河一整年暢通無阻,孫叔敖就必須從其他地區(qū)引水,以保持水量的充足。
運河貫通后,楚國在江漢平原的軍事運輸就變得更加便利,而后楚國又在長江與漢江之間修建了若干條運河,使得長江與漢江間的河網(wǎng)被充分地利用了起來。這些運河猶如布在楚國大地上的血管,維系著整個國家的生存與發(fā)展。
二、江漢運河發(fā)展起來的古代城市
秦并六國以后,中國大地上相互割據(jù)的狀態(tài)終于得到了統(tǒng)一,各地之間文化、經(jīng)濟與政治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而江漢間的運河就成為溝通南北方的重要交通動脈。漢江是天然的河道,而全年間水量的充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氣候變冷而導致的雨量下降后的淤塞情況。到秦漢之后,江漢水道也變得越發(fā)繁忙起來。
漢江
特別是在三國時期,荊州與襄陽所組成的荊襄地區(qū)更是魏蜀吳三國相互爭奪的焦點地帶,為了一個荊州,曾經(jīng)的吳蜀軍事聯(lián)盟甚至撕破了臉,最后還是因陸遜在猇亭一把大火,劉備大軍夷陵大敗,吳蜀兩國對荊州的爭奪才暫告一段落。
此時被譽為天下之腹的荊州水運在吳國的經(jīng)營下變得更加便利,而當時漢江上游的襄陽則被魏國所占據(jù)著,襄陽的水運也成為防止吳國進攻中原腹地的關鍵防線。
今天的荊州城墻(筆者實拍)
到了南朝時期,荊州、建康與揚州等長江流域的三大中心城市也開始變得空前繁盛,而江漢間的運河溝通也就顯得更加重要。到了唐代,政府修筑了數(shù)條溝通南北的運河路線,將漢江與長江相互溝通在一起。
今天的荊州城區(qū)(筆者實拍)
而處于荊州旁邊的沙市作為江漢運河與長江的交匯之地,開始異軍突起,逐漸代替了荊州的位置。唐朝時將這里稱為“沙頭市”,后來簡稱“沙市”,今天荊州的沙市區(qū)就是這么來的,甚至在建國初期這里一度被稱為“荊沙市”,直到近幾十年荊州才重新做回地級市。
到了清末,隨著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曾經(jīng)繁榮的沙市成為了外國人來往頻繁的長江口岸,這在客觀上推動著沙市的經(jīng)濟發(fā)展進入了一個頂峰時期。而沙市也成為兩湖與華中地區(qū)之間主要的物資集散地。
江漢運河經(jīng)濟腹地更是延伸到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但是近百年來,鐵路的高速發(fā)展加速了水運貿(mào)易的瓦解,特別是京漢鐵路的通車,進一步提升了武昌與漢口的地位,在現(xiàn)代機械化工業(yè)的大浪潮下,沙市的地位開始慢慢衰落。直到近幾年荊州地區(qū)才有了屬于自己的高鐵,但是曾經(jīng)江漢運河上的繁榮卻早已銷聲匿跡。湖北省政府曾嘗試通過政策的拉動,來復興江漢水運貿(mào)易,但是從效果來看,甚微!甚微!
今天荊州沙市區(qū)附近的長江(筆者實拍)
文史君說
漢江與長江一直都是中國古代兩湖地區(qū)的黃金水道,從最早的楚國孫叔敖開辟揚水運河,到三國時期以荊州和襄陽為代表的天下之腹崛起,漢江與長江之間的航運成為了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到了近代,隨著漢口貿(mào)易的發(fā)展與鐵路的出現(xiàn),開始瓦解水運貿(mào)易,曾經(jīng)輝煌的江漢航運也就走向衰落。
參考文獻
鄒逸麟:《中國歷史人文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六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中國國家地理編輯部:《中國國家地理》(陜西專刊下),2005年第7期。
中國國家地理編輯部:《中國國家地理》(湖北專刊下),2019年第2期。
魯西奇:《中國歷史上的空間結(jié)構(gòu)》,華中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作者:浩然文史· 禹貢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