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舌形是中醫臨床辨證中非常關鍵的內容。齒痕舌即為異常舌形的一種,指舌體邊緣可見牙齒的痕跡,又名齒印舌,多因舌體胖大而受齒緣壓迫所致,醫家多認為其主脾虛和濕盛。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中醫診斷學》明確提出:“舌體不胖而邊有齒痕,兼舌質淡嫩者,多屬氣血兩虛。”而我們在臨證中發現許多患者雖然具有明顯的齒痕舌,但患者的舌苔脈象并不符合虛象或單純濕盛的表現,反而以瘀血證候較為突出,治療以活血化瘀法為主,常能取得立竿見影的療效。 中醫古籍中亦有論述齒痕舌主氣滯血瘀者,如秦伯未等所著《中醫臨證備要·舌邊鋸痕》云:“舌邊緣凹凸不齊如鋸齒狀,為肝臟氣血郁滯。”有調查發現在體檢者中出現輕度齒痕舌時伴有明顯的氣虛證癥狀,但是中度、重度齒痕舌的體檢者,氣虛證的癥狀反而不顯著了。還有研究發現與正常淡紅舌比較,齒痕舌的微循環改變首先為供血障礙,其次為局部缺氧及營養不足,最后才是組織水腫。日本有學者調查發現,消化道外科手術患者在術后第3日多見齒痕舌,術前已有齒痕舌者程度加重。在肝硬化患者中的研究也發現50%以上的患者均有胖大齒痕舌,且伴有青紫、暗紅和紅絳,發熱后SARS病人舌象以紫暗舌、齒痕舌為多見。這些多說明齒痕舌患者多有瘀血的病機存在。故臨床如見齒痕舌,應詳細辨證,依證論治。 臨床實際中齒痕舌以氣虛、濕盛、瘀血而兼夾他證者為多,故應根據患者情況靈活辨證,以求切中病機,因證治療。 氣虛型 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舌體胖嫩,舌邊齒痕,伴有面色白或萎黃,氣短懶言,頭重身腫,倦怠乏力,自汗,飲食減少,食后腹脹,泛惡欲吐,大便溏瀉或先干后溏,脈細弱無力。治則:補中益氣。 濕盛型 舌質淡,舌面濕潤多津,或舌面水滑,舌苔厚或厚膩,舌體圓大胖嫩,邊有齒痕。四肢重困無力或下肢微腫,小便不利,口淡不渴,納呆食少,腸鳴泄瀉,嗜臥思睡,脈儒緩或沉眩或滑。治則:依據病機不同可采用芳香化濕、苦溫燥濕、淡滲利濕、健脾祛濕等法。 瘀血型 舌質老,有瘀點、瘀斑,舌苔厚或剝或膩,舌色青、紫、絳、晦暗,舌下有瘀點、瘀絲、瘀斑,舌下脈絡怒張甚至迂曲。常見疼痛、腫塊、出血、皮膚青紫或肌膚甲錯等,脈象細澀,或結代,或無脈。治則:活血化瘀。 病案舉例 國醫大師張學文教授曾治一女性腹脹患者,56歲,自覺上腹部有一團塊狀物體,有撐脹、下墜感,并伴兩側胸部憋脹,每次發作可持續數小時,發作后胸部憋脹感消失,但覺胸部酸痛。唇暗,舌質暗,有齒痕,苔黃厚膩,脈沉滑。辨為氣滯血瘀痰阻,以丹參飲加減。處方:丹參12克,瓜簍12克,檀香6克,砂仁6克,佛手12克,香附12克,廣木香6克,三七3克,郁金12克,紅花6克,桔梗10克,琥珀6克,山楂15克。10劑,水煎服。服藥后諸癥悉減,齒痕明顯減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