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史書,我國古代基本就是一部戰爭史,戰爭歲月遠多過和平時期,即便沒有大規模戰亂,邊境也會有局部戰爭。在這么多的戰爭磨礪下,古代可謂是名將輩出,其中就不乏以少勝多的超強將帥,貴多貴精的分別被他們展現得淋漓盡致。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少,有許多都是大名鼎鼎,今天就以個人意見說一下八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1、柏舉之戰。
前506年,吳王闔閭以救援蔡國為名,親率三萬吳軍深入楚國境內,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
在逼迫楚軍退出蔡國回國之后,吳軍在孫武的指揮下一改之前行軍路線,舍棄擅長的水軍,改由陸路奇襲。
楚國果然沒有料到吳軍的迂回奔襲,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受襲擊,三戰三敗,最后在柏舉,20萬楚軍主力被吳軍擊敗,吳軍長驅直入,很快就占領楚都郢城,楚國幾近滅亡。
2、陰晉之戰。
前389年,秦惠公傾全國之兵,率軍50萬討伐魏國西河郡,目的是趁魏國戰略重心轉向東方之時奪回河西故地。
河西地區是秦晉兩國交戰數百年的爭奪焦點,三家分晉后,這種矛盾變為秦魏兩國死磕的一大原因,當時魏強秦弱,河西之地逐漸被魏國奪取,設立西河郡,吳起擔任首任太守。
為奪回故地,秦國多次進攻西河郡,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包括這次陰晉之戰。
秦軍浩浩蕩蕩而來,魏國卻只派出五萬新兵,但經此一戰,這些新兵的名號會傳遍列國,他們就是魏武卒,郡守吳起是這支的軍隊的首領和締造者,他將帶領他們創造一個輝煌的戰績。
秦魏兩軍于陰晉大戰,魏軍士氣高昂,將士用命,而秦軍卻士氣低落,五十萬大軍被五萬魏軍殺的丟盔棄甲,秦惠公試圖奪回河西的戰略企圖也付諸東流。
3、巨鹿之戰。
同樣還是秦國,但此時的秦軍與陰晉之戰時的秦軍有天壤之別,經過商鞅變法和戰國烽火的洗禮,秦軍成為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然而,這一次他們還是栽了,因為他們碰上了一個更強的猛人。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率領五萬楚軍渡過黃河,火速前往巨鹿,并下令破釜沉舟,自絕退路,以示必勝秦軍的決心,楚軍因此士氣大振,愈戰愈勇。
項羽九戰九捷,擊退章邯,活捉王離,大破四十萬秦軍,解了巨鹿之圍。
隨后項羽繼續和章邯對峙,兩軍交戰秦軍慘敗,章邯于是派人請和,項羽接受他的投降,巨鹿之戰以楚軍的勝利告終,秦軍主力消耗殆盡,秦朝滅亡在即。
4、 昆陽之戰。
新朝末年,起義軍蜂起,其中最為強大的是赤眉軍和綠林軍,綠林軍懂得名正言順的重要性,所以在與新朝對抗的同時,他們擁立了漢朝宗室后裔劉玄為帝,表示他們是為復興漢朝而戰。
新朝為撲滅起義軍,調集大軍進攻劉玄政權,兩軍最后在昆陽附近展開決戰。
在這場戰役中,毫不起眼的偏將軍劉秀僅以一萬多人,便大破四十萬的新軍,一舉奠定大局,新莽政權覆滅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因為此戰,劉秀揚名天下,招攬了大批追隨者,為他日后建立東漢,并最終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5、官渡之戰。
199年六月,袁紹率十萬大軍南下,直取許昌,曹操則領兵二萬以主力在官渡一帶守住要塞迎戰,官渡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同年十二月,劉備起兵與袁紹呼應,為避免兩線作戰,曹操親自率軍擊敗劉備。在曹操與劉備作戰時,袁紹的謀士田豐建議袁紹乘虛攻擊曹軍,但袁紹并未采納,錯失良機。
曹操解除后顧之憂回師官渡,再次與袁紹對峙。從戰局來說,拉鋸戰更有利于袁紹,但袁紹急于求戰。
200年初,袁紹派顏良攻白馬,曹操聲東擊西,佯攻延津,袁紹中計分兵延津,曹軍順利解白馬之圍,并斬殺顏良文丑,袁軍受挫。
此后兩軍相峙于官渡,袁軍兵力仍占優,而曹操缺兵少糧,只可速戰不可久峙。曹操親自率軍奇襲烏巢,將袁軍糧草燒盡,袁軍無糧,軍心渙散,曹軍以少勝多,擊潰袁軍。
此戰后,曹操迅速吞并袁紹的地盤,繼而消滅北方其他割據勢力,很快就統一了整個北方。
6、 赤壁之戰。
208年,統一北方的曹操率二十萬大軍南下,號稱八十萬,試圖逼迫孫權投降,占領江東。在周瑜魯肅的主張下,孫權決定聯劉抗曹。
孫劉聯軍共計五萬人左右,與曹軍對峙于長江。曹軍多北方人,不習水戰,曹操因此下令將戰船首尾相連,車馬在船上如履平地。
黃蓋看出破綻,主動請纓,上演苦肉計詐降曹操,結果卻在距曹軍二里遠時放火。曹軍戰船相連,火勢迅速蔓延,周瑜劉備則乘勝追擊,曹軍大敗。
赤壁之戰奠定了日后三國鼎立的基礎。
7、 淝水之戰。
383年,統一北方的前秦揮兵南下,試圖滅亡東晉,完成統一。
秦晉兩軍對峙于淝水,秦軍足有八十萬,而對面的晉軍只有八萬,顯然速戰利于晉軍,久峙利于秦軍。
然而河對岸全是秦軍,晉軍根本沒有渡河決戰的機會。為尋求戰機,主將謝玄派人向秦軍求戰,請求讓秦軍稍微后退,讓晉軍渡河決戰。
秦軍諸多將領都認為自己人多,就算不打,耗也能耗死晉軍,認為不應該答應晉軍的要求,但是前秦天王苻堅認為可以對晉軍半渡而擊,快速取得勝利。
然而苻堅的算盤打空了,就在秦軍后退的時候,晉軍全力出擊,再加上降將朱序在秦軍后軍中大呼:“秦軍敗矣!”,秦軍頓時軍心渙散,土崩瓦解。晉軍乘勝狂追,一舉將國境線推到黃河。
8、鄱陽湖之戰。
元末農民起義軍蜂起,與此同時元朝內部的爭斗也越發激烈,以至于無暇剿滅所有起義軍,只是對那些敢于稱帝的出頭鳥予以猛烈打擊,其他都暫時放過。
在這種情況下,數支起義軍迅速崛起,隨后踏上了攘外必先安內的道路,也就是把蒙古元庭放一邊,漢人義軍先來個你死我活。
在起義軍勢力的相互爭斗過程中,鄱陽湖之戰是不得不提到的戰役,這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爭霸最重要的戰役,標志著陳友諒勢力的幾近覆滅和朱元璋統一江南。
這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經典的水戰,朱元璋以20萬軍隊,打敗了陳友諒的60多萬漢軍,成為漢族起義軍勢力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