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知書屋
處世之時,不論自己面對何人何事,都應以‘靜’字為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才能在紛繁的世事前撥云見日,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為之努力而不至于盲從迷失。
佛教中講究“清凈心”,即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癡無惱、無怨無憂、無系無縛,空靈自在、湛寂明澈、圓融無往的純凈妙心。但是在紛繁的塵世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守得住那份心靜?世間萬物,熙熙攘攘,又有誰能在熙熙攘攘的紛繁中求得一靜?世間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又有誰能不去向往,不去追求?在追求名與利的過程中,又有多少人迷失而不自知?然而,越是執著地苦苦追求,可能越會遠離所追求的東西。就像手中的細沙,握得越緊,失去得越快。
弘一法師曾說“不為外物所動之為靜,不為外物所實之為虛”。不讓外界的事物擾亂我們的內心,讓自己的心保持清明,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這樣就不至于讓自己迷失。
過去的已經過去,我們為何執著地抓著不放,讓它一直停留在我們心中,擾亂那一份寧靜呢?既然已經過去,抓著不放,也是于事無補,何不就讓它去了。心靜了,就能夠以平常心去對待所發生的事情。無論是快樂的,還是失望悲傷的;無論是得到的,還是失去的,都能夠以一顆平常之心去面對。失去了,就放手,不再去糾結;得到了,也不要因此而自喜。
對于精神狀態而言,“靜”是培養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溫床。人類的知識,都是人們開動腦筋而獲得。可以說,“智慧”是從“靜”中的靈光一現而得。“靜”往往會讓人頓悟,讓人俯視自己的作為和思想,從而得到更高一層的認知。
生命的和諧往往來源于此。在《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中有言:“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南懷瑾先生解釋說,這里的“藏”字,借用一個名詞來講,就是佛學中所說的執著,抓得很牢。一個人對于生命中的一切,都想把握得很牢,其實生命永遠都不會讓你完全把握。生命中的很多東西無法預測,也無需太過執著。太過執著,內心永遠無法寧靜下來,而且會給自己戴上枷鎖,成為自己生活的奴隸。執著是一種妄念,會擾亂自己的內心,使之不再清晰。
佛法常常教人回頭是岸,那么岸在哪里呢?其實你要上岸須要回頭。現在就是岸,一切當下放下,岸就在這里。生活當中,我們總是不自覺地牽掛太多、在意太多,往自己心中塞滿了東西。有的時候,我們很刻意地想要留住,想要抓住一些東西,就這樣,無形之中,就增加了內心的負擔,活得不再輕松,不再那么瀟灑。有的時候,為了心中苦苦追求的,不愿放下的東西,違背自己的內心行事,最終我們就會迷失,陷入人生中的困境中不得離開。
佛經說,世間一切皆無實,如夢、如幻、亦如電,不管貧富、苦樂,到頭來一切皆是空幻。因此,世間的福德并無實。如果執著于空幻,就是執著于一場空。不要執著,不是讓我們不去珍惜生活中的一切。事實卻恰恰相反,是要讓我們用心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只有真實地去體會、感受和認清這些,我們才能不再執著,才能求得心中一靜,從而提升自己的修養。平靜地對待一切。
既已去,則讓它去;既已來,則讓它來。只有這樣,才能坦然地面對過去,才能欣然地接受現在。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這句出自《菜根譚》的對聯,是一種境界,寥寥數字,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可是世間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有誰能做到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這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守住本心、不為外物所動的心靜。只有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才能閑看花開花謝,才能漫隨云卷云舒,才能達觀進取,笑談人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