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故鄉是那樣的美
葛本彪
(2015年11月)
初冬的早晨,我陪妻子回老家看望岳父母。走進村莊,感覺是那樣的寂靜,那樣的清冷,那樣的空曠。看到村莊零星地住著幾位老人,與村莊組成一幅孤美的圖畫。
冬天的鄉村是那么的寂靜。從城里來到鄉村,看不到那奔走忙碌的人群,沒有了車水馬龍的喧囂,偶爾傳來幾只小鳥的歡叫聲,打破了這片寂靜,這樣的寂靜不覺讓人從心底產生一些孤獨和寂寞。村子里只住著兩三戶留守的老人,岳父母都快80歲了,子女都不在身邊,顯得很孤單,住房、生活等條件也不好,請他們一起到城里住,他們卻總是推辭。他們說:“能往前支撐一天算一天,免得去給你們添麻煩。”并再三叮囑我們:“不要擔他們的心,只要你們平平安安,比什么都好。” 給他們一點零用錢,也左推右推,堅決不肯要,自己卻總是過著最節儉的生活。岳父母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總是默默地忍受著生活中的種種艱辛,故作堅強。父母為子女們辛辛苦苦操勞了一輩子,到老了也不愿意給子女增加任何負擔,心中總是在為子女考慮,為子女分憂,從不為自己打算,這是人世間最質樸最偉大的愛,我被這種愛所深深感動。
冬天的鄉村是那樣的清冷。農村比城里要冷一些,雖然還沒有到隆冬時節,卻有些寒氣襲人,家里沒有空調、暖氣,他們干受凍。想起我們小時候的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地面上堆起的積雪半人多厚,屋檐下掛著的冰凌一丈多長,可無論有多冷,父母都要下地摘青菜、挖蘿卜,還要在冰冷刺骨的水中用手洗干凈,為子女們做上最可口的飯菜,他們從來沒有任何怨言,從來不叫一聲辛苦。那時的農村特別艱苦,物質特別缺乏,家里人口又多,可父母總是竭盡全力讓我們吃飽、穿暖,自己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會兒,妻子的二伯媽步履蹣跚地走來,顫顫悠悠地拿著自己種的小白菜,說:“送給我們帶回去嘗嘗”。岳父母也把自己種的100多斤紅薯,送給我們吃。老人們沒有享受我們的半點清福,我們卻要享受他們艱辛勞動收獲的一點成果,老人們的心中永遠充滿了對子女的愛,讓我感到無比溫暖,又深感愧意。
冬天的鄉村是如此的空曠。田野里的稻谷收了,剩下枯黃的稻草蔸子;樹葉落了,剩下光禿禿的樹枝;村莊的年輕人基本上搬到新農村或者城鎮去了,剩下孤獨的老人。這些年,故鄉里一些熟悉的老人漸漸離去了。九年前的這個時候,母親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母親一生撫養了我們六個姊妹,遭受了很多的磨難,沒有享到什么清福,是我們心中永遠的傷痛。看到和想到這些,我的心空落落的、酸酸的。故鄉是我們的根,父母是我們血脈上的根,給了我們生命;故鄉的傳統是我們文化上的根,給了我們精神力量;農業和土地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給了我們生活物品,讓我們的民族得以綿延不息。樹高千丈不離根,人行萬里不忘本。回想當初,父母百般精心地呵護,千辛萬苦地撫養我們成長;父母為了我們能過上更好的生活,無私地供我們讀書,默默地承受著家庭沉重的負擔;我們有時候很不懂事、很調皮、很任性,惹得父母生氣,甚至傷心落淚,……。父母付出了很多很多,卻絲毫不求回報,父母對子女的愛像天空一樣寬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明天正越來越少,感恩父母不能等待。
冬天的故鄉是美麗的,更美的是家鄉父母這種大愛的心靈。正因為一代又一代人對這種大愛的傳承,才使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