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丹媽
童書編輯 + 兒童心理咨詢師
最初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我都覺得是不是又被標題黨了,細看下來才知道這真的出自一名10歲孩子之口。
這個孩子學習成績優秀,精通奧數、圍棋,但他卻說“爸媽沒錢不配有我這么好的兒子。”
從帖子描述來看,這個孩子有著不符年齡的目標清晰:
● 努力學習英語是為了出國留學;
● 堅持打籃球就是希望自己突破父母基因限制能再長高一點;
● 學圍棋為了鍛煉大腦,為喜歡的生物和計算機打好基礎;
他也有著異于常人的功利冷漠:
● 他的同學家里都很有錢,買大房子送孩子出國,而他父母做不到這些,所以他認為學習好不如父母有錢;
● 他覺得沒有錢就不應該生二胎,窮父母坑自己一個就夠了,不能再坑另外一個;
在底下的評論中,我看到一位老師的留言 :“我希望有這樣的學生,但是我不想有這樣的孩子。”
是的,作為一個媽媽,無論他多么優秀,我都希望他“是別人家的孩子”,我不想有這樣的孩子。
我無法想象,如果叮當長大后說出這番話,我和劉先生會是怎樣的寒心絕望。
沒有哪個父母能夠成為孩子的百分百完美父母,也沒有哪個原生家庭是完美無瑕的。孩子父母的教育的確存在問題,但我仍能夠看到他們竭盡全力想為孩子拼一個明天。
就沖著這一點,這個10歲孩子言語中透露出來的嫌棄和不屑,都是十足的不敬及不懂感恩。
一個人如果連感恩之心都沒有,連體恤父母為自己付出的心都沒有,再聰明再優秀也是人格上的矮子。
不過,從這個孩子的話語中,丹媽也看到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經常會出現的一些問題:
“ 還不都是為你好 !”
這個10歲小男孩說,最怕的就是媽媽那句:“還不都是為你好,你怎么就這么不懂事呢?”
他喜歡足球,媽媽卻說玩足球是野蠻的游戲并且容易摔傷;
他喜歡輪滑,媽媽也怕摔著他不讓他玩。
這應該是父母最常見的教育誤區,為了讓孩子擁有通常意義上“成功的人生”,習慣于念叨“都是為你好”。
就像這個父母,強迫孩子上名目繁多的興趣班是為了孩子好,阻止孩子鉆研自己喜歡但無用的東西也是為了孩子好,甚至自己想生個二胎也美其名曰為了給孩子一個手足。
當你對孩子說“還不都是為你好”時,你有設身處地體會過他的感受嗎?你知道孩子喜歡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都是為你好”看似是愛,其實是父母以愛為名對子女最大的情感暴力,一面說著充滿愛的話語,一面將孩子變成自己的奴隸。
在這樣的情感暴力中長大的孩子,成人后就算很優秀,也很難感知內心的幸福,潛移默化中成為情感冷漠者,就像這個10歲的小朋友一樣,不懂感恩只有冷漠。
心理學大師羅杰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父母應當對孩子的成長進行適當的引導和推動,但前提是充分理解,真心接納,學會尊重。
攀比觀念的植入
帖子里10歲男孩說,父母的愛,不應該是在朋友圈曬孩子的成績孩子的生活,也不是到處炫耀孩子圍棋下的多好,那種被曬被炫耀的感覺,就像是被人扒光掉了衣服。
這讓我想起,我們這代人小時候,也是在父母夜以繼日地比成績、比乖巧中,熬出頭的。
到我們成為了父母,攀比的方式和內容都有了質的變化。
各種各樣的鄙視鏈和價值觀,直接擊打著父母的榮辱心。
從剛出生比誰家娃更重,到上幼兒園了比誰家娃上雙語上蒙氏,再后來比誰家娃琴棋書畫樣樣不落......
拎出來被攀比的對象是孩子,但攀比的真正主體都是父母自己。孩子優秀父母榮光,孩子糟心父母臉面無光。
拼盡全力買學區房,削尖腦袋送孩子進好學校,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去高大上的出境游學,只為了孩子不落于人后,好像這樣自己也高人一等。
當然,丹媽不懷疑公立名校、私立學校的教育水平,也不否定一個人多才多藝會有更廣闊的視野,但是一旦你為此投入了重金和絕大多數精力,你的目標就會凝聚,你的期望值便會上升。
一旦孩子有了優異表現,你便急于炫耀自己的投入取得了回報,而一旦孩子沒有達到你的理想值,你會抱怨:“我為你付出這么多,你就如此回報我?你看看誰誰誰……”
無形之中,孩子也許在你的威逼利誘中各方面都在進步提升,但要強和攀比的念頭也在他小小的內心里扎了根。
孩子的果都是父母的因,所以這個10歲孩子想要更好的資源,想要更優渥的環境來支撐他的優秀,說到底,也是源于父母日常教化中種下的果吧。
缺少真正的親子陪伴
帖子里的小孩子,提到了一點:“希望爸爸安靜點(少些炫耀),能多帶他出去看看。”
所有看似成熟的孩子,究根結底都讓丹媽覺得心疼。
這個10歲孩子的內心深處,并不是只有冷漠和功利,叛逆的言辭背后,是對高壓生活的負氣,也是對父母關注的吶喊。
我們或多或少都犯了這樣的錯誤,覺得愛孩子就是盡自己所能,給他最好的生活條件,和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窮爸爸、富爸爸》里說:“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也許有人會說,我每天都在陪著孩子啊。
這里丹媽想說明的是,只有身體在孩子身邊,眼睛和心都在忙別的事情,這不叫陪伴,真正的親子陪伴包含了互動、溝通、尊重和理解。
最好的陪伴是心靈陪伴。
比如和孩子聊聊彼此一天的見聞和心得,天朗氣清的時候帶孩子戶外郊游,在孩子沮喪或者考試失敗時給他打氣和鼓勵......
通過觸及彼此心靈的的溝通,來傳遞愛與信任,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龍應臺曾說,做父母的,都是有有效期的。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完全可以依靠的,這里所說的依靠,不止是物質的依靠,也是正確三觀的引導,愛與陪伴的不缺位。
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就到了驗收的時候。這里所謂的驗收,一方面是孩子的學業成績,而更為重要的是孩子的性格品行、綜合素質.
驗收的是孩子,也是父母。孩子出現問題,需要修理和調教的,不止是孩子,也有父母。
平心而論,作為父母,我和劉先生也都很平凡,沒有大富大貴,但也不至于貧窮無知,我們像所有人那樣,在能力范圍以內都想給叮當最好的。
但我們給孩子的這些,都不是為了所謂成績,所謂的成功。
給孩子用安全無毒材質的餐具,是為了讓他健康少生病;
帶他看花草看世界,是為了讓他感受生活著的美好;
每天給他讀繪本,為了引導他行成自己的三觀和思想;
以后也會給孩子的擇校而努力,讓他有機會有選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富貴或貧窮,都不是能不能生孩子的先決條件;
優秀或普通,也都不是父母愛不愛孩子的評比標準。
我們會讓他知道,我和他爸爸,會為了美好的生活而持續努力,不會暴富但也不貧窮,并且一直努力一直前行。
而作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他優秀,但如果最終他很平凡很普通,我們也愛他。
- End -
回復見面禮,丹媽免費送你一本育兒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