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是固態硬盤的接口類型,PCI-e是通道類別,兩者概念不同。
目前市面上的SSD主要分為三種規格(ngff接口就是M.2接口):
① 2.5英寸SATA接口SSD;
② M.2接口SSD(走SATA通道);
③ M.2接口SSD(走PCI-E通道且支持NVMe協議)
第一種2.5英寸SATA接口的SSD只要是主板上有SATA接口的都可以使用,優點就是兼容性較強,而且普遍比NVME SSD便宜些,缺點就是速度相對較慢(但比機械快很多),最快連續讀寫一般也無法超過550MB/s。
第二種M.2接口SSD(走SATA通道)是最具迷惑性的,很多人誤以為M.2接口的SSD就是走PCI-E通道,性能很強,但事實上絕大部分M.2接口的SSD除非標注PCI-E通道(或者NVMe標志),否則肯定是SATA通道產品,本質性能上和第一種完全一致,很多奸商(尤其是整機)很喜歡用這種SSD來迷惑消費者。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就是三星CM871/PM871之類的產品,還有浦科特M7VG(人傻錢多浦科特)等,非常不建議購買這一類!
第三種M.2接口SSD(走PCI-E通道且支持NVMe協議)是高性能的代表,也是未來的主流,因為現在主板上的M.2接口一般都可以支持NVMe協議,所以想買M.2接口SSD的用戶務必購買這一類,這一類產品讀寫速度很容易達到1000MB/s甚至3000MB/s以上,比如三星PM961/SM961等,價格也不貴。購買的SSD只要有NVMe標志,就說明一定是PCI-E通道的,但是走PCI-E通道的產品未必支持NVMe協議(早期的M.2 PCI-E SSD一般都不支持)。
都是走pcie通道,支持nvme協議,只有接口不一樣。
pcie的ssd拆開之后里面就是一張m.2的ssd,只不過是用了轉接卡而已,貴出的價錢就是轉接卡了,除了帶燈,就沒什么優點了。
就是改善一下適配而已,一個專門給臺式機用,一個筆記本臺式機都可以用,速度差不多。PCIE的是給無M2接口的老機子上的主板用的,通常是用在服務器上。
寫入性能和讀取性能:兩個接口,分一二代,以前的m2走的是sata3標準路線,理論峰值6g 速度為六七百兆,最新的的m2走的是pcle3.0×4路線峰值是老款的五倍,舊款的pcle走的是2.0路線比老款的m2快,反正兩個接口最新款的都是一條路線,pcle的理論上散熱好些
M2好像除了是新東西外,實際使用好像沒見得比PCIE快了什么。而M2有很多麻煩,首先裝系統,我必須要把U盤弄成光驅,然后把ISO寫入假光驅,然后安裝系統,然后我發現居然還裝不了,后來才發現我不能事先分區,而是必須在ISO的鏡像引導里分區才可以裝系統。
以前那種GHOST裝系統的基本裝不了,因為沒有M2驅動,而有M2驅動的特制系統盤我網上找來找去都沒有找到真的。pcie固態反而沒這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只能用WIN10或者WIN8.1。用WIN7會讀不到系統,PCIE也沒這問題。
所以M2如果你會裝系統而且習慣用WIN10,那就用也無所謂,對于小白可能PCIE方便些。
如果說sata固態硬盤是固態硬盤中的老大哥,PCI-E接口就是固態硬盤接口中的貴族。
而PCI Express的接口根據總線位寬不同,還可分為X1、X4、X8和X16。目前使用較多的是PCIe X4,市面上流通較多的是PCI-E 2.0版本和3.0版本,對應的X4帶寬為16Gbps/32Gbps,折算成傳輸速率約為2GB/s和3.93GB/s,相比SATA接口,這已經是非??植赖乃俾柿?。
M.2原名為NGFF接口,標準名稱為PCI Express M.2 Specification。它是為超極本(Ultrabook)量身定做的新一代接口標準,以取代原來基于mini PCIe改良而來的msata固態硬盤。無論是更小巧的規格尺寸還是更高的傳輸性能M.2都遠勝于mSATA。隨著SATA接口瓶頸不斷凸顯,越來越多的主板廠商也開始在自家產品線上預留M.2接口,主流的M.2接口有三種尺寸,分別是M.2 2242、2260、2280。
另外通常我們把支持NVMe協議的高性能SSD叫做NVMe M.2 SSD。NVM Express(NVMe),或稱非易失性內存主機控制器接口規范(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是一個邏輯設備接口規范,通常是指使用PCI-E通道的SSD的一種協議規范,此規范目的在于充分利用PCI-E通道的低延時以及并行性,還有當代處理器、平臺與應用的并行性,在可控制的存儲成本下,極大的提升固態硬盤的讀寫性能,降低由于AHCI接口帶來的高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