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福互為依存,互相轉化。正如古人語云:“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從這種意義上講,禍即是福;福即是禍,禍福不二。這就是佛法上所講的“不二法門”。
《淮南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就說明這一道理。漢人塞翁,有一獨子及一馬,視為雙寶,非常珍愛。一天,馬忽然失蹤。塞翁失去二寶之一,心中異常難過。有人對他說:“不要傷心,且等等看!”
不久,馬自己回來了,還帶回胡人的良馬。塞翁高興萬分,兒子試著去騎馬,不慎從馬上摔下來,跌斷腿骨。愛子變成跛子,使塞翁憂傷。心想:“這馬還不如不回來的好!”有人對他說:“塞翁,愛子變成跛子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不久,戰爭爆發,所有青年人都被徵召入伍,出征之后十有九個戰死。只有塞翁的跛腿兒子仍留在故鄉,保全了性命,與塞翁共度余年。
以上故事告訴我們,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復始。這就是佛門中常常講的禍福不二的道理。當我們遭受逆境時,如果能活用佛教的禍福不二法門,對我們樹立正確的禍福觀大有幫助。
眾所周知,高潔的蓮花是從污泥中長出來的。換而言之,沒有污泥,就沒有蓮花。從這種意義上講,污泥即是蓮花;蓮花即是污泥。兩者之間的關系看起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但實質上,二者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緊密相連,無法分離。
同樣,人之一生,所遭遇的不是順境,便是逆境。本質上講,逆境與順境也是不二的。從這種意義上講,人生無所謂順境與逆境,重要的是面對各種境界時的心態。
如果將逆境視為不利的東西而加以拒絕,只要順境不要逆境,將精力集中於逆境的傷害與痛苦上,這種人哪怕受到一點痛苦都要承受較大的傷害,變得無法忍受。反之,若能心存正念,在逆境現前時謹慎、積極去克服,禍患反而變為成功的動力(增上緣)。由此可見,凡事只要沉得住氣,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古往今來,大凡有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在逆境中磨練成長。艾森.豪威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英雄,后來做了美國總統。
小時候,艾森.豪威爾跟母親及兄弟姊妹一起打撟牌,他的手氣不好,抓到的牌總是很差,于是他失去玩牌的興趣。母親很嚴肅地對他說,玩牌的意義并非靠運氣去撿到好牌,而是要把手中那副牌發揮得最好。母親一席話,令艾森.豪威爾頓開茅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艾森.豪威爾擔任盟軍統帥,與希特勒作戰,戰事即使陷于艱難無助的困局,他仍然沉著應戰,盡量把握和發揮手中的一切條件,終于轉敗為勝,這就做到了隨緣不變。
在生活中,我們身處逆境不要灰心喪氣,應沉得住氣,充分運用已有的條件去努力,眼前的壞事情并不一定就是壞事。懂得這個道理,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