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子劉彥強
認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有個很出名的現代寓言故事,說有位媽媽帶著5歲的女兒逛街,逛街回來,女兒畫了幅《陪媽媽逛街》。
媽媽拿過女兒的畫,瞪眼一看,頓時懵了:女兒的畫上,沒有車水馬龍,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紅男綠女,只有一根又一根的,奇怪的柱子……女兒畫的是什么?
媽媽端詳半晌,才突然醒過神來,女兒畫的,是一條條人腿。
原來,女兒年幼,個頭特矮,被母親牽著手,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商廈車流。
她看到的只是無數條成年人的大腿,擺來動去地遮住視線。
故事告訴我們:認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人是在自己的思想指導下生活的,一個人認知的層次,決定了他人生的層次
王安石的詩道:“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認知就是這樣,越往上,所見越多,越是感覺世界美麗,風光無限。
在這里,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在飛來峰下徘徊的人士,看不到千尋塔頂才能看到的風景;一直處于認知底層的人,根本聽不懂認知高層的人在說些什么。
認知的千尋塔有九個層級,我們對九個層級逐層加以解析,看你在哪一級?
1、最底端,只知好惡
這是嬰兒時態的人類 ——餓了就吃,不分場合;渴了就喝,不分地點。這也是極端情緒化的一族。
認知不足的困擾,讓他們總是陷入到窘態,卻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于是碰了釘子就泄氣,遭遇冤枉就拼命。
比如說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有個大風廠職工,他是個受害者,股權被貪官和奸商合伙弄走了,因此而陷入狂怒,拿刀架在老干部陳巖石的脖子上。結果,他和貪官們一起入獄。
現實中有許多這樣的人,一生也走不出自己的情緒。
2、墨守成規
教導孩子認真讀書、聽老師話的家長,還有只知認真讀書的孩子,就是處于這個認知層級上。
他們根本就不明白,書本上的東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見識與認知。
我的一個同學,重點高校畢業,肚子里滿滿的墨水。一次同學聚會,大家對他測試,唐詩宋詞你問哪一首他背誦哪一首,一個結巴不打的。但叫他寫一首記敘同學聚會的詩,他傻了。
陳更再奪中華詩詞大賽第四季冠軍,很多人為之捧場歌頌,他們看到的就是死記硬背讀書的成果,看不到背記了這么多詩詞能干什么?在此之前,有個送外賣的小哥也奪過一次詩詞大會的冠軍,但你可以想象,他背記了那么多詩詞對他究竟有多大作用?
其實我想,我的這個同學去參加詩詞大會,也許就沒有大家熟知的陳更,或者那個外賣小哥。
我的這位同學,還有這些為陳更歡呼的人就是這個層次的人。
要知道,人最重要的不是讀書,而是成人!是認識普遍的人性、普遍的規律,并于不同社會的差異性中,獲得更具實踐價值性的認知。
3、認識到規矩的局限性
最守規矩的孩子,也是學校里最省心、懂事、聽話的孩子,但這類孩子進入社會,只能循規蹈矩。一旦遇見規矩以外的事情,他多半會手足無措。
因為這類人只是因為恐懼,而不敢亂說亂動。循規蹈矩的上下班,循規蹈矩結婚生孩子……一生的循規蹈矩,一世的平庸無為。
其實許多所謂的“規矩”,不過是統治者維持秩序的手段,或者成年社會出于省心而承襲的慣性,未必能與你所處的現實相符合。
在這里,有條隱秘的貧富分界線。
40年改革開放中,有這樣一種普遍的現象,重點高校畢業的學霸,甚至狀元的學生在企業中打工,優秀者成為高級白領。但他們的老板,董事長甚至高中都沒有畢業。
他們停在自己所讀的知識中。
看看那些先富起來的人,有誰循規蹈矩來著?
過于遵守祖宗成法的人、心懷恐懼謹小慎微的人、兢兢業業如履薄冰的人,都會感受到極大的生存壓力。必須繼續上行,才能有所突破。
4、明是非,識大體
學習規矩,乖巧聽話,這是對小孩的要求。
長大成年后,行動能力也跟著提升,就要明是非,識大體,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話不能說,就是遵奉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哪怕這個價值觀完全不對路子,但卻是維系社會運轉的唯一正確道德。
被人們萬般歌頌的海瑞,因為七歲的女兒從一個男人手里接過食物,嚴厲斥責孩子違背禮制并加以處罰,竟致七歲的女兒活活餓死。
張居正評價海瑞:只可裝點門面,不堪大用。
如海瑞類的清官,循規蹈矩的順民,或稱之為“過于執”。
所以,這是個血性方剛、努力向世界證明自我的階段。但如果不能超越前任是非觀,就無法突破自我。
5、認識到是非的局限性
這個階段的人,知道了人類社會是發展變化的。有些看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得落伍淘汰。
這時候的人開始思考,開始行動,開始接受一個不確定的世界。
從此不再固執,不再執拗。
知道了每個人眼里的世界不同,知道每個人的認知與價值體系完全不同。于是不求人理解自己,欣賞自己,也看得慣、能尊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于是不與人爭論,不發脾氣不鬧情緒,生存處境再難也能生存無虞,進而兼濟天下。
6、認識到現實資源的有限性
什么叫“現實資源的有限性”?
就好比我文革時我在生產隊當會計,生產隊糧食、錢財、甚至柴火都數量有限,你多拿走一點,他這邊就少了一點。
無論怎么分配,都是絕對的不公平。
在這樣的環境中爭搶資源,即使有千般功夫,萬般能力,依然是所得有限。
人類社會的一切憤怒、沖突、怨氣與對抗,都來源于資源的匱乏。
在這里,有條不可見的生存線,處于這個層級的人士,能抓住最匱乏的稀缺資源的,是最具有著一定生存能力的人。
在窮寒時期他們能夠存活;在國家發達時他們構成中產;在社會結構中能當個官員。他們吃飯不愁,錢也不缺。
就是心里總是七上八下,因為他們處于不穩定狀態,心如飄萍,無根可依。
但如果能突破資源匱乏的局限呢?如發現新資源,或者,干脆,離開資源匱乏的處境?
比如,改革開放之后,很多人離開生于斯長于斯的村莊,到他鄉打工,做生意。更有一些人,干脆到外國尋找資源。
“樹挪死,人挪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7、認識到人的發展性
人的發展性,就是你的選擇和努力,可以改變你的環境與命運。
比如,20年前的馬云,到處求職找工作,和朋友一起報考警校,去了5個人,考取4個,只有他沒考取。最后馬云自己開公司拉業務,現在,網上還流傳他拉業務時被人貶斥的視頻。
再比如董明珠,她30歲喪夫,拖著個2歲的孩子,面對無盡的生活壓力,碌碌無能的困厄。在孩子8歲那年,她決定把孩子托付給母親撫養,獨自一人南下闖練。硬是從業務員做起,逐步開創自己的事業,最后做到格力集團董事長。,
再比如剛去世的諸時建,上世紀的煙草大王,因貪污罪被判無期,74歲時保外就醫,在別人恐怕已經心灰意冷吃喝等死,但他卻承包荒山種植果樹,創造“諸橙”名牌,時間就成了新的億萬富翁。
還有更多的人,仍然在默默無聞的努力,他們不會是馬云,也未必會成為董明珠,更無緣成為諸時建。
但,他們與馬云、董明珠、諸時建是同一個層次的人。
因為,他們看到自己能夠發展,不會永遠是吳下阿蒙。
事實是,當他們人道老境,回頭再看,就會發現人生,已經大為改觀。
其實有很多這樣奇怪的人士,他們面對冷遇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改善自我,通過自己的選擇和努力提升自己,最終走出命運的低谷。
8、認識到人性和社會規律
認識人性,就是認識人的本質,但關鍵的還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真正的需要。
女媧造人,她造出的任何一個人都有殘缺,但她又給人賦予了彌補殘缺的潛能。
認識到自己與生俱來的殘缺,也認識到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殘缺;認識到人在江湖的身不由己,認識到人生充滿了無盡的矛盾與困惑。
這時候,你對人生再也不會有恨意,再也不會有怨言。因為你知道眾生皆苦,希望十全十美,追求盡善盡美,終不過是庸人自擾。
但這遠遠不夠。這種認知會構成你終生走不出的陷阱。
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認識老祖母女媧賦予你彌補殘缺的潛能,把它運用起來。
比如蘇軾欲登山巔,累死累活苦苦攀爬不得,心中十分懊惱、煩操,忽而一想,登頂又如何?于是放棄登頂,頓覺一身輕松,爽快,四野一看,喝!風景不錯。
在比如辛棄疾,“壯歲旌旗擁萬夫”,一心抗金收復失地,但卻遭到不抵抗的南宋君臣排擠,壯志難酬,報國無門,怎么辦?“卻把萬字平戎策,換做東家種樹書”,然后是詩詞歌賦,皆成文章,終成詞宗,至今無出其右者。
9、認識到人生的至高意義與價值
沖出人性的迷障,就知道道法自然。能一切順其自然,即為最高智慧境界。
如莊子夢蝶、觀魚、看鵬舉雀躍,處處皆是快樂!
惠子擔心魏王請莊子出山,莊子給他講故事: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甘露不飲,鴟抓著一只腐鼠,很緊張的對鳳凰說:你要搶我的食物嗎?
老子才華絕代,孔夫子向其求教,稱其為他無法企及的神龍,但他不去任何一個諸侯國做官,寧愿騎青牛遠離功名利祿,若不是尹喜阻攔請求,怕沒有震驚世界的道德五千言。
這老莊就是,心境澄明,無苦無憂,洞穿了個世界的本原,獲知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這是人類認知的又一個新起點??鞓窡o邊的心靈自由。
但現實中,這樣的人多被視為傻瓜,如《射雕英雄傳》中的周伯通。
我們的認知就是這樣,人應該由塔的底端一步步向上攀行。
每行進一步,都會有豁然開朗的通達感。每上升一層,都會獲得無盡的心靈快感。上到頂層,你就徹底進入了人生的自由境界。幸福快樂就對你不離不棄。
你的認知在哪個層級,你的人生就在哪個狀態。
2019年3月9日星期六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