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加榮
《鬼谷子》一書《漢書藝文志》未著錄,《隋書經籍志》始見著錄,其文為:“《鬼谷子》三卷(皇甫謐注);《鬼谷子》三卷(樂一注)。”新舊唐書則不見有“皇甫謐注”而多“尹知章注”。《中興書目》載:“一本始末皆東晉陶弘景注,一本捭闔、反應、內揵、抵巇不知何人訓釋,中、下二卷與陶弘景所注同。”史籍中共提到了四家注。皇甫謐生活在魏晉之際(215—280年),自號玄晏先生,好讀書,著述豐厚,其風格與鬼谷子及陶弘景類似,其注《鬼谷子》是可能的。《太平御覽》中所引《鬼谷子》有注文,其注釋內容與陶注不同,與李善、馬總所引樂注亦不同,可能即是皇注。現有的《鬼谷子》注本屬陶弘景注。陶弘景為南朝齊、梁間有名的道教高人。博覽群書,明陰陽五行,熟鳳角星算,知天文地理,懂醫藥丹方,被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其注《鬼谷子》也是可能的。現存注本嚴元照曾提出“是尹非陶”孫星衍據注中有“元亮曰”確認是“陶注無疑”。樂一本唐代魯郡人,字正。當在李善、馬總之先。李善注《文選》時曾引“《鬼谷子》曰:‘物有自然’,又引“樂氏曰:‘自然,繼本名也’”。馬總在《意林》中引《鬼谷子》時也稱:“樂氏注,名壹”。可見樂一注“《鬼谷子》當確有其事。自《舊唐書》始就有尹知章注《鬼谷子》一說,宋王應麟在《漢書·藝文志》中引尹知章《鬼谷子》序文。文曰:“此書即與蘇秦、張儀者,……秦儀復往見時,先生乃正席而坐,嚴顏而言,告二子以全身之道”。尹知章,唐人。勤學博覽,通諸經,明易學及老莊玄言,曾注《老子》《莊子》《韓非子》《管子》,說其注過《鬼谷子》也是可能的,不過已不見注本。《管子·九守》與《鬼谷子·符言》內容相同,或許前人指的是注此一篇也未可知。宋、元、明、清未見注者,民國初年番禺俞棪有《鬼谷子新注》,民國二十一年又有常寧尹桐陽《鬼谷子新釋》,今人亦有多種注本,如盛瑞裕,蕭登福,張建國、陳蒲清等均注過鬼谷子。最難得的是日本學者丸山松幸的注本佳處甚多,其水平不在華人學者之下。
本書注譯是以本人1995年新校本(見《新編鬼谷子全書》)為底本。補出了《轉丸》《胠篋》二篇,全書以簡化字橫排。注釋詳盡,譯文使用規范現代漢語,意在為現代讀者提供一個通俗的讀本。
捭闔①第一
粵若稽古②,圣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③。觀陰陽④之開闔以命物⑤。知存亡之門戶,籌策⑥萬類⑦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⑧焉,而守司⑨其門戶。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10。變化無窮,各有所歸11。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后,度權量能12,校其伎巧短長。夫賢、不肖、智、愚、勇、怯有差13。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14之。審定有無,以其實15虛,隨其嗜欲16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實得其指17,闔而捭之18,以求其利19。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20。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明審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21有守22,先從其志。
即欲捭之貴周23,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24。捭之者,料其情25也;闔之者,結其誠26也。皆見其權衡輕重27,乃為之度數28,圣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圣人因而自為之慮。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內之29;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30。縱橫31,反出、反復、反忤32必由此33矣。
捭闔者,道之化,說之變34也;必豫審其變化,吉兇大命系鄢。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35。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
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諸言36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37,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38。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39。為小無內,為大無外40。益損、去就、倍反41,皆以陰陽御其事。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還終始,陰極反陽42。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注釋】
①捭闔:捭,分開、撕裂。《禮記·禮運》:“其燔黍捭豚。”闔,本意為門扇,古注曰“用木曰闔,用竹葦曰扇”。引申為關閉,《周易·系辭》:“一闔一閉謂之變”。捭闔,在這里指縱橫馳騁,大開大合。是鬼谷學說中一種基本的方法。
②粵若稽古:粵語首助詞;若,順;稽,考。粵若稽古,在這里指順考古道。
③眾生之先:眾生,眾多有生者;先,先知。眾生先,在這里指廣大生眾的老師。
④陰陽:陰,本意為山的背陰面;陽,本意為山的朝陽面。被引申來概括對立統一的兩類事物或現象。
⑤命物:辨別事物。
⑥籌策:就是計算、謀劃。
⑦萬類:就是萬物。
⑧朕:指征兆,跡象。
⑨守司:看守和管理。
10其道一也:道,大自然的規律。全句指圣人的“道”始終是一樣的。
11歸:歸宿。
12度權量能:指測度權衡、比較才能。
13有差:指各有不同,有差別。
14以牧:用來掌握。
15實:指實情。
16嗜欲:喜歡,特殊的愛好。
17指:意同宗旨。
18闔而捭之:先封閉,然后再打開。
19求其利:檢討對方的善惡利害。
20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或開放使其顯現,或封閉使之隱藏。
21離合:離,離開,不一致。合,閉合,合攏與“開”相對。
22守:遵守,信守。
23欲捭之貴周:周,不遺漏。當要采取行動時,必須作周詳的考慮。
24與道相追:道,道理、規律。這里指與規律相近的道理。
25料其情:就是檢查實情。
26結其誠:使其誠心堅定。
27權衡輕重:指權衡、比較誰輕誰重。
28為之度數:測量重量與長度的數值。
29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內之:出之,指出去。內之:收容、接納。意思是或開放,讓自己出去;或開放,使別人進來。
30四時開閉以化萬物:就像春、夏、秋、冬的開始與結束一樣,來促使萬物發展變化。
31縱橫:自由自在的變化。
32反復、反忤:或離開,或反回、或復歸,或反抗。
33必由此:必須通過這里。
34道之化,說之變:道的變化規律,說的變化形態。
35終始其義:指始終保持的義理,即善始善終。
36諸言:各種言論。
37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或開啟或閉藏,都以陰陽之道試行。
38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入,進入,與“出”相對。可,可以。這里指沒有不可以的地方,沒有不成功的事情。
39可以說天下:可以說服天下。
40為小無內,為大無外:做小事不盡其小,做大事無限其大。
41倍反:背叛或復歸。
42陽還終始,陰極反陽:陰陽相生,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譯文】
縱觀古今歷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為眾人的先導。通過觀察陰陽兩類現象的變化來對事物作出判斷,并進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徑。計算和預測事物的發展過程,通曉人們思想變化的規律,揭示事物變化的征兆,從而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終是一樣的。事物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歸宿:或者屬陰,或者歸陽;或者柔弱,或者剛強;或者開放,或者封閉;或者松馳,或者緊張。
所以,圣人要始終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度量對方的智謀,測量對方的能力,再比較技巧方面的長處和短處。至于賢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區別的。所有這些,可以開放,也可以封閉;可以進升,也可以辭退;可以輕視,也可以敬重,要靠無為來掌握這些。考察他們的有無與虛實,通過對他們嗜好和欲望的分析來揭示他們的志向和意愿。適當貶抑對方所說的話,當他們開放以后再反復考察,以便探察實情,切實把握對方言行的宗旨,讓對方先封閉而后開放,以便抓住有利時機。或者開放,使之顯現;或者封閉,使之隱藏。開放使其顯現,是因為情趣相同;封閉使之隱藏,是因為誠意不一樣。要區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計謀研究明白,計謀有與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須有主見,并區別對待,也要注意跟蹤對方的思想活動。
如果要開放,最重要的是考慮周詳;如果要封閉,最重要的是嚴守機密。由此可見周全與保密的重要,應當謹慎地遵循這些規律。讓對方開放,是為了偵察他的真情;讓對方封閉,是為了堅定他的誠心。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使對方的實力和計謀全部暴露出來,以便探測出對方的各方面的程度和數量。圣人會因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測出對方的程度和數量,圣人會為此而自責。因此,所謂開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者是讓別人進來。所謂封閉,或者是通過封閉來自我約束;或者是通過封閉使別人被迫離開。開放和封閉是世界上各種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開放和封閉都是為了使事物內部對立的各方面發生變化,通過一年四季的開始和結束使萬物發展變化。不論是縱橫,還是離開、歸復、反抗,都必須通過開放或封閉來實現。
開放和封閉是萬物運行規律的一種體現,是游說活動的一種形態。人們必須首先慎重地考察這些變化,事情的吉兇,人們的命運都系于此。口是心靈的門面和窗戶,心靈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謀都要由這個門窗出入。因此,用開放和封閉來把守這個關口,以控制出入。所謂“捭之”,就是開放、發言、公開;所謂“闔之”,就是封閉、緘默、隱匿。陰陽兩方相諧調,開放與封閉才能有節度,才能善始善終。所以說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嗜好、財貨、得意、情欲等,屬于“陽”的一類事物,叫做“開始”。而死亡、憂患、貧賤、羞辱、毀棄、損傷、失意、災害、刑戮、誅罰等,屬于“陰”的一類事物,叫作“終止”。凡是那些遵循“陽道”的一派,都可以稱為“新生派”,他們以談論“善”來開始游說;凡是那些遵循“陰道”的一派,都可以稱為“沒落派”,他們以談論“惡”來終止施展計謀。
關于開放和封閉的規律都要從陰陽兩方面來試驗。因此,給從陽的方面來游說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給從陰的方面來游說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來求索微小,以崇高來求索博大。由此看來,沒有什么不能出去,沒有什么不能進來,沒有什么辦不成的。用這個道理,可以說服人,可以說服家,可以說服國,可以說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時候沒有“內”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時候沒有“外”的疆界。所有的損害和補益,離去和接近,背叛和歸附等等行為,都是運用陰、陽的變化來實行的。陽的方面,運動前進;陰的方面,靜止、隱藏。陽的方面,活動顯出;陰的方面,隨行潛入。陽的方面,環行于終點和開端;陰的方面,到了極點顯就反歸為陽。凡是憑陽氣行動的人,道德就與之相生;凡是憑陰氣而靜止的人,開拓勢就與之相成。用陽氣來追求陰氣,要靠道德來包容;用陽氣結納陽氣,要用外力來約束。陰陽之氣相追求,是依據并啟和關閉的原則,這是天地陰陽之道理,又是說服人的方法,是各種事物的先異,是天地的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