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些城市地名的來歷
四川,為我國之一省,位于長江流域西部上游。境內因有岷、沱、嘉陵與長江四大川,故而得名,即禹貢所稱梁州之域。周時為巴、蜀諸國地,秦時為巴、蜀二郡,故別稱蜀省,又稱巴蜀。漢為益州郡,晉為梁、益二州。唐代置劍南、山南、黔中諸道;宋置四川路;元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明置四川市政使司;清置四川省,民國仍之。其地東鄰湖北、湖南,南連貴州、云南,西接西康,北界青海、甘肅、陜西。面積約三十萬零三千余方公里。省會日成都市。全境俱屬盆地地形,名四川盆地。又因盆地四周丘陵,多由紅棕色砂巖所構成,風化土壤,亦多、屬赭紅色,故又有「紅盆地」之稱。
省境北有岷山、摩天嶺、米倉山;東北一有大巴山;東有巫山;南界云貴高原;西有邛崍山。其位于省內西南之峨眉山,高三千零三十五公尺,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為著名之佛教與避暑勝地。盆地底部,約占全省面積三分之二,略呈梯形,除南部因稍受褶曲,有低矮摺曲山脈以外,余多為寬廣之谷地與和緩之丘陵地,中有成都平原,由岷、沱兩江所沖積而成,面積約六千方公里。盆底地勢南傾,長江由西南進入本省,流貫南部,破巫山而東入湖北,成三峽之險。三峽中之瞿塘峽,在奉節縣東,為三峽之首;往東為巫峽,在巫山縣東;更東為西陵峽,則在湖北省境內。三峽相連,長數百公里,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江石突立,水急灘多。中以瞿塘最險,巫峽最長。長江北岸之大支流,有發源于盆地西北山岳,而于宜賓注入長江之岷江;發源于甘肅,納涪、渠兩江而于重慶匯流之嘉陵江;以及界于岷江與嘉陵江中間較短之沱江。南岸支流則有黔江。
四川位于北緯三十度附近,屬華中 氣候區 ,但年均溫較華中各區為高。夏季,因地居內陸,為羣峯環繞,難得海洋調節,故相當悶熱;冬季,因有秦嶺與大巴山之雙重屏障,北方寒流,不易侵入,亦頗溫暖,霜雪少見。全年濕度均高。年雨量,川南沿江一帶,約一千公厘以上;川北較少,約八百公厘左右。因為境內有岷江、沱江、嘉陵江、長江四大川,故名。位于長江上游,東界湖北,南界貴州、云南,西界西康,北界陜西、甘肅,東南界湖南,西北界青海。面積三十萬零三千三百一十八平方公里。省會成都市。因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易于防守,亦稱為天府之國。簡稱為川。
地名來歷:成都
成都是四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國務院命名的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從戰國時期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置縣,正式稱之為成都,到現在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可是,成都這一名稱是怎么來的呢?
據典籍記載,是和秦滅蜀以前,居于此地區的古蜀族分不開的。古蜀人之邑多名“都”,如成都、新都、廣都等。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 “開明王自夢郭移,乃徒治成都”。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滅蜀,定蜀都名曰成都。
為何定蜀都名成都呢?據《蜀王本紀》載: “時(蜀)人萌椎髻左言,不曉文字”。在古蜀語中,蜀音山,都亦音du,前一個du代表族稱,后一個du代表地稱,時中原人根據蜀語音譯為蜀都。在為成都定名時,蜀已亡,不稱蜀都而稱成都,是作為戰勝者的秦,既考慮了古蜀族的語音語義,又考慮了古蜀國“三都”的歷史狀況而定的。成,據《儀禮·燕禮》:“笙入三成”下注曰:“三成,謂三終也”,成即終結之意。《廣韻》亦解釋為: “成,畢也,凡功卒業就謂之成”。在古蜀國的三都中,“新都”是蜀王于舊都(鄲)之后新營建之都,“廣都”是繼新都之后拓廣之都,“成都”即蜀終結的都邑,也就是蜀最后滅亡前的都城之意。
地名來歷:瀘州
自西漢(公元前206到公元25年)到南齊(公元479到502年),瀘州古稱江陽,據市志載“梁武帝大同(公元535到546年)中置州。嘗徙治馬湖江口,馬湖江即瀘州水(金沙江)下游。其水色黑,遙取瀘水為名,故名“瀘州”。建置歷史已2148年。瀘州市漢代為江陽縣治,屬犍為郡。三國蜀漢以后為江陽郡治,江陽郡屬益川,下轄江陽縣、符縣、江安縣。此建置沿至南齊,無大變化。梁設置瀘州為川治、瀘州轄一郡,三縣即江陽縣(今江陽區)、江安縣、綿水縣。此建置沿至南齊。梁設置瀘州為州治,瀘州轄一郡即江陽郡,三縣即江陽縣、江安縣、綿水縣,此建置沿至北周,無大更改。隋改瀘州為瀘川郡,改江陽縣為瀘川縣,為瀘川郡治。瀘川郡轄瀘川縣、富世縣、江安縣、合江縣、綿水縣。唐復改瀘川郡為瀘州,為瀘州州治。瀘州轄瀘川縣、富義縣、江安縣、合江縣、綿水縣。五代前后蜀地方政區建置,一切遵循唐制,州縣之名,亦和唐舊,瀘州仍為州治。宋未改瀘州為江安川,屬潼川路。轄瀘川縣、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元再改為瀘州,并廢瀘川縣入瀘州,屬重慶路,轄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明將瀘州改屬四川行省。后又直隸布政司,轄江安縣、納溪縣、合江縣。清代瀘州由道,州治。屬川南永寧道。瀘州仍轄江安、納溪、合江三縣。1913年瀘州改稱瀘縣。屬永寧道,仍為永寧道治和瀘縣縣治,并與江安、納溪、合江三縣脫離。1935年瀘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中共川南區委在自貢成立,川南區委于是1950年1月遷瀘縣。 1950年瀘縣析出設立瀘州市,屬川南行署,并為行署所在地。1953年屬瀘州專區轄市, 并為專員公署所在地,1959年6月隨瀘州專區撤消,劃入宜賓專區, 為縣級市。1983年6月從宜賓地區劃出,升為省轄市,下轄五縣一區 (市中區、瀘縣、納溪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1996年7月行政區劃調整為下轄三區四縣 (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至今。
地名來歷:宜賓
宜賓前身名叫“僰道”,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方改稱為“宜賓”。但是,“宜賓”一名卻早在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早已有之。其來由乃是:隋末,曾析南安縣(今樂山前身)部分地域在今宜賓縣蕨溪鎮宣化壩置存阝馬阝縣作為郡治設于今宜賓三江口城區的犍為郡轄地;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少數民族“慕義來賓”(或說唐王朝少數民族“以義賓服”)之意,改存阝馬阝為義賓;至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宋代第二個皇帝趙匡義(亦叫“光義”)上臺,“義賓”之“義”“犯諱”,于是按《孟子》“ 義者宜也”句意,把義賓改為“宜賓”。不過,此一“宜賓”是指設縣城于今宜賓縣蕨溪宣化壩的宜賓,不是指今三江口舊城所在。但是,畢竟“宜賓”一名已有出現。至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宜賓縣降為宜賓鎮并入僰道縣,又經過43年,至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僰道縣方改稱為宜賓縣。然而,這時的宜賓縣城卻仍不在今三江口舊城區,而是在今江北舊州壩。至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宜賓縣城又遷至登高山(今三江口舊城東)。直到元代至元十四年(1276年)方把宜賓縣城復遷回今三江口城區。今三江口宜賓舊城區叫做“宜賓”,從此時開始。 總之,“宜賓”之名出現至今已1026年。今三江口宜賓城被稱為“宜賓”則僅有726年。其間,有300年時間,“宜賓城”設于蕨溪宣化壩(共138年)、舊州壩(共153年)、登高山(共9年)。盡管如此,因為“宜賓”承傳于僰道,僰道城即今宜賓舊城所在,且從隋至今,犍為郡、戎州、南溪郡、敘州、敘州路、敘州府及民國時期專員公署大多數時間均設治于今宜賓城區(含三江口舊城、舊州城、登高山城地域),因而習稱宜賓為“具有二千多年建城歷史的古郡”,準確無誤。
地名來歷:綿陽
綿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自公元前201年漢高祖設置涪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為歷代州郡治所和兵家必爭之地,有“蜀道咽喉”、“劍門鎖鑰”之稱。綿陽,古名“涪城”、“綿州”,從西晉懷帝時起,歷來為郡、州治地。清代雍正五年(1727),升綿州為直隸州,領縣增多,轄區擴大。1913年改綿州為綿陽縣,取“綿山南面之城”意。
地名來歷:自貢
自貢市是自流井、貢井兩地名的合稱。據史籍記載,貢井本名公井或大公井,唐代在此設公井縣。以后,公井縣并人榮縣。“公井”演化為“貢井”一說“公”、“貢”音近;一說大公井鹽質潔白味佳,進貢朝廷,因此名“貢井”。
自流井的名稱,也起源于該地區古代鹽井名。明朝富順縣人熊過在《南沙文集》中所提新開自流等井,是自流井名稱的最早記載。史籍稱“河岸有井,自流鹽水,放曰自流。或曰有不見功之井,倏然涌出,非關人力,是以得名”。自流井一名,不僅作為一口鹽井名,而且作為這一地區鹽井群的稱謂,并演化成為這一地區的名稱。
自流井、貢井原分屬富順、榮縣,但兩地生產和經濟上聯系極為密切,逐漸融為一體,由于產鹽多,稅利厚,一直受到歷代官府的重視。清雍正七年、八年分別在貢井、自流并設縣丞。1911年11月,自貢地方臨時議事會成立,要求設立獨立的行政區域,擬命名為“新知縣”,后未被批準。抗日戰爭爆發后,兩湖、西北及西南七個省、區食鹽要靠自貢鹽場供應,為適應形勢需要,1937年建立自貢特種警察局。1938年6月1日建立自貢市政籌備處。1939年9月1日,經批準正式宣布自貢市為省轄市。
地名來歷:廣元
川北重鎮廣元,原稱利州,因元代統治者用兵四川,意在“廣我元路”而得名。遠在西周時,今廣元市中區昭化一帶即有先民聚居為邑。戰國時,昭化是苴侯國國邑所在,地名葭萌。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兼及苴國,置葭萌縣,隸屬蜀郡。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利州路為廣元路,取元朝德威廣播、疆域廣大之意,這是廣元名稱的由來。
地名來歷:遂寧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恒溫平蜀后,罷德陽郡,并于德陽縣東南置遂寧郡,取息亂安寧之意,遂寧由此得名。遂寧歷來是川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小成都”之稱。東晉以來,曾為郡、州、府、縣、地區和地級市治所。建國初期,即為遂寧專署所在地,轄遂寧、蓬溪、射洪、三臺、鹽亭、中江、安岳、樂至和潼南九縣。1958年10月并入綿陽專區。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
地名來歷:阿壩
公兀七世紀。當吐蕃王朝在西藏強盛之后,便開始了一系列為擴大版圖的東征。唐貞觀年間,吐蕃軍隊征服了吐谷渾王國,也就是現在的川西北地區。為長期統治這片地區,吐蕃王朝不僅派駐大量軍隊,而且還從西藏阿里地區大量移民于此。這些移民在這里世代繁衍,成為州境內人口最多的民族。雖然他們已遠離自己的家園,但一直以“阿里哇”自稱,藏語意為“阿里人居住的地區”或“阿里人開發的地區”,后簡稱為“阿哇”,漢文寫成 “阿壩”這就是阿壩州名的來歷。
地名來歷:康定
康定系漢語名,因丹達山以東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故名“康定”。藏語稱康定為“打折多”,意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兩河交匯處。舊史曾譯作“打煎爐”,后通譯“打箭爐”,簡稱爐城。
地名來歷:廣安
宋太祖開寶二年(公元969年),于渠江縣境秀屏山(亦稱翠屏山、銀頂山)下的濃洄鎮置軍,取“廣土安輯”之意,命名為廣安軍。廣安一名,遂由此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蒙古兵入川,軍治所遷至大良城。寶佑六年(公元1258年)至度宗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大良城兩度被蒙古兵占領又兩度為宋軍收復。咸淳二年收復后,改廣安軍為寧西軍。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6年),治所遷回濃洄鎮。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寧西軍及其轄地為元所據。十五年(公元1278年),縣改隸順慶府。二十年(公元1283年)順慶府升為順慶路,置廣安府。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將其納入版圖,同年改名為廣安州。
地名來歷:黃龍
其一為古羌首領黃龍曾助大禹疏通九河,危急時化舟負大禹渡過險灘,功成后隱歸二道海,在黃龍洞內羽化成仙。為感念禹德,答謝天地,他將禹王贈送給他的金銀珠寶全部煉為金水銀水,以滋潤萬物,普救蒼生,金水銀水漫溢開來,形成了今日黃龍景區內漫山遍野的金沙 地和五彩水池,為紀念黃龍,后人建起了黃龍寺,且逐步形成了每年農歷6月15日(傳說為黃龍壽辰)的黃龍廟會,各族香客均來此祭祀賽歌:“布帳爐煙、行歌互答、歲以為例”,熱鬧空前。
又一說黃龍本叫色措,即藏語中的“金海子”之意,據傳雪寶頂本為藏族本教圣山,而四周流光溢彩的“金湖水”則是當地藏族獻給圣山的神泉。
地名來歷:樂山發
樂山歷史悠久,遠在3000多年前的巴蜀時代,曾是蜀王開明部族的故都。公元前四世紀秦滅巴蜀,樂山隸屬于蜀郡,因在成都的南面,故定名南安。 漢代將南安隸屬于犍為郡。南北朝時期,因戰亂不斷,樂山地區的建制屢有變遷。北周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隋朝隋置眉山郡。原南安縣改名龍游縣,傳說是隋朝軍隊從成都乘船向樂山進軍、追擊陳國敗兵時,岷江中有游龍導航,幫助隋朝軍隊統一天下,因此改南安為龍游。唐復嘉州,眉州。 宋朝改嘉州為嘉定府;元代改為嘉定路;明代改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樂山縣,取“城西南五里有'至樂山’”為名,改龍游縣為樂山縣,“樂山”之名沿用至今。 中華民國廢州府,治地設樂山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設樂山專員公署。1978年樂山縣與五通通橋區合并改為樂山市(縣級),仍隸屬于樂山地區。1985年改樂山地區為樂山市,屬省轄市
“樂山”及街名地名的由來
樂山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市境在夏、商時屬梁州之域,西周為杜宇氏蜀國南郡。春秋時期即為“蜀王開明故治”,開明氏首領鱉靈由荊地沿江而上,初治樂山,逐步擴展,進入川西平原遷都廣都,取代望帝,是為叢帝。秦統一中國后,在樂山境內置南安縣,屬蜀郡。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南以由蜀郡改屬犍為郡。西漢末王莽新(9-23年),南安縣屬西順郡。東漢建武十二年(35年),西順郡復改為犍為郡,南安縣仍屬犍為郡。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于原南安縣地置平羌郡和平羌縣,郡、縣同治今市中區。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取“郡土嘉美”之意,置嘉州,治平羌郡(今市中區),領平羌、青城、齊通、隆山四郡。宋改嘉州為嘉定府,元改為嘉定府路,明降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樂山縣,取“城西南五里有'至樂山’”為名,“樂山”之名沿用至今。來看看部分街名和地名的由來:
張公橋 紀念造建該橋的川南道臺張能鱗而命名
半邊街 此街半邊是街房,半邊是河堤
圣水街 街上有玉泉寺,玉泉寺內有圣水井
竹溪街 街房沿竹公溪畔
演武街 明萬歷十五年,在此建設演武場
里仁街 取孔子“里仁為美”之意
徐家扁 道光二十八年徐光彩門前掛有“徐家彎”匾額,因此為名
王浩兒 此處系河溝,王姓聚居其間
兌陽灣 地處山彎有兌陽寺
水井沖 巷內有一古井
泌水院 以鄧家山浸水流經炎帝廟得名
護國寺 道光二十三年皇帝御筆欽賜“護國寺”
文昌宮 早年此處有文昌宮古廟
關帝廟 康熙六十一年在此修建關帝祠
牛咡橋 橋邊壩上曾設過牛市
上河街 街道順岷江上段
紫云街 據傳明朝在此建一紫云宮古廟
興發街 明朝建成的街道取“興旺發達”之意
油榨街 早年此處為榨油作坊
學道街 以前曾在此設學道衙門
土橋街 據傳街面下有一座橋因名土橋街
東大街 街道位于正東方向
順城街 順古城墻所建的街
玉堂街 取金玉滿堂之意
府 街 原是嘉定府衙署駐所
鼓樓街 原建有一鐘鼓樓
新 村 原為郊外村落,建成街道后,取名新村
九龍巷 巷內建有九龍寺
洙泗塘 過去有一塘,取洙四二水為名
草堂寺 因建有草堂寺故名
皇華臺 據傳唐宋時朝廷使臣設立的賓館
泊水街 街道靠近銅河邊
箱箱街 早年此街做糕點箱箱的人居多
婺嫣街 為紀念一美貌女子守節而終得名
較場壩 系清代的考試武舉人之考場
育賢街 此街正對育賢門故名
縣 街 歷來是縣衙門駐地
叮咚街 衙有一古井滴水叮咚成音 黃庭堅命此名
月咡塘 孔廟池,形如半月
(摘自“海棠社區”)
淺讀樂山街地名
老霄頂
老霄頂在樂山城是一個標識,它高過四周之山,雄居城西北(老城)因此叫高幖山,幖者,幟也(許慎《說文解字》)現在雖然落沒了,但在唐宋以及更早的北周,是受文人追捧的,
(上圖為:萬景樓)
南宋范成大(1126—1193)在作為四川制置使(負責邊防軍事而建置的官稱)、成都知府來此游歷時作過一首《萬景樓》詩,該詩序是這樣寫的“在漢嘉城中山上,登覽勝絕,殆冠西州,予令畫工作圖以歸。”最后兩句稱:
若為喚得涪翁起
題作西南第一樓
就是說如果能把黃庭堅喊的起來,他一定把這里稱為西南第一樓。
南宋祝穆的《方興勝覽》是這樣描述老霄頂的“高幖山一名高望山,府之主山,巋然高峙,萬象在前”。
為什么巋然高峙,過去沒有樓房,在山上一望,九頂入眼(大佛寺上有九峰),峨眉入目,三江盡收眼底,城廓分明,鱗次櫛比。
(上圖為:萬景樓眺峨眉)
(上圖為:萬景樓觀九峰凌云)
為什么萬象在前,九峰秀色,峨眉黛媚,三江碧顏如同一幅畫卷敢不稱萬象。
那么百姓為什么稱作老霄頂呢?這與它歷代山上的建筑分不開。在北周(479—502)時期,山上有弘明觀,隋朝又修飛天神王殿,到了唐高宗、玄宗時期因李家王朝以李耳(即老子)后代自居迷信道教又造神霄玉清萬壽宮,道教稱的三清界就是玉清、上清、太清。就是因為有個霄字,過后到了清朝建的“萬壽觀”、“玉皇閣”老百姓稱過去老殿就叫老霄頂,老是指這里殿老,霄指神霄宮,頂是山巔,如“老頭子”稱呼來歷。
初知了此山的妙處,我們不妨錄幾首古人在此寫的詩,以增進感性認識。
試上城樓高處望
十洲三島似蓬萊。
——宋·李壽·萬景樓詩句
江浙東西水拍天
山川城郭淡風煙
峨眉秋月無人識
四百年來不謫仙
——宋·宋齊愈·萬景樓
說到老霄頂,順便提一下該山下的叮咚街,叮咚街因叮咚井得名,該井原在市中區委對面,
1990年1月移至月咡塘前已是只存亭欄,不見井物。
(上圖為:只有亭碑而無井的叮咚井是由原處向西移50米的虛擬處)
在宋朝年間,這可是文人追捧,名大如天的古跡。從“樂山縣志”可見其描述:方響洞,城內高幖山下,廣福院中有水洞。靜聽洞中有金玉聲,寺亦因名丁東院,黃山谷更今名。據長壽老師他們下井考證,過去由一個巖墓中有水滴出,漸漸成井,因其有丁東之聲,故名丁東水,黃庭堅在這里吟過詩,陸游在這里煮過茶。
黃山谷詩云:
古人題作丁東水
自古丁東直到今
我為改名方響洞
要知山水有清音
方響乃南北朝流行的樂器,史書載“方響以鐵為之,修八寸廣二寸,圓上方下”。它是一種代鐘馨的打擊樂,因敲為叮東之聲。過后時代變遷,洞被逐漸墊高的土埋了,從洞流出來的水就成了一個井,我是常在這個井邊走的,水很清。到了清代稱叮咚井,這條街也就叫叮咚街了。
(上圖為:站在叮咚井原址向北看)
(上圖為:叮咚街中段)
鐵牛門
(上圖為:鐵牛門西面)
(上圖為:鐵牛門正面、西面)
鐵牛門為樂山南面臨大渡河,是最為壯麗的門,正式名稱為麗正門,俗名鐵牛門,何為麗正,《易經·離卦》云:“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日月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承德避暑山莊西南的正門,也稱麗正門。但樂山百姓稱為鐵牛門則是因為兩頭大鐵牛鎮水火而稱之。
為什么要鑄鐵牛于臨水門外。主要有三種說法:
1、是鎮邪神,這是與秦時李冰治水有關。
2、是鎮水患《神異經》載“南方有獸名曰嚼鐵。大如水牛,色如漆,食鐵飲水”。
3、是鎮火,樂山縣志載“傳峨尖一火星,正當麗門,州人怯火,故壓之”。
由于這三個原因,麗正門鑄了兩頭大鐵牛,其形狀為“眠型,昂首而縮尾”就是兩頭臥型牛,據傳每頭牛重60噸。鑄于何時沒有記載。但毀于何時則很清楚。
“乾隆丙午(1786)夷中山崩,沫水噎九日而決,堤盡壞,麗正門崩入二百余丈,長如之”。(《宋鳴琦壬申嘉定修城記》)掐指算來已是223年前的地震,使大渡河水被阻,堰塞湖垮,沖壞鐵牛門,牛從此入水而無蹤跡。
現在的鐵牛門是1811年至1812年修好的,與跨塌相距26年。
值得一提的是此門為四個門洞,四門券交會于穹心一點,
(上圖為:門洞內西向東看)
(上圖為:四門卷交會于穹心)
(上圖為:左北右東門洞)
(由南向北看)
建筑上稱“交叉十字拱門”,這是全國也少見的。
竹公溪
(上圖為:穿城而過的竹公溪)
(南向北看)
竹公溪名字來歷說法較多,民間說溪畔竹林成蔭,因此稱竹溪,有說過去沿河祝姓世居,祝與竹同音,故名竹公溪。而竹公溪得名與竹王三郎廟有關。踞《嘉定府志》和《樂山縣志》記載,過去有個“青竹祠”祀的就是竹郎。
樂山漢稱南安,為犍為郡所轄,而犍為郡則以夜郎為毗鄰,故有書載夜郎出于竹公溪。
《華陽國志·蜀志》有記載,有一女子在水邊洗衣,上游有一大節竹子沖來,在她腿間不走,又聽見有嬰兒啼哭聲,于是女子抱竹回家,剖開是一男孩,在女子撫養下成長,并孔武有力,成為部落“雄長”,因系竹子所生,因此稱為竹王。裝男孩的竹子植于溪邊,沿河就竹木繁茂。過后人們為紀念被漢朝殺害的竹王,在竹公溪旁建有“青竹祠”盡管《華陽國志》是東晉常璩以記載巴蜀的志書,但由于真實而被廣泛采用,雖然竹王也有神化的描寫,但非一點事實根據都沒有。
竹公溪從夾江與棉竹交界的地方發源,總長度不超過20公里,無論是它的名和傳說以及風光都很幽美。而且為歷代文人吟誦。
據《嘉定府志》載《竹公溪》城北三里,源出云頭山下,流至張公橋入大江。
《蜀記》有注明“今治北三里有竹公溪,郡地祀竹王,蓋自宋已有之”。可見宋朝以前就有廟祀。
唐朝女詩人薛濤寫有《題竹郎廟》
竹郎廟前多古木
夕陽沉沉山更綠
何處江村有笛聲
聲聲都是迎郎曲
清人王漁洋也有詩:
竹公溪口水茫茫
溪上人家賽竹王
銅鼓蠻歌爭上日
竹林深處拜三郎
他對竹公溪的記載是這樣的:
“自夾江連珠鋪,連岡復嶺,直達州郭,一水繞郭,南流注江,曰竹公溪,有竹林三郎祠。溪上人家背江面山,隨溪數曲,達于州門”。
我們記憶里的竹公溪又是什么樣子呢?記得三十多年前,兩岸竹影婆娑,一碧清流繞郭,風光不輸畫卷。春天魚翔淺水,鴨歡溪畔。翠竹裊娜,柳尖拂水。夏日老者垂釣,玩童戲水,秋天水霧彌漫,若隱若現,冬來清洌陣陣,細雨瀝瀝,更勝一幅畫卷。如今她穿城而過,狀若織紋,我們更應加倍愛惜。
最后的話
樂山的街地名還有不少,這里只是拋磚而已。希望大家了解樂山就要珍愛家鄉。有些不準、不妥的,還希望大家批評。只要我們抱著一顆認識故土的愛心,我們就有責任為家鄉建設做自己的貢獻。
峨眉山名字的由來?東麓而得名。峨眉取大峨山和二峨山兩山相對如眉而名。一說峨眉作娥眉……如螓首娥眉,細而長,美而艷也。……或謂峨以名言,狀其巍峨,眉以形言,有如秀眉。”對此種說法,本人曾表示不可信,并根據手頭的資料,撰寫出《峨眉不從娥眉來》的短文,發表于1997年1月27日《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專欄。現再次敘述如下:
據晉朝常璩《華陽國志》:“南安縣有峨眉山”。故今峨眉縣(后為峨眉山市)在漢朝為南安縣地。北周改為平羌縣。到了隋朝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五九七年),就因為峨眉山的緣故,改稱峨眉縣。可見峨眉縣是因巍峨的峨眉山而得名。那么峨眉山又因何而得名呢? 晉朝酈道元《水經注》:“峨眉山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見兩山對峙,如娥眉焉。”1979年版《辭海》解釋:“在四川省峨眉縣西南,有山峰相對如娥眉,故名。”這種說法雖然帶有權威性,相信的人也頗多,但卻缺乏根據。因為酈道元生活于南北分割時期的北魏,不曾到過南方,更不曾到過四川和峨眉山,因此,此說近于想當然。 峨眉山在峨眉山市境內稱得上“橫空出世”,李白詩說“`蜀中有仙山,峨眉邈難匹”是十分正確的。峨眉山海拔三千多米,周圍無一山與她接嶺爭高,項背相望。既無山與之相匹相對,“如娥眉焉”則虛空了。名從主人,峨眉山美名之來,另有根由。 峨眉山系岷山綿延而來的邛崍山的支脈,至峨眉山市境一山飛峙,山下的大渡河經越西縣西北境,漢源縣南邊至峨邊縣西北,會越西河而流至峨眉山腳,折東又北流樂山會青衣江,再東流到凌云山、烏尤山前會岷江。大渡河古稱氵我水,峨眉山就在大渡河的邊上,故峨眉山的最初名稱為“氵我湄山”,意即氵我水之湄的大山。這就是說,峨眉山本因氵我水而得名。山雖受名于水,但山畢竟是山,于是在習慣上“氵我湄山”變成了“峨眉山”。這便是古人所說的“唯止信其所聞,不復考其本末。”飛禽安鳥,水族著魚,自然也就陵阜加山,成了“峨眉山”。后人不得其本始,造出一個“兩山相對峙,如娥眉焉”的臆說,也就離題萬里了。峨眉山寺廟的名稱由來
報國寺:登山之起點。創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當時名為會宗堂。所謂“會宗”,就是寺內祀普賢、廣成子、楚狂牌位,其意為融釋、道、儒三教為一堂。清順治十一年,聞達禪師改堂為寺,塑供佛像。康熙四十二年,取《華嚴經》“四報”中心:“報國王水土之恩”,而題名報國寺。
伏虎寺:據《峨眉山志》載:創建于宋代紹興年間,名龍神堂。相傳寺廟附近常有惡虎傷人,僧人建“尊勝幢”以鎮虎患,隨之寺也易名為伏虎寺。另有一說,因寺后山形如伏臥著的老虎而得名。明代崇禎年間,曾一度名為藥師殿,后寺廟毀于兵亂,清順治一年,貫之和尚募化重建,名虎溪精舍,然而人們都仍習慣稱其為伏虎寺。
雷音寺:建于明代嘉靖六年,原名解脫庵。“解脫”,就是說入山于此解脫塵緣,出山于此解脫險阻。萬歷二十年,改名為雷音寺。
純陽殿:早為道家祠觀,供八仙之一的呂洞濱。呂洞濱號純陽子,人稱呂祖。因此,寺稱“呂仙行祠”、“ 純陽呂祖殿”,簡稱純陽殿。雖現為佛家寺廟,但還是稱其為純陽殿。
神水閣:建于明代萬歷末年,當時名神水庵,清初改為神水閣。“神水”,是閣前有一方池,泉水注入。水清味甘,晶瑩剔透,長流不息,而且可治數種疾病。古人無法證,只好稱之為神水。神奇之謎免不了傳說,相傳是天女引來瑤池玉液,故又稱“玉液泉”,其實就是天然礦泉水罷了。
中峰寺:建于晉代,名為乾明觀,當時為道觀。“乾”八卦之一,喻指天的意思。“乾明”似為知天下事。晉末改觀為寺。因寺建于白巖峰上,白巖峰聳立在群峰環抱之中,故名中峰寺。
清音閣:斜臥白云峽口,傍依牛心嶺旁。曾名為牛心寺、臥云寺。寺前黑龍江、白龍江兩山溪奔騰匯合。高山流水,清幽至極。清音淅淅,如鼓琴。加之,清新悅耳的鳥語,令人心曠神怡。明代洪武年間,廣濟和尚取晉代詩人左思《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之意,改名清音閣,真是恰到好處。
洪椿坪:為明代萬歷五年楚山禪師主持開建,取名千佛庵。原寺院內,曾有千尊佛像,所得“千佛”二字。后寺院毀于火災,清乾隆年間重建,并根據寺前三株洪椿古樹,而取名為洪椿坪。《莊子》中說,洪椿樹以一千歲為春,以一千歲為秋,是一種神樹。佛教借以名寺,喻含佛法長興之意。
仙峰寺:創建于元代,名叫慈佛庵。明代萬歷四十年擴建成寺。因寺倚仙峰巖而取名仙峰寺,亦名仙峰禪院。但是,人們習慣稱此寺為九老洞。其實九老洞在寺的右側,相傳為天英、天任、天心、天柱、天禽、天輔、天沖、天芮、天蓬等九老居住洞中。
遇仙寺:建于清代同治初年。廟名是根據傳說而來的。相傳,曾有一游人在此遇見一老人,老人賜錫杖給游人,游人求之騰空而起,瞬息便到家門。又有一說,在此儲放新鮮蔬菜,經久不黃不腐,就是把萎縮了的蔬菜放在這里,第二天自會回青如新,喻為遇仙。
洗象池:南宋時稱初喜亭。“初喜”指游人登山至此,以為山勢坦途,便高興起來,然而后有高坡等待,故又名“錯歡喜”。清康熙年間改名洗象池。洗象池,傳說普賢騎象登山,在寺前池中汲水洗象而得名。另有一傳說,曾有一山村婦女在寺中生一小孩,并在池中清洗,后小孩長大成了宰相,而“相”與“象”讀音相同。
雷洞坪:唐宋時稱雷洞祠。明代叫雷神殿。神話傳說,龍雷之神常集合于此,聞人聲便風雷暴雨。萬歷年間,塑供鐵佛七尊和“禁聲”鐵碑以為鎮壓。雷洞坪海撥2600米,高度在一般雷雨層之上,所以平時響雷,雷聲于寺之下,故稱雷洞坪。
太子坪:原名“大歡喜亭”。“ 大歡喜”的含義有二:一是登山至此,已坦途,喜極而呼。一是游人入山以來,馬上就見山之巔金頂容貌,精神一振,歡喜高呼。明代萬歷年,因供太子像而得名。
臥云庵:古稱“銀殿”,因古寺為錫瓦所蓋。“臥云”顧名思義,寺廟建于山頂西峰,終年俯臥于云海之上。
金頂:原名“銅殿”。明代神宗皇帝賜額“永明華藏寺”。 銅殿是用數百萬斤銅板、銅枋、銅皮焊接而成的。加之,殿頂滲有黃金,并座落于絕頂之上。陽光下,金光萬道,照耀天地,故人們稱金頂。
華嚴頂:此寺建于清雍正七年。所謂“華嚴”是指<<華嚴經>>,為佛經之精華。叫華嚴以示莊嚴之意。
初殿:相傳東漢時,有一藥農名蒲公,在此采藥,發現鹿跡,跟跡至山頂,遇普賢菩薩大現。下山回到此地建峨眉山第一座寺廟,故為初殿。
萬年寺:創建于晉代安帝年間,供普賢菩薩,名叫白水普賢寺。唐僖宗乾符三年改名白水寺。“白水”即白龍江小溪,因流經石灰巖,巖石沉積,日晴水色如乳,并橫穿萬年寺。明萬歷,明神宗朱翊鈞為其母親慈寧做壽,賜額“圣壽萬年”,從此定名萬年寺。
白龍洞: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相傳,神話故事《白蛇傳》上那位白娘子,曾在寺后洞中修煉成仙。后與青兒遨游西湖,遇上許仙發生了那場動人的愛情故事。因此,此寺為白龍洞或白龍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