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的腳步 |
發布時間:2011-01-07 作者:沈壯海 |
回首2010年,持續運行184天的上海世界博覽會留下的精神印記愈益深刻而清晰。這是精彩紛呈、美輪美奐的世界文明大展示,是中國與世界零距離的文明對話,更是當今時代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集中檢閱,是發展進步的中國精神力量的新培育和強勁激發。 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中華民族一如既往地以追求文明的生動實踐,塑造并展現禮儀之邦的風采,推動著文明中國的鏗鏘前行。 貫穿、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支撐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精神主軸。推動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是建設文明中國的戰略要求。2010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引領、貫穿、融入有機一體的鮮明特征進一步凸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旗幟鮮明的倡揚、深入系統的解讀,不斷強化著其引領社會思想活動的深度和廣度;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諸領域改革發展的新思考、新部署、新推進,既生動地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層貫穿,又以新的、實踐的力量推動著其深入人心與豐富發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愛國歌曲大家唱”群眾歌詠活動、以紅色經典和傳統經典為主要內容的全民閱讀活動等的廣泛開展,都成為弘揚這一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 自信、自覺。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境遇中,各種文明特性的張揚越來越成為其間交流交融交鋒的基礎,而自信與自覺,則又決定著我們應當張揚怎樣的文明特性以及如何張揚。沒有特性的文明,無疑會被全球化的大潮連根拔起并因而隨波流去;缺乏自信與自覺基石的文明特性,則往往易蔽于文明的自卑或自戀,導致活力衰竭或裹足不前。當下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正以更加強勁的自信與自覺意識,大膽承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積極對話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國家多部委推進的“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以經典誦讀、節日民俗、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活動為載體,在移風易俗中體現人文關懷,在歡樂喜慶中倡導文明新風,在強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記憶中凝魂聚氣,展現當代中華兒女的精神風采。 創新、創造。德風流布,離不開傳播形式與載體的創新發展。更加自覺地在不斷的銳意創新與創造中,努力形成文明新風,成為社會公眾喜聞樂見的新形式新載體,推動文明新風的廣泛傳揚、有效浸染,是近年來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呈現出的鮮亮特點。這在2010年的實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各地開展的“美德少年”評選表彰、“經典誦讀”、“唱讀講傳”、“文明小博客”、“節日小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測評”等,都是這種創新創造的生動案例。尤值提及的是,數年前啟動的道德模范表彰學習活動,形式與載體不斷創新發展,已經由啟動之時的推薦、表彰、宣傳等典型示范活動,發展為由以社會公眾與基層單位為主體的推薦、以主管部門為主體的表彰、以道德模范為主體的倡議與巡講、由影視及多種文藝形式合力構成的對道德模范的典型塑造與精神謳歌、社會各界對道德模范的慰問和幫扶等圍繞“道德模范”而形成的活動系統。這種創新發展,極大地擴展了活動的意義和價值,推動這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價值導向更明、社會動員更廣、感染效力更大、輻射范圍更寬、引領合力更強。精神文明建設形式與載體的創新創造還體現在更加自覺地利用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讓優秀的精神文化成果插上現代科學技術之翼,從而更加迅捷、靈活、豐富地融入百姓生活。“‘誰不說咱家鄉好’紅段子大賽”等推出后,公眾參與的廣泛性及強烈反響,都折射出人們對精神文明建設新形式與新載體的歡迎和期待。 人本、人人。依靠人民大眾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服務人民大眾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旨歸。與此相應,任何精神文明的建設活動,只有當它充分喚醒、尊重、激發了人民大眾的主體性,只有當它充分貼合了人民大眾的生活實際、發展要求、素質提升,才會具有發展的根本動力和生命活力。這也正是“以人為本”對于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方法論意義所在。當下的精神文明建設,以其對“以人為本”深意的體認,更加凸顯出對人的主體性的尊重、對人的文明素質提升的追求,以及對人的日常生活的關注。以“迎世博迎亞運講文明樹新風”志愿服務活動等為代表的中國志愿者活動的蓬勃發展,“做文明有禮的中國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等主題活動的廣泛展開,既是對社會公眾在追求文明進步中主體性的激發和動員,同時也真切地展現了當代中國精神文明建設和發展的強大動能。以對“以人為本”深層意義的體認為基礎,最大限度地擴展公眾參與的廣度,正成為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又一自覺努力。 誠然,當下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還面臨著很多的難題和新課題。我們相信,隨著文明中國的步伐走得更加堅實,中華民族更多追求文明進步的理性和力量將被喚醒和激發。(作者系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