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新聞網訊 4月30日,記者走在高州市鎮江鎮的路上,發現空氣中有一陣陣的清香。“這就是何首烏的氣味。”該鎮村建辦主任姚濤森對記者說,近年該鎮何首烏產業不斷壯大,種植面積已經過萬畝,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
“不懂的人會以為這是番薯。”正在地里挖何首烏的一位阿姨笑著對記者說,今年收成還算好,3元每斤的話一分地能賣500元左右。據了解,當地種何首烏是每年中秋左右種下,次年收。要是土地不急著種別的作物,會推遲挖采讓何首烏長大一點,收購價自然也貴一點。“首烏收購價:大薯3.4元/斤,小薯2.1元/斤。”記者在該鎮路邊看到了這樣的牌子。
據了解,該鎮很早就有人種植何首烏,大約是91年開始,就有人做起了相關的種值、加工、收購生意。“那時就是先煮熟,再切片曬干賣掉。”在姚濤森記憶中,該鎮日久沖村委會對文村有一戶黃姓人家,在1993年左右就做起了“藥販”,將附近幾條村的切片干貨收購后,運到廣州去賣。
隨著做何首烏生意能賺錢的“致富經”在鄉間傳開,該鎮勞動力開始向何首烏產業聚集。“06年時,有人將原來種糖蔗的500多畝土地改種了何首烏。”姚濤森表示,當前該鎮何首烏種植面積已經過萬畝,年產值逾5000萬元,并初步形成了產業化。“近年各村成立了不少專業合作社,帶動當地農民以種植何首烏實現致富。”
在該鎮大嶺村委會元珠嶺村,2011年成立了高州市金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次年被評為高州市2012年度發展現代農業先進專業合作社。“社里一早就引進了機器烘干技術。”該社負責人關金志對記者說,該社產品都用機器烘干,產品市場價格比自然曬干的高3~4元/斤。“所以負責烘干的技術工人月薪都不低,要5000元左右。”
隨著該鎮何首烏產業不斷發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商人入駐——據了解,有超過100家的收購商在該鎮搞營銷,年流通量以千噸計,甚至有外地客商開始經營起當地的初級加工場。
“收購商大多是安徽和廣西的,廣州的也有一些,但我們是第一家做加工場的外地人。”來自安徽的盛老板告訴記者,他于今年完成了高州市康盛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的注冊登記,在鎮江鎮朋山村經營著一家何首烏加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