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 詞 聯 話
點擊上方藍色文字關注我們
詩詞有約,一號詩巷歡迎各位的到來。
這里有最美的古詩詞與深度解析,讀多了你會寫詩的。
秋到人間風物換,新涼暗渡透衣裳。
最不能阻止的,是時光的腳步。
處暑才過,中元已臨。
中元節,我國在民間被稱為七月半。而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這些都是中元節的習俗。
不過,當中元節遇到古詩詞的時候,它的內涵卻又在無形中被放大、被豐富。
所以,古詩詞中的中元節,并非皆與“習俗”有關,而是皆與詩人的情愫有關。
走進古詩詞,在最美的文字中,感受最綿長的詩情;詩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楊萬里的一首詩。
這首詩寫在中元節,用古樸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因時節的扭轉而產生成的頗多感慨,每一句都是妙筆,每一句都富有無窮的韻味。
新涼感興
宋·楊萬里
初退生衣進熟衣,新涼只與睡相宜。
草爭人跡微疏處,荷怯秋風欲動時。
又是一年將過眼,如何兩鬢不成絲。
中元節後新來懶,草冊才抄第二詩。?
作者與背景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我國南宋著名的文學家、官員、詩人。
對于楊萬里這位詩人,相信屏幕前的各位都已經再熟悉不過。
因為我們從小就在書本上學習楊萬里的詩,可以說,他不僅是大宋朝最著名的詩人,也是古今詩壇上最著名的詩人之一。
楊萬里的詩清新雋永,能夠于簡潔流暢的語言中飽含深刻的蘊意,這也是為什么人們都喜歡楊萬里和他詩作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們這里所分享的這首詩,雖然不是經常出現于人們視野中的作品,但它卻同樣能夠彰顯楊萬里詩的風格,同樣可以將耐品的韻味與生動的意境帶給我們。
深度解析
詩的首聯緊扣時節,呈現出絲絲涼意:初退生衣進熟衣,新涼只與睡相宜;剛剛換下夏衣,穿上比較厚的衣服,涼爽的秋日,最適合睡覺了。
“生衣”指夏天的衣服,比如詩人王建在他的《秋日后》中就有云:立秋日后無多熱,漸覺生衣不著身。
“熟衣”,是一種用煮煉過的絲織品制成的衣服,它的質地比較柔軟厚實,適合于春天和秋天穿。
作者在前一句中用一“退”一“進”將“生衣”與“熟衣”連系起來,通過這種著衣的細節將一味秋意道了出來。
后面一句點明“涼意”,同時又借“睡相宜”三個字把作者閑適自逸的生活狀態臨摹出來。
讀首句,我們不但能夠品讀到屬于秋天的涼意,更是能夠感受到詩中的唯美意境與作者因氣候的變化而產生的情懷。
在接下來的頷聯中,作者描寫到了具體的秋日景象:草爭人跡微疏處,荷怯秋風欲動時;在人跡稀疏的地方,芳草還在旺盛地生長,在秋風四起的時節,荷花卻表現出了幾分怯意。
不得不說,楊萬里的詩總是能通過一些細節吸引讀者,總是能將一些細節描寫得生動而又唯美。
頷聯是純景語的裁剪,作者分別選擇了“草”“荷”這兩個物象入詩,將它們各自的形象予以細膩的臨摹,進而從側面將“初秋”的畫面呈現于紙上。
“爭”字寫出了芳草依然生機勃勃的生長狀態;“怯”字又寫出了荷花在秋風中已經開始敗落的景象。
這兩個字將兩個物象擬人化的同時,也讓它們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秋的色彩、秋的氣息、秋的景象也都在這一鮮明的對比之下得以完美的體現。
至于情感色彩,自然也承載于頷聯安靜且不乏蕭瑟的畫面中。
頸聯另起一筆,將作者內心的情感比較鮮明地抒發出來:又是一年將過眼,如何兩鬢不成絲;一年又將過去了,怎么能讓兩鬢不長白發呢?
情感的抒發,往往都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景語鋪墊。而此詩的頸聯就是在首聯與頷聯基礎之上的生發。
作者在感受到秋天的涼意,在目睹到秋天的風景后,也不由得想到了自身,不由產生了特別的感觸。
秋天雖美,但它卻預示著萬物生命的轉衰,所以萬物也總是對“秋”比較敏感,就如頷聯中的因秋風而生怯的荷花一樣。
“又是一年將過眼”一句感嘆光陰的急促;“如何兩鬢不成絲”更進一步,它上升到“生命”的高度,道出了作者對光陰流逝、青春不再而涌現的無奈與惆悵之情。
詩的尾聯將重點落在作者自身舉動上來,將情感進行了再一次的渲染:中元節後新來懶,草冊才抄第二詩;自中元節以來,人也變得愈發地慵懶,冊子上的詩才抄到第二首。
“中元節”借具體時間點契合秋日,“新來懶”既呼應了頸聯的內容,也呼應了首聯中的“睡相宜”。
而后面這句“草冊才抄第二詩”則又是對“新來懶”的印證,將作者的形象清晰化,讓讀者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作者身體與心境上的那種懶散,感受到了人在飛逝的時光前、在不可逆的生命前的那種深深的無奈與傷感。
物序轉秋人亦懶,唯余惆悵滿詩懷;一首讀完,味留唇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