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期心電圖回顧
該患者為一位28歲男性,有猝死家族史,其心電圖分析如下:
1.第一份心電圖為寬QRS心動過速,QRS頻率170bpm,呈非典型LBBB圖形(典型LBBB的I、V5導聯為單向R波伴切跡),同時在長II導聯看到室房分離的情況(紅色箭頭所指為P波),故診斷為室性心動過速。結合心電圖向量特點,考慮為右室流出道室速。
2.第二份心電圖為轉復之后記錄到的竇性心律的心電圖,心率75bpm,QTc 470ms,P波形態及PR間期正常范圍,主要特點包括:1)V1、V2導聯QRS波群終末部、ST段起始部有小棘波(在下壁導聯也可以看到),即為Epsilon波,是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D)較為特異的特點之一,Epsilon波是因脂肪或纖維組織取代了右室部分萎縮、退化的心肌細胞,并將存活心肌細胞包繞后產生脂肪瘤樣改變,導致右室心肌細胞部分除極延遲,而產生的在QRS波之后,ST段初始部分的一種低振幅的棘波或震蕩波,也被稱為右室晚電位;2)右胸導聯T波倒置。依據2010年ARVC/D歐洲的診斷標準,該患者青年男性,有猝死家族史,臨床心電圖表現除極異常(Epsilon波)和復極異常(右胸導聯T波倒置),發作了LBBB類型的室速(符合2個主要條件+2個次要條件),臨床診斷為ARVC/D,可進一步行心臟彩超、MRI或心肌活檢等檢查。
二、本期心電圖
一位68歲女性,既往有心律失常射頻消融病史,以突發心悸、氣短10小時至急診,查體可見血壓132/74mmHg,心率150bpm,心臟彩超可見左室擴大(LVEDd 62mm),收縮功能稍減低(EF 40%),左心房擴大(52mm)。其急診室心電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