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前和解協議的可訴性分析
來源: 人民法院報2014-08-27 第8版
鄧德榮 代貞奎
在生效法律文書執行前,如果債權人與債務人達成和解協議,變更生效法律文書的內容。這種執行前和解協議是否具有可訴性,若有,其與債權人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申請執行權是何種關系,實務中存在較大爭議,本文試作簡要分析。
一、當事人基于處分權可以在執行前達成和解協議
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對生效法律文書,只要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當事人可在自愿的基礎上就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義務進行協商,就給付的主體、標的物、金額、期限、履行方式等內容重新約定,這是當事人對自己民事權利的處分。當事人在執行前通過協商和解的方式了結紛爭,可節省申請執行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促進當事人之間矛盾的緩和,節約司法資源。
二、執行前和解協議具有可訴性
民事法律關系由主體、客體、內容三要素構成,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都會導致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執行前和解協議確認的是新的民事法律關系,具有民事合同的內涵,因此,具有可訴性。
法院對執行前和解協議進行審理和裁判不違反既判力原則。既判力的作用或效果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消極作用,即判決確定之后,當事人不能在后訴中提出與前訴判決中所判斷的事項相反或相沖突的主張和請求,禁止法院重復審理。二是積極作用,即后訴法院應當尊重前訴法院的判斷,后訴法院的審理和判斷應當以產生既判力的裁判為前提。執行前和解協議是以生效法律文書確認民事法律關系為基礎、前提,二者不存在沖突或矛盾關系。
對執行前和解協議提起訴訟也不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一個完整的訴應當包括以下三個要素:訴的主體,即當事人(原告、被告等);訴訟標的,即當事人請求法院審判的實體權利義務爭議;事實理由,即原告起訴時須提出支持其請求的事實和理由。后訴與前訴的要素都相同才構成同一訴,屬于重復訴訟,違背一事不再理原則。執行前和解協議變動了原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導致以執行前和解協議為訴因的起訴之構成要素與前訴有所不同。因此,不違背一事不再理原則。
三、執行前和解協議可訴性的凍結與激活
實務中有觀點認為,達成執行前和解協議后,債權人仍可申請執行,雙方當事人可對該協議提起訴訟。筆者認為,這會導致糾紛解決程序的人為復雜化。執行前和解協議雖然具有可訴性,但并不意味協議主體隨時可向法院提起訴訟。生效的合同和生效法律文書都具有“法律效力”,其中“法律效力”的用語同一,但含義并不完全相同,彼此有強弱之別,生效法律文書的“法律效力”還具有強制執行效力,屬強效力。因處分原則,強制執行效力以債權人申請執行為啟動條件。在申請執行權存續的條件下,執行前和解協議的可訴性被凍結或阻卻,協議雙方不得向法院提起訴訟。
執行前和解協議不外乎三種結局:一是協議履行終了,二是債權人原因不能履行或完全履行,三是債務人(含其在和解協議中的擔保人)原因不能履行或完全履行。執行前和解協議有一個法律上相關概念——執行和解協議,法律和司法解釋對執行前和解協議的效力未作明確規定,筆者認為,對其效力判斷可準用執行和解協議的相關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意見》第二百六十六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八十七條的規定,和解協議履行完畢的,不能再申請執行原生效法律文書。
在第一種情形下,債權人申請執行權消滅,不得再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執行前和解協議的可訴性被激活,一方對履行中的爭議可提起訴訟。(既是履行完畢,何來履行中的爭議?應是協議履行完畢后對協議發生爭議,如反悔,可以起訴。)
在第二種情形下,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辦公室(2003)執他字第4號批復認為:“當事人之間在執行前達成的和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的效力。但協議本身并不當然影響債權人申請強制執行的權利。債權人在法定的申請執行期限內申請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據此,達成執行前和解協議后,債權人有權反悔轉而申請執行原生效法律文書。筆者認為,這不符合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現行民事訴訟法正式確立了誠實信用原則,禁反言是誠實信用原則的一項重要內容。參照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具有中止執行的效力的規定,執行前和解協議應當具有阻卻申請執行的效力。基于“協議必須信守”的原則,達成執行前和解協議后,債權人反悔向法院申請執行的,對方當事人一經向法院披露協議存在并提出執行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不予受理或裁定駁回其申請。對方當事人不披露協議存在,接受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視為放棄因執行前和解協議而產生的提出執行異議的權利,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執行生效法律文書直到執行終結。債權人反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除協議具有無效、可撤銷的事由外,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債權人的訴訟請求。
在第三種情形下,參照法律和司法解釋對執行和解協議的規定,債權人可申請執行生效法律文書,不得以債務人一方違約為由而提起訴訟。
如果雙方當事人在執行前和解協議中明確約定債權人放棄申請執行權的,雙方均可就協議履行爭議提起訴訟。人民法院以生效裁判文書為事實基礎,對執行前和解協議進行審理以后作出裁判,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則以最后的生效裁判來確定。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