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王
親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
中國封建制度中的親王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后多用于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
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某國之寶”。爵號直接冠以親王字樣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稱為和碩親王,滿語稱“ho?o i cin wang”。
郡王
爵位名。始置于西晉。唐宋以后,郡王爵號低于親王一等,多為諸王長子的封號。此外,臣下亦可封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第三級稱為“多羅郡王”(“多羅”即滿語“理”之意),簡稱“郡王”。
貝勒
貝勒,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時候也會授予蒙古人),滿語,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復數為“貝子”。后以貝勒、貝子為清代宗室封爵的兩個等級,貝勒為第三級。
親王和親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如果你把這個分成兩個級別,那么親王加雙俸也應該是中間的一個級別。
滿清皇室爵位是這樣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多羅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二級。
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
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云都尉、輕車都尉都是給非皇室成員的。
貝子
中國清代貴族爵位名。滿語,初為貝勒的復數。在早期滿族社會中 ,貝子意為天生貴族 。努爾哈赤確立八旗制度,以子侄為各旗旗主,稱和碩貝勒。貝勒下設貝子,全稱為固山貝子,屬高級貴族。自皇太極后逐漸實行12級封爵制。貝子在親王、郡王、貝勒之下。受封貝子者皆為宗室、覺羅及其他八旗貴族 。獲取途徑有世襲 、恩封、功封和考封數途。歸附于清朝的蒙古貴族亦實行這種封爵制,在王、貝勒下設貝子爵。
貝子。又稱作固山貝子,是清朝皇族爵位的一種,在清代早期,貝子一詞用來泛指皇族的諸王、諸大臣。但到1636年(崇德1年),制定新的皇族爵位制度,將第四等的皇族爵位稱作固山貝子,簡稱為貝子。
回答者:nyzhyu - 門吏 二級 12-24 10:53
滿清封爵
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
其爵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
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
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莊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勛,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守。滿清時,另外還有四家世襲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清朝皇帝的“子”分“宗室”和“覺羅”,什么叫“宗室”?什么叫“覺羅”?是努爾哈赤的父親,以下就是努爾哈赤的兄弟,跟他的子孫,叫“宗室”,他們系黃帶,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以下,子孫叫“覺羅”,系著紅帶子,這個是不能混的。在清朝,系黃帶子就是黃帶子,系紅帶子就是紅帶子,不能混淆,個別有例外,這是“宗室”和“覺羅”。“宗室”它也分級,這個爵位分級,分十二級,頭四級就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是四級,每一級都是等級森嚴的。后面五、六、七、八還是四級,后面四等就是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八分”就是八份。當年在關外打仗的時候,努爾哈赤打仗的時候,打勝了之后,把那些東西分八份,一個旗一份,不入,那你不夠八份,你就別參加。后來就變成一個固定名詞,“入八分”,不入八分,就是八份,這是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就是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鎮國將軍,輔國將軍,也是四個,合一塊是十二等。
以清朝為例
親王等級
正一品:監國尊圣親王
從一品: 鎮國尊親王
正二品:御國尊親王
從二品:御國奉親王
正三品:興國御親王
從三品:輔國皇親王
正四品:皇固倫恭親王
從四品: 固倫廉親王
正五品: 和碩親王
郡王:
尊品:御尊鎮國郡王
正一品:昊天郡王
正二品:林秋郡王
正三品:嘉裕郡王
正四品:乾元郡王
正五品:殊禾郡王
正六品:驍鈸郡王
正七品:廉史郡王
正八品: * * 郡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