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祖先是極奇智慧的,有兩句老話,足以說明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石與保障。一句是“民以食為天”,一句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從這兩句話中,我們讀出了要膳食要平衡,要合理,才能對健康有益。
合理膳食,我想從兩在大方面談。我們炎黃子孫,先賢給了我們一份豐富遺產,中醫藥養生知識,同時我們又能享受現在醫學的成果的營養膳食科學。所以關于膳食,從現代醫學和祖國醫藥兩個方面談。
膳食在現代醫學里,是關于營養學是一門專業學科,非常專業,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體系,我這邊主要說關系到健康的幾個主要簡單的理念和問題。
第一是注重營養搭配。從現代醫學來講,人需要諸多營養成份。如能量、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微量元素等。這些營養成份分布在很多食物中。一方面,單種食物含有的營養成份是多種的,既有能量、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同時,每種食物也有某種營養成份較豐富。如牛奶含鈣與蛋白質較多,蔬菜中含纖維素較多,水果中含維生素較多等。所以通常的情況下,以多樣搭配,保證營養,均衡飲食為原則。
第二是清淡飲食。現在我們已經走過了吃不飽飯的時代,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是現在人們普遍的追求與想法。根據《中國國民健康與營養大數據報告》我國肥胖口超過5億,排名全球第一。肥胖可能誘發多種疾病,有個通俗的說法:腰圍每增長2.5厘米,血管就會增長4英里,它會帶來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等,同時提高患癌風險。清淡飲食,減少熱量的攝入,減少脂類的攝入,是管理好體重的重要環節。同時,國人因為崇尚口感,鹽的攝入也是相當高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每天成人鹽的攝入量少于5克,實際上,普通人群的攝入量遠遠超過了5克這個建議標準。這也是為什么我國高血壓病患者數量龐大同時很大一部分是鹽依賴型高血壓的原因。
第三,養成多飲水的習慣。多飲水對身體的獲益是多方面的,是長久的,習慣養成,終生受益。所以,我們在帶小孩子就要注意習慣性多次少量喂水。一般來說,每個成年男性正常飲水每天保持在2000毫升也就是4斤左右,女性保持在1500毫升,3斤左右是比較合適的。飲水要注意少量多次,以白水或是茶水最佳,不要用飲料替代飲水。
除了注意營養均衡和清淡飲食養成足量飲水習慣外,我建議每個家庭關注最新版本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倒不一定要購買這本書,但是可以參考這個指南去科學合理膳食,特別是對于老年人,嬰幼兒,大病初愈,體弱人群,更加有指導意義。
就如運動一樣,我們的老祖宗也留給我們寶貴的財富——中醫藥藥膳。中醫自古就有藥食同源這個說話,也有養生食療這個理念,以茶、湯、粥等形式較為多樣。中醫藥在養生保健上作用肯定,也方便易行,尤其適合體弱多病,大病初愈等人群。但是中醫藥膳也好,食療也罷,還是要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需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不可盲目,更不能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