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28日 13:29:22 來源:天津日報 唐朝建立于618年,亡于907年,共290年。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唐朝還積極發展對外關系,使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但如此強大的帝國也難逃衰落、滅亡的結局,是什么原因呢?自唐亡以后,人們就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那么,今天讓我們從現代人的角度,重新審視唐朝的滅亡,以探尋其滅亡的真相。 “貞觀”、“開元”勵精圖治,創就盛世氣象 唐朝的建立者李淵是隋朝太原留守,隋朝宗室貴族,隋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李淵稱帝建國,國號“唐”,李淵就是唐高祖。唐朝建立時,天下依然是群雄并爭,戰亂不止。所以唐高祖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平定各地的叛亂,統一全國。 “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唐太宗常把隋朝當作一面鏡子,隋朝的迅速興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尤其是農民大起義,使他充分認識了民眾所蘊含的巨大威力。得罪了民眾,即使像隋煬帝那樣集全部威權于一身的帝王,也難逃國亡身死的命運。他認識到民眾的力量,對大臣們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剝削民眾來奉養國君,好比割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了身也就斃命,君富了國也就滅亡?!睘榇耍谡?、經濟、文化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開創了唐朝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 唐人李昭道所繪《明皇幸蜀圖》描繪了 安史之亂中,玄宗西逃入川的情景。 史書中對“貞觀之治”是這樣描述的:貞觀初年,全國人口不到300萬戶,一匹絹能換一斗米。到了貞觀四年(630年),一斗米四五分錢,牛馬滿山坡,人出行幾千里都不需買糧食,周邊少數民族歸附者有120萬人。這一年,全國被判處死刑的只有29人,社會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景象。這種繁榮穩定局面的出現,是與太宗李世民的統治有方分不開的。他的具體措施有:在政治上,任用賢能、善于納諫。太宗任命房玄齡、杜如晦等德才兼備之人出任宰相,同時,虛心接受以魏徵為代表的大臣對自己提出的意見。重視吏治,注重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嚴懲貪官污吏。在經濟上,繼續推行均田制,大力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在軍事上,打敗強敵突厥,解除北方的后顧之憂。與此同時,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626年,益州地方官奏稱僚人反叛,請發兵進攻,他不許出兵,說:“僚人居深山,時出掠搶,相沿成習,不算反叛。地方官如果公平對待,自然相安無事,不可輕動干戈,殺害他們?!碧铺趯Υ贁得褡鍖捄癯制?,因此,少數民族紛紛來朝,并尊太宗為“天可汗”。唐太宗對自己的成功總結了五條經驗:一是不嫉妒比自己強的人;二是充分發揮人的長處;三是尊敬賢能之人,憐憫不肖之人;四是不厭惡正直的人;五是沒有狹隘的華夷觀念。太宗對自己的概括,是比較實事求是的。對于一名權力高度集中的君主,能夠做到這些相當難能可貴。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貞觀之治”出現的必然性。 太宗之后的高宗、武后統治時期,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為“開元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唐高宗李治是太宗的第九子,即位后,繼續按其父親的治國之道行政,后來由于身體原因,皇后武則天開始輔助高宗處理朝政,并成為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由于武則天在高宗病逝后,先后廢立中宗、睿宗,并于690年,改國號為“周”,自立為皇帝,歷史上對武則天頗多微詞,傳統史家批判她篡奪李唐政權的行為,并認為武氏任用酷吏,實行酷政,陷害忠良,迷信福瑞,大興土木,耗費民力等等,將她貶得一無是處。這些言論并非空穴來風。比如,武后確實賞識并重用過酷吏周興、來俊臣等人,也確實迷信福瑞,大造明堂,多修造像,給社會造成一些消極影響。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而言,武則天執政時期,社會并沒有出現停滯、倒退,相反,是繼續向前發展的。從這一點上看,她的統治是值得肯定的。為維護統治,武則天實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發展科舉制,武則天親自策問貢舉人,舉行殿試,增開武舉。她還多次派人到各地搜訪人才,并不經考試直接任用。她還加大對官員和軍隊的監督,具體方法就是賦予肅政臺(即御史臺)更大的權力,使他們對文武百官、各地軍隊有較為獨立的監督權力,便于朝廷對官員和軍隊的管理。她繼續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使經濟持續發展,人口由380萬戶增長到615萬戶。高宗、武后的統治,推動了唐朝的進一步發展,為開元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率文武群臣入宮殺掉亂政的張易之、張昌宗等,擁立唐中宗李顯即位,恢復唐國號和一切唐舊制。但中宗并不信任這些舊臣,專寵韋皇后及安樂公主。韋皇后欲效仿武則天,準備臨朝稱制,但除了暴行之外,并無武則天的政治才能。她們毒殺唐中宗后,李隆基發動羽林軍攻入宮中,盡殺韋后黨徒,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他就是唐玄宗。由于他在開元年間,勵精圖治,國家出現了太平盛世的局面,史稱“開元盛世”。開元年間,玄宗善用賢人、精簡機構、節約開支,進一步加強對地方官的選拔與監督。在經濟上興修水利,在邊境地區實行大規模的屯田,發展生產。此外,玄宗在邊疆地區設置大的軍區,加強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并以此保證中原與西域、中亞地區的道路暢通。由于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開元時期的人口大量增加。到開元二十年(732年),全國民戶數量為780萬戶,人口4500萬,比唐初戶數增加了一倍半以上。 但是,比起唐太宗、武則天來,會發現唐玄宗身上有許多缺點。唐太宗經常以“守成難”“慎終如始”警戒自己;武則天執持政柄,權不下移。玄宗卻恰恰相反,在開創盛世局面以后,便不思進取,產生了驕傲自滿和怠政的情緒,驕侈心代替了求治心。所以玄宗從天寶年間起,在朝中開始重用李林甫、楊國忠一類的奸臣,在外則賦予胡人安祿山以較大的權力。李、楊二人在朝中打擊異己、陷害忠良、賄賂公行,使朝政日趨腐敗,安祿山一面表示效忠朝廷,一面招兵買馬,集結力量,企圖自立。而唐玄宗卻視而不見,仍沉浸在開元盛世的自豪與滿足之中。在內有奸臣當道,外有叛匪磨刀的形勢下,終于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明皇晚年不明,節度使難節制釀成安史之亂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一場嚴重的社會動亂,這場動亂幾乎摧毀了李唐政權,給社會、經濟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安史之亂成為唐代歷史的轉折點,亂前是唐朝的鼎盛時期,亂后的唐朝則進入了衰落階段,并最終走向了滅亡。安史之亂中“安”、“史”指的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他們都是少數民族將領,又都是唐朝的節度使。 節度使最早設置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目的是以固定的軍區設置來加強唐朝的防御力量。節度使起初具有管理鎮內軍需調度和營田事務的權力,后來逐漸集軍事、民事、財權于一身,并兼管地方事務,權力甚大。到玄宗晚年,更以一人充任多鎮節度使,并將大部分兵力布置在節度使地區。當時全國兵員總數為57萬,而邊兵竟有49萬之多,中央兵力空虛,地方武力坐大,給節度使發動叛亂創造了條件。 安祿山正是利用當時的形勢,發動了叛亂。安祿山是居住在今天遼寧朝陽的胡人,據說他的祖先是從今伊朗遷移而來。安祿山通多門民族語言,年輕時在邊境市場充當突厥與唐朝互市的中介人。安祿山賄賂使臣,獻媚皇帝,博得玄宗的信任,因此不斷加官晉爵。到天寶十年(751年),安祿山已成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了今河北、遼寧西部、山西一帶的軍事、民政及財政大權,具備了稱霸一方的實力。而在安祿山起兵之前,他卻絲毫沒有被玄宗懷疑,即使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已露出了叛亂的馬腳,但自信的玄宗還表示:“祿山對我推心置腹,肯定不會謀反!” 安祿山在安撫玄宗的同時,卻在馬不停蹄地做叛亂準備。他大規模修筑城池,豢養同羅、奚、契丹降人8000名組成自己的親兵衛隊,大量購買馬匹、囤積糧草、購置武器。天寶十四年二月,他獲準在自己的轄區里以32名蕃將代替漢將,至此,安祿山的準備工作就緒了。由于安祿山與宰相楊國忠不和,他害怕朝廷先發制人,遂于同年十一月九日,以討楊國忠為名,發動了叛亂。 這場叛亂,唐朝政府沒有絲毫準備,所以安祿山進軍速度很快。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占了東都洛陽,并向長安進發。此時的唐朝中央,亂作一團,京城周圍兵力很少,調動軍隊就花了許多時日,又急調大將火速回京護駕。唐軍初戰不利,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將都因戰敗被殺,皇帝的御駕親征也沒有成行。而這時的戰爭出現了片刻的喘息,那就是安祿山于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因此放慢了戰爭的節奏,給唐軍在潼關一線集結兵力創造了條件。在接下去的半年里,雙方一直在爭奪潼關。因為潼關是進入長安的大門,潼關失守,長安必然不保。但六月九日,安祿山的軍隊還是攻占了潼關。于是,唐玄宗不得不攜帶文武百官、后宮、宦官等,于六月十三日逃離了長安。六月十四日,當玄宗一行到達馬嵬驛時,隨行部隊發生了嘩變。軍隊將士認為此次叛亂全都是由楊國忠而起。當大家看到楊國忠與吐蕃使臣談話的時候,就有人喊:“楊國忠與蕃人謀反啦!”眾軍士怒火中燒,將楊國忠斬首。而這時大家又在想,楊國忠能權傾朝野,原因何在?很自然,兵士們想到了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憤怒的士兵認為唐玄宗之所以廢弛朝政、貪于享樂,楊國忠之所以小人得志、惑亂朝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楊貴妃。因此,將士們群情激奮、山呼海嘯,要求唐玄宗處死楊貴妃。這讓老皇帝始料不及,他很難在江山與美人中間做出取舍,但玄宗最后舍棄了美人,將楊貴妃縊死。這才平息了嘩變,使大隊人馬最終得以到達成都。 而就在此時,另一件事也讓老皇帝非常吃驚,那就是七月,太子李亨于寧夏靈武即位,是為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這是公開的奪權行為,可對于出逃在外、無計可施的玄宗來講,他只能聽之任之。至此,唐玄宗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于762年憂郁地病逝于長安宮中。 在唐朝內部發生權力更迭的同時,安祿山集團內部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乾元二年(759年)三月,部將史思明又將安慶緒殺死,自稱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叛軍內部出現的內訌,為唐軍平叛創造了有利條件。肅宗即位后,一邊任命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等率兵平叛,收復失地,另一方面又迅速從河西、北庭、安西節度使處調兵增援。此外,肅宗還向回紇、于闐、西域等少數民族政權借兵,參加戰斗。在叛軍的控制區,如河北等地,由于叛軍的殘暴統治,百姓自發組織起來,反抗安、史的統治。在唐官軍和地方百姓的雙重打擊下,寶應元年(762年),安史叛軍已經窮途末路。當年正月,史朝義逃往范陽,守將不予接納,遂自殺。歷時七年的安史之亂得以平定。 安史之亂,唐朝幾乎動員了全部兵力,消耗了大部分的國力,自此以后,唐朝的國力再沒有恢復到天寶年間的水平。戰爭期間,百姓飽受戰爭之苦,流離失所,經濟損失嚴重,土地大量荒蕪。東都洛陽遭到毀滅性破壞,城中居民被屠殺殆盡,建筑多毀于戰火。回紇等少數民族軍隊在助剿的同時,也大肆搶掠,增加了人民的苦難。肅宗在借兵之時就與回紇統治者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官員歸唐朝,金銀財寶、老百姓皆歸回紇。”這使得回紇的搶掠更加有恃無恐。安史之亂最大的消極影響就是造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藩鎮割據長期存在于唐朝后期,節度使擁兵自重,互相攻擊,使得中國長期處于戰亂之中,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導致唐朝一步步走向滅亡。 藩鎮自雄,中央政權無力,形成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后,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這是因為參與平叛的各位將領,幾乎都被唐朝政府授以節度使之名,并在內陸廣泛建立大軍區,使節度使制度得以在更廣大的范圍內實行,這就為藩鎮割據創造了條件。此外,參與叛亂的大部分將領、士兵依然存在,他們雖然投降了,但割據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而朝廷沒有力量消滅他們,就只能安撫他們,期望他們能改過自新。在各藩鎮中,有一部分能夠服從中央指揮,但相當數量的藩鎮存在不同程度的割據,其中平盧、成德、魏博三鎮的割據性最強,被稱為“河朔三鎮”。在這些藩鎮中,節度使父死子繼、自辟僚屬、財政自治、掌控軍隊。而各個藩鎮之間,為了各自利益,還經常爆發戰爭,使國家處于長期戰亂之中。 面對這一局面,唐朝中央多數時間在忍耐,但為了維護中央的權威,唐朝政府與藩鎮也曾發生過戰爭,其中德宗、憲宗、武宗時期的三次規模戰爭較大。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岳請襲其父位,魏博鎮節度使田悅亦代為請求,唐德宗予以堅決拒絕。李、田于是聯合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起兵反唐。7月,李正己死,其子李納也請求襲其父位,德宗仍然不答應,李納也因此叛亂。唐德宗只得采用“以藩制藩”的策略,調動其他藩鎮軍隊鎮壓叛亂軍隊,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藩鎮卷入了這場戰爭。這場戰爭經歷了五年,結果是唐德宗向藩鎮妥協,藩鎮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了。 唐憲宗打擊藩鎮,恢復中央權威的決心是非常大的。憲宗一即位,就把“舉貞觀、開元之政”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決心平服藩鎮、重振國威。從元和元年(806年)起,朝廷先后討平西川、夏綏、鎮海節度使,迫使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歸命朝廷,成德鎮的王承宗也不得不向朝廷輸貢賦、請朝廷派官吏。憲宗打擊藩鎮的最大成就是平定淮西。 ![]() 唐朝四通八達的航運業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自領藩務,隨即叛亂。憲宗發十六道兵討伐,最終于元和十二年擒吳元濟,平定淮西。不久,憲宗又平定了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憲宗能夠取得如此多的勝利,與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他個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憲宗時期,中央已經有了直轄部隊——神策軍,這是打擊藩鎮的軍事保障,同時中央的經濟實力也明顯增強,為打擊藩鎮創造物質基礎。憲宗本人的決心與意志,在平服藩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元和十一年(816年),征討淮西三年不下,滿朝文武皆呼罷兵,憲宗幾乎成為孤家寡人,但他堅持繼續作戰的方針,終于取得平叛戰爭的勝利。 元和十年(815年)河北平盧、成德藩鎮制造恐怖事件,在京師刺殺宰相,并在東都策劃暴動,企圖動搖憲宗平叛的決心。而憲宗果斷處置,挫敗了他們的陰謀,將平叛繼續下去,最終取得勝利。但憲宗沒能從根本上解決藩鎮割據問題。他死后不久,許多藩鎮又紛紛發生變亂,各自為政。 唐武宗時期與藩鎮的戰爭主要是同澤潞鎮進行的。澤潞鎮節度使劉從諫素不服從中央。會昌三年(843年),劉從諫死,武宗采取宰相李德裕的建議,發兵討伐澤潞鎮,經過一年多的戰爭,加之澤潞鎮內部發生內訌,朝廷終獲勝利。武宗之后,中央已不具備與藩鎮進行大規模較量的實力,雙方相安無事,倒是藩鎮之間、藩鎮內部的斗爭愈演愈烈。藩鎮之間的斗爭,導致藩鎮之間力量對比變化很大;藩鎮內部斗爭的結果是藩帥的變更。 唐朝后期的藩鎮割據是導致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由于藩鎮自雄,中央政權變得虛弱無力,幾次企圖削弱藩鎮的努力,不僅沒有達到目的,還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致使國家再沒有能力與藩鎮較量。與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顯對比的是,藩鎮的力量卻越來越強,藩鎮割據更加無法控制。唐朝中央也只能聽之任之,通過僅有的幾個直接控制區域,艱難維持“大唐帝國”的統治。 宦官掌兵秉政,削奪百官權力,釀成宦官專權 唐代的宦官權勢是從唐玄宗時期開始增長的。唐初太宗規定:宦官的官階最高為四品官;宦官不得參與政事,只負責守衛、清掃、后宮飲食等事。到玄宗時,宦官開始統兵,并允許擔任三品以上的官職?;鹿賱萘φ嬲边€是在安史之亂以后。肅宗、代宗朝的李輔國,由于擁立有功,被皇帝賦予很大的權力,手握禁軍,代宗時還被尊為“尚父”,又加司空、中書令,朝中一切大事都要與之商量,他曾經狂妄地對代宗講:“皇上只管殿中安坐,外面的事都交老奴我處置?!彪m然后來,李輔國被代宗處死,但另一名宦官程元振又因殺李輔國有功,被皇帝重用,依然大權在握。到德宗時,宦官掌管宿衛皇帝的中央禁軍成為制度。憲宗朝,正式設立樞密使,由宦官充任,參與國家的政治事務,中書、門下的權力均被其侵奪。 后來的皇帝又不斷增加宦官的權力,致使宦官專權成為唐朝后期黑暗統治的代名詞。 唐朝后期,宦官操縱國政,專擅機要,進退朝臣,甚至連皇帝都要由他們廢立。憲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都由宦官擁立,立君、弒君、廢君,如同兒戲,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唐末?;鹿賱萘θ绱瞬保鹆嘶实叟c大臣的不滿。 為此,他們與宦官之間出現了“南衙北司之爭”(以宰相為首的機構稱為南衙,由宦官操縱的各種機構稱為北司),后期更爆發了較大規模的反宦官的斗爭。這其中,“二王八司馬事件”與“甘露之變”最具代表性。 “二王八司馬事件”指的是唐順宗時期主張打擊宦官勢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岸酢敝竿觜?、王叔文?!鞍怂抉R”指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他們在改革失敗后,都被貶為州司馬,因而被稱為“八司馬”?!岸醢怂抉R”的改革發生在順宗年間,由于順宗的年號為永貞(805年),所以這場改革又被稱為“永貞革新”。 永貞革新得到了順宗的支持。順宗初即位,就任命改革派人物韋執誼出任宰相,改革派人物分掌要害部門,控制朝廷的財政和部分軍事權力,并欲奪宦官的兵權。改革派還頒布一系列的政令,嚴明賞罰、停止苛政,罷免貪官,提拔賢良。改革取得一定的積極效果,當時社會的反應是“人情大悅”、“市里歡呼”。但這次改革的打擊面過大,觸動的利益過廣,所以遭到許多元老重臣、地方節度使的反對,更遭到宦官集團的抵制?;鹿倬阄恼?、劉光琦等聯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反對王叔文的改革集團,而且他們計高一招,逼迫改革派的后盾順宗讓位于太子李純,太子即位,就是唐憲宗。而憲宗并不支持改革派,所以改革派很快失勢,王叔文、王等人遭到貶逐與殺害,這場以打擊宦官勢力為目標的改革宣告失敗。 永貞年間的反宦官斗爭失敗后,許多大臣,包括皇帝,都在總結經驗。有一部分人認為,對宦官不能采取和平奪權方式,要用武力來消滅宦官,進而消除閹黨勢力,由此便引發了文宗時期的另一場反對宦官的斗爭——甘露之變。 唐文宗是宦官擁立的皇帝,所以自登基以來,就處于宦官的控制之下,軍國大政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做傀儡的文宗想恢復自己的權威,就想辦法用武力除掉身邊的宦官。為此,他重用由宦官推薦的李訓、鄭注兩人,因為用他們兩人執行翦除閹宦的計劃,不易受到宦官的懷疑。很快,李訓就被任命為宰相,鄭注出任鳳翔隴右節度使,開始逐步實行預定的計劃。 大和九年(835年)11月21日早朝時分,文宗和文武百官照例來到紫宸殿議事。金吾將軍韓約啟奏說:“左金吾院石榴樹上昨晚上有甘露降下來?!薄耙菇蹈事丁北还湃苏J為是一種吉祥的預兆。李訓遂率百官稱賀,請文宗前去觀看。文宗也裝作非常高興的樣子。并派李訓等人先去查看。李訓等人去了很久,回來報告說:“那些甘露好像不是真的,不宜對外宣布?!蔽淖诖藭r回頭命大宦官仇士良、魚志弘再去查看。二人遵命前往。到這里,沒有出現任何意外。但當仇士良等走在途中,他們卻發現了問題。帶路的韓約緊張得滿頭大汗,隨著一陣微風吹來,藏在帷幕后的甲兵忽隱忽現,這使得仇士良等人立刻意識到對自己不妙,迅速返回大殿,并將文宗抬進宣政門,將大門緊緊關閉。之后,仇士良命令五百禁軍上殿討賊,見人就殺,文武大臣六百多人,死于閹宦刀下。接著宦官又派遣騎兵全城搜捕逃亡之人,使得長安城血流成河,參與誅殺宦官計劃的許多大臣都被滿門抄斬,受牽連而死的人有1000余人。這就是所謂的“甘露之變”。 在宦官與官僚士大夫的斗爭中,士大夫們不畏艱險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們的力量與宦官的實力相比,相差甚遠,因此他們力圖打擊閹宦、恢復皇權的努力都歸于失敗。更嚴重的是,這種斗爭極大地消耗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力量,國家正常的政治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地方割據勢力更加有恃無恐,唐朝政權的統治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各黨為謀私利,不顧國家安危,造成朋黨之爭 封建士大夫之間的黨爭,是中國古代官場的頑癥、痼疾。唐朝也存在著朋黨之爭,唐后期黨爭成為當時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對其衰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唐代最著名的朋黨之爭就是“牛李黨爭”,這場黨爭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使本已不和諧的政治局面,更平添了幾分混亂。 “牛李黨爭”中“?!敝傅氖桥|h首領牛僧孺、李宗閔;“李”指的是李黨首領李德裕。 “牛李黨爭”緣起于一場科舉考試。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朝廷舉行科舉考試。牛僧孺、皇甫、李宗閔三人在答題中對時政大加批判,被考官楊於陵、韋貫之評為上第。這觸怒了時為宰相的李吉甫,李吉甫是后來李黨首領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就在憲宗面前陳訴,說翰林學士裴、王涯在審查考卷時有徇私舞弊的行為。憲宗聞聽,勃然大怒,將裴、王、楊、韋四人免職貶官,牛僧孺等三人也未獲重用,被外放充當藩鎮的幕僚。事后很多人為牛僧孺等鳴不平,指責李吉甫嫉賢妒能。于是憲宗于同年命李吉甫任淮南節度使,啟用被貶職的裴出任宰相。這樣,兩派在中央就都有了代表人物,出現了初步對立的局面,但這時還屬于“牛李黨爭”的形成時期。在之后的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兩黨勢力互有進退,一黨在朝執政,就將另一黨貶至朝外。 政治主張不同,是“牛李黨爭”的一大特點。牛黨主張維護以進士科取士,而李黨對科舉制不滿,要求改革選舉制度;李黨力主削弱藩鎮勢力,恢復中央權威,而牛黨則反對用兵藩鎮,主張采取妥協政策;李黨主張精簡國家機構,而牛黨卻極力反對。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到黨爭的不講原則性。精簡國家機構,利國利民,有何不可?牛黨明知是正確的,但這主張是李黨所提,不管有無可取之處,一概否定。黨爭的實質就是對人不對事。哪怕是完全正確的事,只要是對方提出來的,就要堅決否定。這哪里是在為朝廷著想,為億萬蒼生著想呢?這完全是士大夫中不同利益集團之間毫無原則的義氣之爭。“牛李黨爭”,以宣宗朝牛黨當政而最終結束。 朋黨之爭,是繼南衙北司之爭后的另一場統治階級內耗的爭斗,而且曠日持久,朝野震驚,破壞了正常的議政、施政程序,擾亂了皇帝大政方針的制定。加之,各黨為了自己的利益,內連閹宦,外結藩鎮,使三股勢力都深入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大臣們只知互相傾軋,置國家的前途于不顧,這樣的國家豈能不亡? 政權日趨腐朽,百姓日趨悲慘,致使唐末變亂 唐朝后期,由于中央與藩鎮、藩鎮與藩鎮之間連年戰爭,向百姓增加賦稅、徭役,掌權的宦官更加有恃無恐地欺壓百姓,強占土地,勒索錢財,引起人民的極大不滿,反抗斗爭此起彼伏。到懿宗、僖宗時期,連年的天災,使得糧食產量銳減,人民苦不堪言,而朝廷仍然加派賦役,于是,唐朝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唐末農民起義爆發了。起義的領導者是王仙芝與黃巢。 起義爆發于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黃巢先后起義,后協同作戰,活動范圍主要在今山東、河南、湖北一帶。不久,王、黃又分兵作戰。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戰死,其眾投奔黃巢,黃巢成為起義軍的最高領導人。此時,黃巢決定東攻洛陽,而唐朝派來大軍,打消了黃巢的計劃。之后,黃巢率軍轉戰今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發展、壯大農民起義軍。廣明元年(880年)7月,黃巢利用淮南節度使高駢與中央相猜忌并畏懼起義軍的形勢,迅速北渡長江,于同年11月占領東都洛陽,12月攻入長安,唐僖宗逃往成都。 12月13日,黃巢即位于含元殿,國號大齊,改元金統。將原有唐朝官員三品以上全部革職,四品以下酌情留用。黃巢嚴懲皇族,唐宗室留在長安者全部被處死,富豪的財產被沒收,分給百姓使用。但黃巢沒有追擊逃跑的僖宗,也沒有將中央禁軍全部殲滅,同時大齊政權自身也缺乏存在的經濟基礎。中和二年(882年),起義軍將領朱溫投向唐朝,沙陀族李克用也乞降于唐朝,這就大大增強了唐朝的軍事實力。唐軍開始了反撲。起義軍于中和三年(883年),退出長安,向東撤退。之后,起義軍與唐軍的幾次作戰,均告失利,損失慘重。在朱溫、李克用等軍隊的包圍阻擊下,黃巢最終退至今山東萊蕪境內,于中和四年(884年)6月,戰敗自殺。由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戰爭至此結束。 這次農民戰爭,給垂死掙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擊,唐朝的統治瓦解了。叛變投降的朱溫,成為左右唐末政局的人物。天復三年(903年),朱溫將內侍省數百名宦官全部殺掉,出使在外的宦官也就地正法,宦官專權局面結束。天佑四年(907年),朱溫廢唐哀帝而自立,改國號梁,定都開封。唐朝滅亡了。 唐朝自唐玄宗天寶年間以后的150多年里,一直處于動蕩之中。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的滅亡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藩鎮長期割據,與中央對抗,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宦官專權,使皇帝大權旁落,嚴重破壞了國家正常的統治秩序;朋黨之爭,瓦解了統治集團的力量,嚴重動搖了唐朝統治的階級基礎。政權日趨腐朽,百姓的生活也日趨悲慘,最終導致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唐朝統治徹底崩潰,統治中國290年的大唐帝國壽終正寢了。 (張宜婷 張 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