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北京市戶籍老年人口已達226.6萬人,接近全部戶籍人口的兩成———2009年底的這一統計數據標志北京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昨日,在市政協“促進北京養老體系建設重點提案辦理座談會”上,委員們為養老難題提出14條建議,包括空置房適量轉為養老機構、成立專門的老齡工作管理部門等。對此,北京市民政局局長吳世民回應稱,北京將研究建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福利養老金的科學增長機制。同時鼓勵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探索開展養老護理保險試點工作。
將優先安排養老設施用地
吳世民說,北京市還將完善老年人醫療救助制度,完善高齡津貼制度和百歲老人醫療福利制度,健全計劃生育家庭老年父母社會保障和獎勵輔助制度。同時,加快養老服務機構發展,北京研究將養老設施建設項目納入綠色審批通道,切實提高養老床位使用率,積極盤活存量國有建設用地,在年度土地供應中優先安排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指標。
在老人接受政府購買服務的基礎上,北京還將建立特殊老人經濟收入、身體狀況和服務需求的評估機制,研究低收入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接受養老服務的補貼制度。
- 現狀
32萬老人生活難自理
“北京市已進入了中度老齡化社會。”昨日,市政協公布的調研報告顯示,截止到2009年底,北京市的戶籍老年人口為226.6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18.2%,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者超過32萬人。到2015年時,北京的老年人口預計將達到340萬人。目前,生活不能自理和生活半自理的老人占總數的14%,共有32萬人。調研報告推斷,按此比例,“十二五”期間,北京將有47萬名老人需要護理型照顧。
報告分析,這意味著今后5年內,北京對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將大幅增長,特別是對專業化機構康復護理服務需求將日益增長。
床位平均使用率不到一半
32萬名生活難自理的老人,卻未能填滿北京市5萬余張養老床位。報告稱,去年,北京養老床位平均使用率為48.5%,剩余2萬多張床位空置。
同時,市民選擇的養老方式與政府設置未來十年養老模式有較大差異。超過4000名網友參加的網調結果顯示,希望將來入住養老機構的占24.5%,遠高于政府所預期的4%;選擇依托社區居家養老的占53.3%,明顯低于政府所預期的90%。
政府投入集中在富裕老人
市政協的報告指出,2005年出臺的養老機構運營補貼是以床位數為標準的,這導致政府大量投入仍集中在城區、集中在富裕或相對富裕的老年人身上。目前在市屬等政府辦的養老機構中,大部分收住的為生活能自理、經濟條件好的老年人。如第一福利院收住的城市“三無”老人為3人,僅占床位數的0.7%;收住不能自理老人為248位,占床位數的59%。第五福利院一位這樣的老人都未收住。
入住城區養老機構需排隊
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城區養老機構較郊區和農村入住率高,主因是城區養老機構條件好,“幾乎每個城區養老院都在排隊等候入住。”同時城區還存在“床少價高”、不能自理老人難以入住。在養老機構服務費調查中,76.6%的人能承受1500元下,而能承受1500元至3000元的只有20.7%。
以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為例,西城區一家小型養老機構月收費2400元,屬于較低價位,但仍高于多數老人的退休工資。門頭溝區農村養老院的月收費800元,但對農村家庭也是較重負擔。
- 建議
在市政協“促進北京養老體系建設重點提案辦理座談會”上,委員們為養老難題提出14條建議,其中包括———
成立專門老齡工作管理部門
整合涉及老齡工作的職能部門,成立專門的老齡工作管理部門,改變養老政策“碎片化”的現象,提升養老服務機構的管理水平。打造由高級管理人員、專業社會工作者和其他人員組成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隊伍,并建立從業資格準入制度。
保障養老機構建設用地
在“十二五”規劃和“城南行動”中,在城鄉改擴建過程中要將養老服務設施及養老機構納入規劃,對新建小區未能保障養老服務設施的應追究政府主管部門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同時政府要引導社會力量建設租賃型的老年社區,并保障養老機構在建設用地、水、電、煤、氣等方面享受優惠政策。
空置房適量轉為養老機構
北京市就養老機構人均面積、養護比例、醫療設施、浴衛設施等制訂統一標準,并分類予以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規范管理。可將城區中空置的學校、幼兒園、企事業廠房、商業用房等通過置換、贖買、租賃等方式接管,將其改造成為養老院或托老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