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出現了很多關于戰國時期的文章或影視劇,不免讓人產生了一個念頭,生活在戰國,秦國的老百姓和六國的老百姓誰更幸福呢?
我們不妨翻開史書,看看當時的老百姓是怎么想的?
上圖_ 商鞅變法
一、秦國老百姓為作為秦人自豪嗎?
說到這個問題,我們往往就要追溯到商鞅變法,因為正是商鞅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他使得秦國成為了一個戰爭機器,全民皆兵。
首先,我們看看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么?
不是別的,而是富國弱民。在商鞅看來,君主的意志和國家的強大勝過一切,集中全國老百姓的力量,統配物質,一切以國家的對外戰爭為出發點。商鞅規定了老百姓就干兩件事:耕和戰。不僅要給國家繳納賦稅,還要出徭役,服兵役,使得老百姓生活壓力非常大。
上圖_ 戰國商鞅方升,作為量器,它200毫升的容積是商鞅統一度量衡所規定的標準“1升” (商鞅變法的歷史印證)
其次,實行什伍連坐制度,即五家為伍,十家為什。
具體措施為: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獨立編戶;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檢舉,若不揭發,有作奸犯科者一旦被查出,十家連坐。這極大破壞了鄰里之間的關系,使得人人自危,整個社會彌漫在恐怖氣氛中。
上圖_ 云夢睡虎地秦簡
再次,秦國的徭役非常繁重,實行嚴刑峻法。
或許有人說這是《史記》的抹黑,但近年出土的《秦簡》卻是秦國人自己的記載,其中詳細記載了秦國老百姓不堪重負,逃亡到六國的情景。為了防止老百姓逃亡,政府制定了專門的《亡律》,如若逃跑,就會處以重刑。輕則鞭刑、斷腿,重則處死,甚至車裂。即便是這樣,還是有老百姓不斷逃亡。
在岳麓秦簡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名叫學的少年,他老爸因為在服勞役期間,一旦被秦吏鞭撻受了氣,回到家就揍兒子出氣,于是他就打算逃亡楚國。他為了逃跑,買了把砍刀,準備“借點盤纏”,逃到魏國去,結果很不幸被抓住了,最終被處以磔刑,就是從腰部活生生給砍斷。
由于秦法如此嚴苛,以至于齊國的魯仲連感慨:如果自己是秦國的老百姓,寧可選擇跳海自盡。
上圖_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趙氏,名駟,咸陽(今陜西咸陽市)人
我們從商鞅的結局也能看出秦國老百姓的態度,如果說貴族恨商鞅那還情有可原,因為變法觸動了他們的利益??墒抢习傩找埠匏?,秦惠文王即位以后為平息眾怒、緩解矛盾,決定處死商鞅,讓他做替罪羔羊。結果商鞅逃到了邊境的旅館,但是他自己設立了身份檢查制度和舉報制度,最終被舉報抓獲,人們感嘆他作法自斃!
正是因為在這樣恐怖的氛圍下,老百姓過得水深火熱,以至于后來秦朝的陳勝、吳廣因為雨期耽誤了徭役,按照秦律就算他們到了也要被處死,逃跑也要死,橫豎左右是個死,陳勝、吳廣一合計決定起義,從而撼動了秦朝的統治根基。從此各地百姓紛紛響應,喊出了那句代表所有人心聲的話:天下苦秦久矣!
上圖_ 陳勝吳廣起義
二、戰國時期,其它六國老百姓生活如何?
戰國時期的形勢是楚國國土最大,秦國兵力最強盛,齊國最富裕。以至于有很多人追問,齊國經濟、文化這么強盛,為何沒有統一天下?其實很簡單,要想實現長治久安靠的肯定是德治,但短暫的統一往往靠的是戰爭機器,這也就是歷來中原王朝老被游牧民族欺負的原因。因為整個秦國全民皆兵,一切為了戰爭機器的開動,自然導致了他的效率高,戰爭調配速度快,所以能夠統一六國。
上圖_ 戰國七雄
首先,六國老百姓的經濟生活究竟怎么樣
我們看看當時的商業中心,有燕國的都城薊,趙國的都城邯鄲,還有齊國的臨淄等,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商業中心,除了統治者鼓勵商業以外,也說明這幾個國家老百姓人身自由,不像秦國那樣被綁在土地上,要么耕作,要么打仗。趙國的都城邯鄲就是當時最大的商業中心,呂不韋就是在趙國做生意成為富甲天下的商人。
上圖_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
其次,我們看看六國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怎么樣
我們今天稱贊的百家爭鳴就發生在齊國的稷下學宮,延續了一百多年,如果沒有齊國的統治者尊重知識分子,重視文化,就很難有那么燦爛的思想文化。燕昭王也效仿齊國,建造碣石宮,一時出現了“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钡氖r,甚至其本人也能“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共苦”。
在魏國呢,魏文侯禮賢下士,拜子夏為老師,一時西河之學在魏國興盛起來,與孔孟開創的齊魯洙泗之學為當時儒學的兩大流派,吸引了很多人才,為儒學的延續與發展發揮著重要影響。
上圖_ 包山楚簡
三、楚國老百姓真的苦不堪言,愿做秦人嗎?
根據近代出土文獻《包山楚簡》,使得我們對于楚國百姓的社會生活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當時楚國的政治文化氛圍是較為寬松的,人口可以自由流動,商業活動非常繁榮,老百姓可以自由從事農業、小商業、手工業等活動。
但是在《大秦帝國》里卻有這樣一幕:一個楚人從楚國逃出來,表示自己愿做秦人,死也不做楚人。這無疑是與史書記載不符的。
上圖_ 秦滅六國 示意圖
通過對比戰國時期七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我們就會發現,雖然秦國最后成功通過變法自強,最終完成了一統的霸業,但從當時百姓的社會生存環境來看,只有秦國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嚴刑峻法,這樣老百姓被綁在土地上根本沒有自由可言,鄰里之間還要相互提防,鄰居犯罪還會牽連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下,人人自危。
這也就是劉邦占領關中以后,老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者之師的原因,因為他們都早已經對秦國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