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有人住了,現在的日本廣島和長崎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是兩個非常漂亮的城市。
廣島,乃是日本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其建于158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對于日本而言,可謂是歷史悠久。在這里,有著被譽為“日本三景”之一的宮島神社大鳥居,有著日本第一個公立現代美術館。在1994年,廣島還成功舉辦過第12屆亞運會,成為了日本的城市名片之一。
另外廣島還是日本西部地區的工業中心,有著包括馬自達汽車和石川島重工在內的諸多大型工廠企業。其與吳市、尾島、三原等衛星城市,一同組成的廣島都市圈,乃是當前日本西部地區的經濟中心。
如今的廣島,高樓林立,欣欣向榮,呈現在世人眼前的,全是一派祥和之景。然而誰能想到,這是一座遭受過原子彈轟炸的城市。
讓我們把時間推回到1945年的那個夏天,此時二戰已經接近尾聲。三大軸心國勢力中,歐洲的意大利和德國都已經先后無條件投降,唯獨亞洲的日本還在負隅頑抗,做困獸之斗。
雖然戰敗已經成為定局,但日本方面并不甘心。他們越臨近毀滅,越近乎瘋狂,表現出了非常強悍的戰斗力。尤其是在太平洋戰場上,回光返照的日軍給美軍帶來了巨大的殺傷。
比如在硫磺島戰役中,美軍在占據著制海權和制空權,以及有著絕對兵力優勢的情況下,卻和日軍苦戰了一個多月,并付出了2.8萬余人慘重傷亡,差不多和日軍相當。
而在后面的沖繩戰役中,美軍同樣是在天時地利各種優勢占盡的情況下,依舊苦戰了三個多月,并且付出了近八萬人的巨大傷亡。
美軍參謀部曾根據這兩場戰役做過一次評估,照這么打下去,美軍想要成功拿下日本本土,至少還得付出上百萬人的傷亡代價,而且這個戰爭時間至少會持續一年以上。
為了保全美軍士兵的生命,更為了盡快地結束這場殘酷的戰爭。美國選擇動用殺手锏,于1945年8月6日上午,在廣島投下了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炸彈。“小男孩”并不是普通的炸彈,而是一顆威力相當于1.4萬噸TNT能量的原子彈。
原子彈的殺傷力無疑是巨大的,僅在爆炸當天,就有8萬多人喪生。而因為爆炸的沖擊與輻射作用受傷的人,更是不計其數。據不完全統計,“小男孩”造成了廣島總計約20萬人的死傷,要知道,當時整個廣島的居民數量,都才25萬人左右。另外,爆炸產生的沖擊波,摧毀了大量的建筑物,整座城市基本化為了廢墟,滿眼望去,盡是斷壁殘垣。
無獨有偶,在1945年8月9日上午,也就是廣島被原子彈轟炸后的第三天,美軍又在日本九州島的長崎港,扔下了一顆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相比于“小男孩”,“胖子”的威力還要更大一些,達到了大約2萬噸TNT當量。總計造成了長崎市8.6萬余人的傷亡,以及約6成的建筑物被毀,幾乎整座城市都變成了廢墟。
不過,和廣島一樣,如今的長崎早已經走出了原子彈的陰霾,成為了一座十分宜居且現代化的城市。長崎的工業實力相當雄厚,目前乃是日本的造船中心,有著諸如三菱重工、大島造船等一大批大型造船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長崎甚至還成功躋身全球城市500強榜單,排在第142位。
都說原子彈是一種影響極其久遠的武器,因為其在爆炸之后,會產生具有輻射作用的核物質。這些物質都具有放射性,且持續時間很長。就像切爾諾貝利那樣,爆炸產生的塵埃幾乎無孔不入,污染著它所在的每一片土地。所以,被原子彈轟炸后的地方,將會成為無人區,數百年內都無法居住。
那么廣島和長崎這兩座城市,在遭受原子彈肆虐之后,為何才短短數十年的時間,便能夠恢復如初呢?
事實上,關于“原子彈爆炸后數百年不能住人”這種說法,其實是不太靠譜的。這更多的是當時的日本為了博取同情,有意渲染原子彈轟炸對于兩座城市的摧殘。畢竟日本作為二戰的罪魁禍首之一,為亞洲乃至全世界帶來了沉痛的傷害,在國際上時常遭受指責。而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事件,則可以為其營造出一種受害人的身份,獲得國際上的同情,從而減輕來自二戰的壓力。
首先我們一定得搞清楚,核爆炸并不代表核污染,廣島和長崎上空的原子彈爆炸,與切爾諾貝利這種的核泄露不能等同而視之。
首先原子彈爆炸的原理,利用的乃是原子核的裂變作用。像鈾這些較容易裂變的重原子核,在裂變瞬間會產生巨大的能量。這些能量會以沖擊波和熱量的形式釋放出來。從而制造殺傷。
這種反應方式,發生得比較完整,大部分的放射性核原料都會在極短的時間裂變消耗掉了,爆炸后的殘留物其實并不多。
另外,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都是在空中引爆,這樣可以保證能量的最大化釋放。但與此同時,巨大的沖擊波也會將爆炸后的放射性殘留物盡可能地分散,甚至大部分殘留物都被熾熱的蘑菇云帶到了大氣平流層,最終隨風而逝了,真正落在城市里面放射性物質殘留反而沒多少。
如此一來,能夠對當地環境造成污染的輻射物質就很少了。在大自然強大的自凈清理作用下,爆炸區域的輻射值很快就會降下去。事實上,廣島和長崎在遭受轟炸之后,沒等幾個星期,原爆點的輻射值就已經達到不影響人類健康的水平。
只不過爆炸的威力太大,整個城市都變成了一片廢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清理。所以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這兩個城市才又開始煥發生機。
簡而言之,原子彈爆炸雖然殺傷力很強,但是爆炸產生的輻射其實消散得很快,后續影響并不嚴重。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蘇聯人用原子彈修建水庫,人家直接用一顆原子彈炸了一個坑,幾天之后輻射就下降到了安全范圍,他們都環境部長帶頭下去游泳證明無害。
但是切爾諾貝利這種核泄漏就不一樣了,那可是直接把那些半衰期幾千年的核燃料給漏出來了。
一方面核電站里面儲存的核原料本來就很多,那都是按噸計的。以切爾諾貝利為例,那場爆炸導致了整整八噸的強輻射物泄露,輻射強度乃是廣島原子彈的400倍,這個污染規模明顯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另一方面,這些泄露的輻射物大都未反應完全。而在沒有強力裂變作用的情況下,這些輻射物會長久且持續的反應,從而產生核輻射,污染著周邊的環境。原子彈爆炸與其比起來,無疑是小巫見大巫了。
這就好比是咱們家里燒煤氣罐,核泄漏就像家里的煤氣罐正常使用,可以燒好久。而原子彈爆炸就像煤氣罐爆炸,只聽蹦的一聲,什么都沒了……
總結來講,廣島和長崎之所以能在被原子彈轟炸之后,實現快速重建,完全就是因為原子彈這種武器,本身是不具備太大污染性的。因為那些具備放射性的核原料,已經在爆炸過程中反應掉了。相比之下,反而是像福島核電站這種核原料的直接泄露,會對自然環境產生持續性的污染。
所以當初福島核電站泄漏的時候,據說有俄羅斯專家曾提議,給福島扔一顆小型核彈,直接反應掉當地環境的放射性原子。不得不說,這個想法很有俄羅斯人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