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招:
理脾胃關系,弄清主次做好防治
脾與胃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表里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二者相互協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醫稱脾和胃為“后天之本”。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受納”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納食物,“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經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為“清”、“濁”兩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運化送至全身各處。故有“脾為胃行其津液”之說。其濁者,由胃下行至小腸,再行進一步消化。
脾主運化,主要指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的過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與消化。水谷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
第二招:
同脾胃同治,抓住方法解決問題
脾主運化,當脾出現問題時,造成胃部消化后的營養物質不能運輸到身體各部,同時也不能反補營養給胃,脾病造成機體主癥有:胃脹痛、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胃主受納,當胃出現問題時,容易出現脘痛,嘔吐,噯氣,呃逆等癥狀。
由此可見,脾胃病的癥狀基本都是同時出現的,這也是我們平常“胃痛醫胃”難以解決問題的所在。中醫理論認為胃病屬于脾胃病的范疇,在治療胃病的同時也要解決脾病,真正的“脾胃同治”。
第三招:
防慢性胃炎:多數脾虛,重在調理
出現上腹部不適、飽脹、隱隱痛、燒灼感,多數進食后癥狀較為嚴重,其次就是食欲下降,噯氣、反酸、惡心等消化不良的癥狀。一般以上癥狀持續三個月以上,通過胃鏡檢查和病理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后,則可診斷為“慢性胃炎”。
減少慢性胃炎的發生主要在于“防”,因為該病主要由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吃太多生冷的食物,精神壓力大等眾多因素造成,而這些因素都會造成“脾虛”,直接或間接地造成胃部出現癥狀。
慢性胃炎主要特征是“反復發作”,在治療過程中重在調理,在治療過程中藥物選擇方面常采用具有“治養結合”功能的藥物來防止復發,同時也要養成按照療程服用習慣,減低慢性胃炎的反復發作。
第四招:
治胃痛胃脹,分清癥狀恰當用藥
(1) 肝胃不和
●癥狀:胃脹痛、噯氣頻繁,反酸、舌質紅、舌苔白 ●治法:疏肝和胃、理氣止痛●代表藥品:金佛止痛丸
(2) 脾胃濕熱
●癥狀:胃痛、口干苦、食欲差、便溏(稀便)、舌紅、苔黃膩●治法:清熱化濕,和中醒脾● 代表藥品:胃熱清膠囊
(3) 脾胃虛弱
護
飲酒傷胃,行氣活血,保護胃黏膜
《素問·至真要大論》:“濕淫所勝……民病飲積心痛。”因嗜飲酒漿,暴飲濕盛,傷及脾胃。
現代臨床研究表明:一是酒精可以直接損傷胃黏膜,使黏膜充血、水腫,長期的刺激可致糜爛或出血。二是酒精刺激胃的壁細胞,促進胃酸分泌,使胃黏膜陷于高濃度的酸性環境中。三是刺激胃泌素釋放,增加胃酸分泌。而胃酸分泌增多,使胃黏膜相對穩定的內環境被破壞,超高濃度的胃酸使胃黏膜直接受損傷。四是酒精可以直接作用于胃的幽門括約肌,引起幽門關閉功能不良,導致膽汁反流。
針對飲酒傷胃情況,研究表明胃乃安膠囊具有一定的酒精保護作用,可保護酒精造成的胃黏膜損傷,并有預防醉酒的作用。此外,胃乃安的保護胃黏膜功效可以在胃部的“保護”作用起到良好效果。
第六招:
養
健脾和胃,“三分治七分養”
在日常生活中,饑飽無度、食物偏嗜、飲食不潔、憂思過度等生活習慣都容易引起胃病,特別是慢性胃炎。針對慢性胃炎,中醫認為:健脾和胃是遣方的固本之法,在藥物配伍方面通常以“健脾和胃”之法作為主要指導思想。此外,在慢性胃炎的治療重在調理,“三分治七分養”。
同樣,脾胃是人體納運食物及化生氣血最重要的臟腑,對脾胃病患者來說,食療亦不可缺少,在日常的飲食中,慢性胃炎患者需要常食用“健脾養胃”的食物:平時可以用黨參、白芍、砂仁、木香、陳皮、法半夏等煲湯飲用以健脾行氣,脾虛嚴重的話,還可以加黃芪補氣。